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小题。
钱钟书:玩转中西文化的魔术师
其实如果没有《围城》,也许多数人并不知道钱钟书。
世人评其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以及对世俗的笑骂与揶揄。他以一册仅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现代散文大家,人们赞其为数不多的几篇短篇小说是风格迥异,寓意深刻,令人惊叹叫绝。但这些知道他的人中又有谁真正了解他和他的文字?有人甚至认定
他是一个爱掉书袋的学究,或把他的绝俗看成老式的清高。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立即名震校园,不仅因为他数学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国文、英文水平使不少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到清华后的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的中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最怪的是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
孔庆茂的《钱钟书传》中曾写到一则趣事:同学中一位叫许振德的男生爱上了一位漂亮女生,在课堂上就不住地向女生暗送秋波,钱钟书本来上课就不听讲,他把许的眼睛向不同方向观看的眼神变化都画了下来,题为《许眼变化图》,没等下课就把画传递给其他同学,一时在班上传为笑谈。直到若干年后,居住在美国的许振德每提起旧事,还禁不住哈哈大笑,传为美谈。这也许是钱氏最得意的绘画作品。
钱钟书的涉猎广泛与博闻强记是出了名的,有大量的报道说他过目不忘,有着照相机的记忆功能。
一次黄永玉要写一个有关“凤凰涅槃”的文字根据,但一点材料也没有。《辞源》,《辞海》,《中华大辞典》,《佛学大辞典》,《人民日报》资料室,北京城的民族学院、佛教协会都请教过了,没有!
忽然想起钱先生,连忙挂了个电话,钱先生就在电话里说了以下的这些话:
“这算什么根据?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三教九流之外的发明,你哪里找去?凤凰跳进火里再生的故事那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浮雕纹样,也不是罗马的发明,可能是从希腊传过去的故事,说不定和埃及、中国都有点关系……这样吧!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啊!不!你去翻翻中文本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得到。”结果马上找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钱钟书的性格很独特,他有一般才子恃才傲物的性格,也有一般才子不具备的童心,然而面对一系列相继而来的风雨,他的童心不得不跟着变得苍老,虽然他的才气仍不减当年,但他的热情与欲望却在逐年递减,钱钟书一度开始沉默。在许多年间,他似乎没有什么新作问世,放下手中犀利的笔,他开始由创作走向研究,用半辈子寒窗的寂寞,默默地为世界文化奉献着自己的智慧。
说起他的文学成就,真正为人推崇的当属《管锥编》。面对《管锥编》,有人惊叹:“其内容之渊博,思路之开阔,联想之活泼,想像之奇特,实属人类罕见。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记得古今中外如此浩瀚的内容?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
对于《管锥编》自然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评价,从夏志清到司马长风,从柯灵、舒展到李洪岩,见仁见智,不胜枚举。
然而,我第一次读到《管锥编》,却已是1994年了,在此之前也只是读过《围城》和他的部分散文及短篇小说,虽然喜欢得不得了,但真正在书店里翻动他的《管锥编》时却大有窒息之感,也许是出差在外的心情所致。当时在济南的一个古籍书店,我终于将一套五卷本的《管锥编》捧回了旅馆,连夜拜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册。其中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前四册从先秦至隋代以来的经史子集1158页内容的增订,而第二部分是对前四册及增订内容进行的再增订。钱氏六十五岁做《管锥编》,七十二岁出版《管锥编增订》,而年近八十又做《管锥编增订》之二,以如此之高龄对自己已经功业垂成的巨著作如此缜密繁琐的订补,且旁征博引涉及中西,仅引文就包括中、英、德、法、拉丁等数种语言。其治学精神着实让人感动且叹服,似在学界未有第二人。
日后的钱钟书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他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憎恨别人拜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
据黄永玉先生讲“文革”期间,某天忽然有部门通知学部要钱钟书去参加国宴。
钱钟书道:“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
“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
“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
“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
“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结果钱先生没有出门。
钱先生的“扑朔迷离”非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大学者惜时如金,不借口舌而扬名,不浪掷光阴于交游,此其一;甘于寂寞,不求闻达,此其二。胡思乱想是别人的事,于钱钟书却无关。
黄谨曾有言:当代学人,最不可思议者,当数钱钟书。他不仅有惊人的渊博和睿智,更有无与伦比的文化包容力;他能够像魔术师一般,把种种本不亲和甚至相互排斥的东西,不落痕迹、天衣无缝地融和在一起。此言极是。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钱钟书在清华求学时,虽不重视数学,但国文、英语、哲学、心理等学科成绩极佳,同学对此甚是佩服。 |
B.钱钟书看书过目不忘,“有着照相机的记忆功能”,这成就了他的学问。 |
C.《管锥编》内容庞博,且旁征博引涉及中西,此书后又经几次增订,日趋完善,这充分体现了钱钟书令人感佩的治学精神。 |
D.写完《围城》后,钱钟书开始由创作走向研究,再无优秀小说问世,可以说是文学创作热情、才情的减退。 |
E.本文运用平凡而生动的小事例展现人物的性情特点,这种“把名人还原为一个真实的普通人”的写法,使人物更加立体鲜活,读者也觉人物更真实可感,读来饶有趣味。
(2)根据文中内容,说说为什么作者称“钱钟书是玩转中西文化的魔术师”?
(3)根据全文内容,简要分析钱钟书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4)钱钟书曾在《论快乐》一文中写到:“快乐的引诱,不仅像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钱钟书先生的 “快乐观”,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快乐”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
21世纪中国的人文研究,必将面临诸多挑战。今日中国的人文学界,已经不再将借助电脑或网络从事学术研究的尝试讥为“雕虫小技”,而是切实感觉到技术进步所带来的阅读以及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
电子版图书的大量出现以及数据库的迅速扩张,使得原先需要耗费极大精力才能实现的“占有大量资料”,不再是研究中的最大障碍。因此“博闻强记”不再是成为第一流学者的主要条件。这一新局面的形成,可能会导致一些学者记忆力衰退、历史感淡薄、独立性减弱等现象发生,而独立思考、怀疑精神、批判意识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变得更为紧迫和重要。研究者认为,人文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处,在于其对学者个人的意志、慧心、悟性、情感以及想象力有较大的依赖。而在这方面,很难说一定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于人文学者来说,永远只能是辅助工具,而非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反过来,由于电脑及网络的诱惑实在太大,数码时代的人文学者,可能面临诸多陷阱。
过去,当人们谈及某学者博闻强记,经史子集脱口而出时,敬佩之情,溢于言表。而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软件业的迅速发展,如今只需“举手之劳”。有人质疑,不想沉潜把玩,只是快速浏览,那还能叫“读书人”吗?作为人文学根基的“含英咀华”,正受到“快速浏览”的强有力挑战。表面上看,“快速浏览”工作效率的确大为提高。可“读书”和“查书”,感觉就是不一样。假如古人所追求的沉潜把玩、含英咀华,完全被吹着口哨地随意浏览所取代,那绝对不是好消息。
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方便是方便了,可“寻寻觅觅”的感觉却丢失了。“快速浏览”造成“虚拟的博学”,其结果很可能是“博雅”易得,而“君子”难求。电脑及网络给人文学者所带来的,同样是生机与危机并存。作为新世纪的人文学者,无法回避、也不应该回避网络文化,但必须牢记老祖宗的古训:“是药三分毒。”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变革,关键在于知其利也察其弊,方能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获益。
(取材于陈平原《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的人文学界对借助电脑或网络从事学术研究的态度与先前有所不同。 |
B.电子版图书及数据库的出现,使得研究者“博闻强记”的重要性相对下降。 |
C.电脑的普及与软件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文学者而言,他们是最大的获益者。 |
D.对于中国的人文研究而言,“过程”很可能比“结果”更值得人们重视。 |
根据文意填空。
文章说“由于电脑及网络的诱惑实在太大,数码时代的人文学者,可能面临诸多陷阱”,这里的“诸多陷阱”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认为:“假如古人所追求的沉潜把玩、含英咀华,完全被吹着口哨地随意浏览所取代,那绝对不是好消息。”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最后一段说:“电脑及网络给人文学者所带来的,同样是生机与危机并存。”谈谈你对这句话中“生机与危机”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小题。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譬如讲芦柴棒吧,她的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检查女工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
“让她扎一两根油线绳吧!骷髅一样,摸着她的骨头会做噩梦!”
但是带工老板是不怕做噩梦的!有人觉得太难看了,对她的老板说:
“譬如做好事吧,放了她!”
“放她?行!还我二十块钱,两年间的伙食、房钱。”他随便地说,回转头来对她一瞪:
“不还钱,可别做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破折号之前罗列六个短语的作用是什么?
文中加点的“猪”和“泥土”的比喻角度分别是( )
A.“猪”的比喻是从包身工地位的角度;“泥土”的比喻是从包身工毫无人身保障的角度。 |
B.“猪”的比喻是从包身工工作条件恶劣的角度;“泥土”的比喻是从包身工地位低下的角度。 |
C.“猪”的比喻是从包身工饭食条件差的角度;“泥土”的比喻是从包身工毫无安全感的角度。 |
D.“猪”的比喻是从包身工物质生活待遇恶劣的角度;“泥土”的比喻是从包身工地位低下和毫无人身保障的角度。 |
画线句子采用的修辞方法及抒发的感情各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这段文字中有一处细节描写,下列对其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细节描写是: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突出包身工受到的虐待程度之深。 |
B.细节描写是:“抄身婆”也不愿意用手去接触“芦柴棒”的身体。突出包身工生活的凄惨,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野蛮压榨。 |
C.细节描写是: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做工。突出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的凶残。 |
D.细节描写是:带工老板恶狠狠地说:“不还钱,可别做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突出带工老板的凶残和毫无人性。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东坡月
蔡尚伟
中国最圆的月亮属于中秋,中秋最圆的月亮属于东坡。
密州一夜月,照亮了中国文学史。密州月将中国人最细密俊逸深沉的情思舒展至今,这是东坡的月。东坡也如一轮圆月,悬在中国历史的天空,照亮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照例是把酒,照例是问月,如李白。面对圆月,中国人有太多要倾诉。东坡的感情也是微妙的:如此圆月,为何偏偏照着这离别之时我这不团圆的人?但东坡毕竟是东坡,别样情怀恰如一月从阴翳的情绪中升起,照得海天澄彻、千秋光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如斯,不妨顺其自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空为我们而拓展,婵娟可共情可共,似可无憾。
于是欢饮达旦,于是大醉。大醉的东坡使死眉烂眼的人们在月光下显得很小。
弟弟子由是要怀念的,用很深的情,况且已有七年未曾见面,在这样的夜晚想念,心是会很痛的。苏轼却从不纵容自己的心痛。苏轼的人生充满感情,却又同样充满理智。他是那样看重“昆弟之近”,而他当初赴密州就任时,首先接近子由所在的齐州,却“过其门而不入”,径往密州。在密州两年,也未曾乘兴上马,驶往近在咫尺的齐州去与弟弟见上一面。因为他知道,朝中形势复杂,他不能够凭感情的冲动而行事。要是如贾谊那样情感之露,能干的了什么样事业!“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成者大,则必有所忍。”东坡的心中,忘不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雄姿英发”,哪怕华发早生,人生如梦。
东坡相信:“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贾谊这个书生呢,着实可惜。“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力不足也”。中国这样的书生也太多了,他们的理想都十分的好,却不太在意“中国国情”,感情真挚而热烈,但不懂韬晦之术,不善于搞好和领导与群众的关系,不愿意遵循世代相传的游戏规则,不理睬人们心领神会的种种禁忌,结果只能赍志以殁。苏轼在宦海多年,自信在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状况之间已经找到了一条连接的通道,只要自己“默默以待其变”,则“可以得志”。只要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浓烈的感情,可以暂放一放,或深藏在自己的世界里就足够了。苏轼在屈原、贾谊这样的书生衬托下,确乎显得十分地成熟。
成熟的足可向贾谊辈指手画脚的苏轼却一生在“改革”派与“保守”派此起彼伏的政治斗争中,在捕风捉影的文字追剿中被拨弄得晕头转向,偏离了自己的人生设计,不得不常常处穷。苏轼的月亮,也发出了幽怨之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然而在黄州,苏轼的月亮终于从功业的山顶在一次高高地升腾,这月亮的光泽使宇宙阔大多了,而至微的处所、至短的时光都变得无比有味了。人生,完全地美了起来。那千古风流人物,功业多少,总被东去大江浪涛尽。这依旧圆的月亮,便用樽酒相酹,连同故国多情,都一起祭奠吧。清光普照的月亮,重新升起。
东坡已不再简单的为功业存废而感慨,他未舍弃功业之心,却又包容更大的胸次,开导客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无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一轮东坡月,何其圆润!江风山月,见的人太多了,而又有多少人如东坡般享用人生!“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已非尘世也……”“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暮归倒行……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壁……”
终于,丰满的东坡融进了这无边的月色中,而这月色又照彻了中国人的情感世界、功业道路,乃至最高远的精神天地,人们已忘记了东坡升华的具体历程,前前后后错落的东坡成了一个近乎抽象的典范,国人情的追求、理的追求、美的追求,层层叠叠得都本相了中秋那最轻柔而又震撼万古的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选自《散文》1999年第2期有删节)文中“中国这样的书生也太多了,他们的理想都十分的好,却不太在意‘中国国情’”一句中“中国国情”的引号有何作用?“中国国情”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文中说“苏轼在屈原、贾谊这样的书生衬托下,确乎显得十分地成熟”,作者认为苏轼的“成熟”表现在何处?
联系学过的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词文,谈谈文中提到的“密州月”和“黄州月”分别指什么?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品味正确的两项是
A.苏轼找到的“理想与现实的状况之间”的一条连接的通道是“只要默默以待其变,则可以得志”。 |
B.作者引述《前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不仅表现了苏轼的“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人生观、宇宙观,更能表现苏轼具有更大的包容胸襟的特点。 |
C.文中写道在黄州苏轼的月亮终于再一次高高升腾,其原因是苏轼再次得到重用。 |
D.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话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E、作者在文中写了密州月和黄州月,从全文来看作者最赞赏的是苏轼所写的密州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1)金先生上课有时要提问,那么多的学生,他不能都叫得上名字来,——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他有时一上课就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于是所有穿红衣的女同学就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那时联大女生在蓝阴丹士林旗袍外面套一件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穿蓝毛衣、黄毛衣的极少。问题回答得流利清楚,也是件出风头的事。金先生很注意地听着,完了,说:“Yes!请坐!”
(2)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联大教授里不少光棍,杨振声先生曾写过一篇游戏文章《释鳏》,在教授间传阅),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3)金先生朋友很多,除了哲学家的教授外,时常来往的,据我所知,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沈从文,张奚若……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金先生对林徽因的谈吐才华,十分欣赏。现在的年轻人多不知道林徽因。她是学建筑的,但是对文学的趣味极高,精于鉴赏,所写的诗和小说如《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风格清新,一时无二。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第一段文字中说“西南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这表现了这所大学怎样的办学风格?
当金先生宣布“穿红毛衣女同学回答问题”时,为什么所有穿红毛衣的女同学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呢?
从引文(2)可以知道金岳霖先生是个,但是他并不以此为苦,反而过得;他没有孩子,养了一只很大是为伴;但是,他确实是一个很喜欢孩子的人,因为他经常。
林徽因死后,金先生为什么在北京饭店大张旗鼓的招待大家呢?这一举动表现金先生什么样的性格?
课文阅读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作者写了金岳霖教授哪些行事?
作者描写了金岳霖先生的独特行事,体现他自己的个性特点,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他的个性特点。
作者是怎样描写金岳霖先生的外貌的?在具体的事件描写之前作这些外貌描写有何作用?
作者为了使文章生动活泼,写人时用了什么笔法?
作者主要写金岳霖先生,为什么还安排部分篇幅来写其他人的事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