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节期选择本身,便是农业社会生产、生活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与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相应,民间节日中,也就有了春祈、夏伏、秋报、冬腊。开春鞭春劝农,端午驱邪避瘟,金秋荐新祭祖,腊月祭灶扫尘……所有节日,井然有序地分布在一年四季,顺应岁时节候的变化,应和着农业生产的节奏,张弛有度,自然和谐。
②我国是一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岁节祭祖,几乎是所有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第一刀新穗、第一盘鲜果、第一把新韭、第一杯佳酿都用来祭奠先祖。人们通过各种节日祝祭活动,表达后辈的孝思与追念;反过来,这种绵延不断、周而复始的岁节礼俗,又不断地强化着人们的家族意识、血缘亲情。节日里,天伦之乐表现得格外充分:家人团圆,孩子们受到格外的宠爱——端午节给孩子们涂抹雄黄、戴上艾虎以避邪气,七夕、重阳在家打扮小女儿,节日期间孩子们可以随意嬉闹而不受苛责。亲戚朋友邻里之间,互相馈赠节物时品,礼尚往来,情深意浓。千百年来,传统节日已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只要是中国人,都可以从中真切地体验到一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亲和力。
③深究各种节俗活动产生的根源,不难发现一个简单而又永恒的推动力,即人们祈望五谷丰登、岁岁平安、吉祥如意。节日风俗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如自然崇拜、灵魂崇拜、巫术、禁忌等直接相关。最早的节俗活动,意在敬天、祈年、驱灾、避邪。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前,禁忌、迷信、祓禊、禳解等观念及活动,在节俗中依然占主导地位,节日的歌舞狂欢,意在娱神;以时品上供,旨在贿神;制作、佩戴各种节物,则是为了驱鬼。到后来,这些待遇慢慢地不再为神独占,而变成人神共享。节日也就逐渐从避忌、防范的神秘气氛中解脱出来,而成为人神共欢的日子。隋唐以后,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空前发展,节日风俗也以极快的速度向娱乐方向发展:爆竹不再只是驱鬼的手段,而是欢庆娱乐的工具;元宵节的祭神灯火,发展成供人游乐观赏的花灯;中秋拜月,变成了赏月、玩月……原先用于厌胜的节物时品如桃符、门神、辟邪剑等,因变成供人玩赏的手工艺品而获得了审美价值。每逢重大节日,城乡还多有盛大的村社、庙会。后时,商贩咸集,游人如织,乞福,求子,烧香,还愿,欢歌群舞,百戏杂陈,村杜、庙会成为农村最大的交易场所和娱乐盛会。传统节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集信仰、经济、社交、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成为中国广大民众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直到近现代依然如此。
④传统节日,是民众集体创造的文化产品,是古代信仰物化形态的一种遗留;同时,它也是一种生活节奏,一种逐渐形成的自我调节机制。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有节奏的,人的生活不可能没有张弛。生活不可无节日,节日不可无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传统节日虽已基本失却了早先的信仰内核,但许多传统节俗却依然存活在民众生活之中,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丰富多样。
下列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南北朝以后,我国的传统节日逐渐摆脱了避忌、防范的神秘气氛,但在村社、庙会上,乞福,求子,烧香,还愿等娱神祈福的节俗活动仍占主导地位。
B.我国的传统节日是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在节日里,人们尽享天伦之乐,亲朋好友、邻里乡亲互赠节礼,使节日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
C.我国传统节日的节期体现着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规律性,民间节日中的春祈、夏伏、秋报、冬腊等活动与生产中的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等活动相对应。
D.如今,我国的传统节日已基本失却了早先的信仰内核,但许多传统节俗活动仍存活在民众的生活中,在传承中发展变化,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丰富多样。

下列理解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的传统节日井然有序地分布在一年四季,顺应岁时节候的变化和生活生产的节奏,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生活的张弛有度。
B.隋唐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节日风俗迅速向娱乐方向转变,原先用于厌胜的节物时品的审美价值渐渐取代了其原始功用。
C.节日风俗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直接相关,人们对人寿年丰、吉祥平安的祈望是传统节俗活动形成的永恒推动力。
D.诸多贵人伦、重亲情的礼俗活动,让中国人从传统节日中真切地体验到一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亲和力。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有两大要素,一是相对固定的节期,二是节期中要有特定的民俗活动。如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民俗活动有抹雄黄、插艾蒿、吃粽子等.
B.传统节俗的功能先后经历了敬天祈年﹑驱灾辟邪、娱神躯鬼、人神共享、人神共欢等阶段,渐渐集信仰、经济、社交、娱乐等功能于一身。
C.绵延不断﹑周而复始的节日祝祭活动可以强化人们的家庭意识和血缘亲情,所以现在有不少专家倡议将黄帝诞辰三月三日上巳节设为“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D.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民众集体创造的文化产品,也是我国广大民众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各种节俗活动尽管功能不尽相同,但都具有一定的群众性。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打开闸门
(1)
聂小汶走进那间办公室时,神情有些恍惚。
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回国之后,这大半年来,她不断在找工作、面试之中兜兜转转。不断在被拒绝,重新填写履历表、应征之间摆摆荡荡。犹如被隔绝在栏栅外的迷失的羔羊一般,寒冷、饥饿、无助,委实使她心力交瘁。并非纯粹的经济不景气,并非她资格有问题。她有大学文凭,精通中英文,有辅导员的资格,甚至有张神学院文凭,又如何?她不断退而求其次,从应征广播导播、到教会同工、到基金会的秘书、到福音出版社的编辑,到商展会的协调员,碰壁就是碰壁!
这是今年来第7份应征的工作了吧?
难怪她紧张,她精神恍惚…再一次失败,她准崩溃了!
“聂小汶,你可以进去了。”秘书呼唤她的名字,她打起精神,踏进那间办公室。
她面对的是一个超年轻的CEO,叫作ALEX,他劈头第一问题是:
“根据你提供了履历,你曾经在感化院做过辅导员?”
“是的…”
ALEX皱眉,把身子微微靠向椅背。他看来是那种精明干练,胸有成竹,凡事都逃不过他的锐利的目光。这种领导者,可能有不平凡的经历,可能是奖学金得主,可能毕业于国外的名牌大学。不管有多少可能,肯定一点的是,你绝对别想欺骗他。
“那么,关于Boy’s Home集体逃跑事件…”
又来了!她的精神又蹦紧了!总要面对的!是吗?逃避不了的,是吗?就像烙印般的印记,对吗?几乎每一次面试,她都栽在这个问题上。少年集体逃跑事件,逃跑事件!谁应该为打开闸门负责?谁的疏忽?…
聂小汶的眼眶一下子盈满了泪水。
(2)
为什么?为什么你会打开闸门?而没有锁上,是故意的吗?你当时是怎么想的?那些都是打架、混流氓、偷窃的坏孩子啊!你放走他们,没想到后果吗?没想到这是多么糟糕的事吗?本来,他们在Boy’s Home被改造,被管制与再教育,还有机会改过自新,重返社会。但你这样…这样轻率地放走他们,他们就会回到阴暗的后巷,继续打架、偷窃、吸毒,重新再犯罪,重新再堕落。你为什么打开闸门放他们走?为什么?
--羊,你见过羊吗?被困在羊栏里的羊。
你到底想说什么?
我想说什么,我想说什么?你体会不到吗?你真的体会不到吗?他们是人啊!我再说,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对待,被锁困在窗口有铁支的房间里。每天运动、上课、吃饭、上厕所,剩余的时间都被关在犹如牢房的有铁栅的房间里。他们需要自由,需要被释放,而不是凶神恶煞的管理员。他们是一群有灵性,有领悟力的孩子。十三岁到十五岁,那么小的孩子啊!如果你是他们的父母,你会怎么想?我能怎样?当然,我承认,我犯了错,我不该打开闸门的,我打开闸门,他们便窜进社会的各个角落,难保他们不会再遇见犯罪的诱引。他们没有足够的抵抗力。我错了,我真的错了。
你要为这错误,负起责任!
为什么只要我负责?这个社会不用负责吗?
社会归社会,你归你…
(3)
小汶瞪着年轻的CEO。他准会和许多的主导面试的主管一样,杀出同样的话吧?--你要为这错误负起责任,对不起,我们不能聘请你。
但是,年轻的CEO没有这么说,他静静端详着小汶半响。
“后来怎样?”
“什么后来怎样?”
“喔,我是指那些从感化院逃跑出来的孩子?”
“我不知道…我没有找过他们,他们也没有联络我。但隔了些时候,我依稀…从报章新闻看到的,×××又去混社会,干贩毒的勾当,结果被逮捕。×××杀了人……我时常在想,他们如果继续留在感化院,命运会否不同?”
“我还想知道,那次的事,有没有影响你的人生?”
“当然有…”小汶眼眶又红了。半年来,应征工作,竟然处处碰壁。
“你认得我吗?MISS NIE。”
“你是…”
年轻的CEO终于承认,他就是逃跑者其中之一。
聂小汶难以置信地瞪着ALEX。
“你…你真的就是Boy’s Home的逃跑者之一?”
“是的,15年前的事了,难怪你认不出我了。”
小汶恢复了恍惚,努力把紊乱的思绪整理出来。是真的吗?她只记得在作辅导时,有个高高瘦瘦的少年,老爱问她许多问题。
ALEX微笑着:“喏,老爱问问题的那个!”
“啊,我想起来了…”
小汶的记忆慢慢涌回来了,像溪水潺潺而流。是的,ALEX,他的中文名是刘志强。他很早就学会抽烟、赌博,后来也跟着一班少年流氓贩卖非法光碟。15岁那年,他书包里被搜出有毒品,被关入Boy’s Home!他后来发奋读书,顺利毕业;并得到奖学金,出国留学,然后回来开公司。当初,没有打开闸门,他的命运可能改写,谁知道呢?根据他所知,那些从小汶打开的闸门逃跑出来的少年,际遇都不同。××做了牧师,××在癌症基金会作总干事--你没有错啊,你打开闸门,让很多生命得到重生。
小汶流泪了感觉身上的捆绑消失了,完全被释放了。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面试时Alex直接就问聂小汶是否在感化院工作过,因为他知道面前的这个人就是当年打开感化院闸门的辅导员聂小汶。
B“犹如被隔绝在栏栅外的迷失的羔羊一般”一句说明十五年来聂小汶因感化院事件一直不被社会认可和接受,这让她心力交瘁。
C聂小汶放走感化院那些少年后,虽然没有找过他们,也没有和他们联络,但她关注着报章新闻,仍然在为那些少年的成长担忧。
D文章最后写到聂小汶感觉到“身上的捆绑消失了”,是因为她知道Alex一定会录取她,她应征终将成功。
E这篇小说场景集中,以对话形式展开矛盾冲突,而且情节具有巧合性,这些特点与喜剧的表现手法极为相近。
小说的第二部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聂小汶这个人物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对于聂小汶来说,你认为她是否应该打开闸门?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一种时尚,“文身”备受当今年轻人的欢迎。实际上,这一风尚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就已经出现,被称为“刺青”。在唐代之前,刺青最初并非为了纯粹的时尚审美需求而出现,而是与一种对犯人惩罚的手段——墨刑有着密切的关系。
墨刑又称“黥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之一。“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其具体做法,先在犯人的脸上或额上用刀刻出文字或图案,再染上墨,把它作为受刑人的标志。墨刑是五刑中最轻微的一种,然而,即便如此,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古代,子女不能随意损害其身体,墨刑也就成为对有罪之人的严厉惩罚,能使其蒙受终生的耻辱。墨刑的由来与原始社会的文身习俗有关,但不同的是这种刑罚毫无审美功能,反而带有震慑、警戒、惩处的意味,它作为刑罚一开始就与违法乱纪者联系在一起。
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唐代中晚期,首都长安乃至全国范围内就已经出现了街肆恶少纯粹出于自愿、在身上黥刻文字或图案的“刺青”现象,当时刺青的方法几乎和今天的文身无异。就工具而言,刺青多是用针刺于表皮,而非以刀刻划;就身体部位而言,刺青者倾向于刺在臂上或身上等可被衣服覆盖之处,而非在脸上或额头等显而易见的部位;就文字或图案而言,刺青因出于自愿而带有较强的个人喜好色彩或趣味性,刺青的内容,除了山水之外,还有人选择一些印章、与个人经验有关联的诗句或具有神秘色彩的图案。曾有一个街卒在自己身上刺了三十多首白居易为众人熟知的诗歌及相应的插图,荆客陈至把此人唤作“白舍人行诗图”,话虽似刻薄,然而十分形象,令人忍俊不禁。仅就这一类文身而言,实际上是无伤大雅的,无非是为了自娱,同时又引起他人的关注,并不会对社会造成实质性的危害。
唐代以后,有的刺青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带有反抗、叛逆色彩的标志。《水浒传》里宋代梁山好汉史进,虽然正是凭着身上的九条青龙文身得到了“九纹龙”的美称,但他在身上刺“青龙”这一图案本身就暗含了某种令人不安的意图。当局者对将具有政治敏感性、僭越色彩的称号文在自己身上,并借此煽动群众以图不轨的文身者的态度是十分严厉的。
刺青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黥刑,但从对身体发肤的侵害上讲,与黥刑同样应当作为一种刑罚。身体的神圣性使其拥有者不能随意对其进行损害,除非有罪受惩;无罪而自行损害身体,无疑是一种大不孝,这种行为本身便是对传统伦理观念的挑衅。一个可以损害神圣身体的人,对他人也会造成威胁,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因为这种行为本身包含了危险性和潜在的敌对情绪甚至仇恨。因此,在古代社会,刺青还被认为是一种跳出伦常的“异端”行为,在这一点上,刺青也不同于今天的时尚文身。(摘编自《文史知识》2012年第2期)
下列关于唐代“刺青”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刺青”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古代的刑罚有关,第二阶段才成为几乎和今天的文身无异的风尚。
B.到唐代中晚期,“刺青”现象基本在全国范围出现,“刺青”的群体是街肆恶少,他们黥刻文字或图案完全出于自愿。
C.它在使用的工具、所在身体部位、刺出的文字或图案所体现的个意愿、具体内容等方面均不同于古代“墨刑”。
D.以诗句为内容的刺青,是为了自娱,同时还能引起他人的关注,既无伤大雅,也不会对社会造成实质性的危害。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之前的“刺青”与后来为了纯粹的时尚审美需求而出现的“刺青”并不一样,而与作为处罚手段的“墨刑”关系密切。
B.在古代,“墨刑”能成为一种使有罪之人蒙受终生耻辱的严厉惩罚,是因为这种刑罚能损害有罪之人“受之父母”的身体。
C.《水浒传》里梁山好汉史进身上的刺青图案,表明宋代的刺青已经变成了一种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反抗、叛逆色彩的标志。
D.如果有人想借助文在身上具有政治敏感性或僭越色彩的称号去煽动群众图谋不轨,会受到当局者十会严厉的惩处。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始社会的文身习俗有审美的功能,墨刑的由来虽然与原始社会的文身习俗有关,但它一开始就和违法乱纪者联系在一起。
B.唐代街卒“白舍人行诗图”刺青的内容,除了体现了这个街卒的个人喜好,还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时“刺青”的内容自由而随意。
C.从身体的神圣性上说,只有有罪的人才可自行损害身体,并以此作为受惩方式,因此,刺青是应该作为一种刑罚而存在的。
D.一个在身上刺青的人,是一个无视身体神圣的人,这样的人是一种“异端”,是具有危险性和潜在敌对情绪甚至仇恨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荷叶伞
李广田
我从一座边远的古城,旅行到一座摩天的峰顶,摩天的峰顶住着我所系念的一个人。
路途是遥远的,又隔着重重山水,我一步一步跋涉而来,我又将一步一步跋涉而归,因为我不曾找到我所系念的人。——因为,那个人也许在更遥远的地方,也许在更高的峰顶,我怀着满怀空虚,行将离开这个圣地。但当我以至诚的心为那人祷告时,我已经得到了那人恩惠,我的耳边又仿佛为柔风送来那人的言语:
“给你这个——一把伞。你应当满足,因为这个可以使你平安,可以为你蔽雨。”于是,我手中就有一把伞了,而我的满足却使我洒下眼泪。
我细看我的伞,乃是一把荷叶伞,其大如荷时,其色如荷叶,而且有败荷的香气。心想:方当秋后,众卉俱摧,惟有荷叶,还在水面停留,如今我打了我的荷叶伞,我正如作了一枝荷叶的柄,虽然觉得喜欢,却又实在是荒凉之至。我向着归路前进,我听到伞上的雨声。
天原是晴朗的。正如我首途前来时的心情,明白而澄清,是为了我的伞而来的雨吗?还是因为预卜必雨而才给我以伞呢?这时天地黑暗,云雾迷蒙,不见山川草木,但闻伞上雨声。共初我还非常担心,我衣,我履,万一拖泥带水,将如何行得几千里路。但当我又一转念时,我乃寂寞地一笑了:哪有作为一枝荷叶梗而担心风雨的呢,白莲藕生长泥里,我的鞋子还怕什么露水。何况我的荷叶伞乃是神仙的赠品。
雨越下越大,而我却越感觉不安。因为我这时才发现出我的伞的妙用:雨小时伞也小,雨大时伞也大,当时雨急,我的伞也就渐渐开展着,于是我乃重致我的谢意。
忽然,我觉得我的周围有变化了,路上已不止我一个行人,我仿佛看见许多人在昏暗中冒雨前进。雨下得很急,他们均如孩子们在急流中放出的芦叶船叶儿,风吹雨打,颠翻漂没。我始觉得不安了。我恨我的伞不能更大,大得像天幕;我希望我的伞能分做许多伞,如风埂中花叶满江湖,我的念头使我无力,我的荷叶已不知于几时摧折了。
我醒来,这窗外的风雨正急。
(选自李广田散文《雀蓑记》)
本文所描的主要对象是“荷叶伞”,你能解读出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吗?
答:
“我”获赠“荷叶伞”后的心路历程产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答:
你是如何理解“雨小时伞也小,雨大时伞也大”这句话含义的?
答:
以下是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A通观全文,《荷叶伞》描写的应该是一个梦境,但“我”却是以逼真的口气来加以叙述的。
B、“我醒来,窗外的风雨正急”一语双关:风雨正急,我前行的脚步正急。
C、本文第8段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的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中写荷叶“摧折”,所表达的是另一层面的无奈:个人能力有限,难以拯救众生。
E、全文托物抒情,荷叶伞,既能遮挡风雨,又可使人迎接雨后睛空。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陶渊明的诗文辞赋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真率自然,每一篇都是他的肺腑之情的自然流露,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他的田园诗风格平淡朴素,清新隽永。但他也写过一些歌颂神话传说中的牺牲者和历史上反抗暴政的壮士的诗,风格悲壮豪放,被鲁迅先生称誉为“金刚怒目式”(《题未定草(六)》)的作品。陶渊明重在“写心”、“写意”,并不着意描摹物象。但他一旦对景白描写生,只须的几笔,便能捕捉住景物最突出的特征,妙摄其意态、神韵,并自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他的诗文语言生动精练,明白如话而情意深厚,犹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于质朴中含有文采,貌似枯槁实则丰腴,这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指出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境界。例如:“”,诗人用一个“”字表现盛夏树木清荫的浓郁,使无形无状的凉意,顿时可见可触,成了贮积在浓郁中的一汪清潭。又如“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十个字,不仅写出雪的,而且传出雪野在静穆中仿佛发出微妙的声音。再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把迎风拂动的禾苗写得生意盎然,活泼可爱,仿佛有性灵,有生命。
在①、 ④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疏疏朗朗④轻虚洁白 B.①疏疏朗朗④轻盈洁白
C.①萧疏简淡④轻虚洁白 D.①萧疏简淡④空灵洁白

在②、③处填入的诗句、词语、最恰当的是( )
A.②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③没
D.②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③余
C.②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③贮
D.②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③绕
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蔼蔼堂前林”,蔼蔼是树木稀疏的样子。
B.“孟夏草木长”,孟夏是初夏时节。
C.“有自南,彼新苗”,风是春风,“翼”是拟人手法。
D.“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意思是:远风掠过平旷的田野,秀美的禾苗饱含新的生机。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陶潜的诗不是一味飘逸,也有“金刚怒目式”。这说明评论作品要“知人论世”。
B.“大匠运斤无斧凿痕”这一比喻说法既是赞美陶诗艺术造诣之高,又是对其真率自然诗风的肯定。
C.陶诗的风格是表面质朴而实际华丽,表面单薄而实际丰满。
D.“写心”、“写意”,实质上就是鲁迅先生提倡的白描手法。

下列陶渊明的诗句,属“金刚怒目式”的是 ( )

A.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B.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
C.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D.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E.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F.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静虚村记
贾平凹
(1)如今,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尤其在大城市的附近,就更其为难的了。
(2)前年初,租赁了农家民房借以栖身。
(3)村子南九里是城北门楼,西五里是火车西站,东七里是火车东站,北去二十里地,又是一片工厂,素称城外之郭。奇怪台风中心反倒平静一样,现代建筑之间,偏就空出这块乡里农舍来。
(4)常有友人来家吃茶,一来就要住下,一住下就要发一通讨论,或者说这里是一首古老的民歌,或者说这里是一口出了鲜水的枯井,或者说这里是一件出土的文物,如宋代的青瓷,质朴,浑拙,典雅。
(5)村子并不大,屋舍仄仄斜斜,也不规矩,像一个公园,又比公园来得自然,只是没花,被高高低低的绿树、庄稼包围。绿里才见村子,又尽被一道土墙围了,土有立身,并不苫瓦,却完好无缺,生了一层厚厚的绿苔,像是庄稼人剃头以后新生的青发。
(6)拢共两条巷道,其实连在一起,是个“U”形。屋舍相对,门对着门,窗对着窗;一家鸡叫,家家鸡都叫,单声儿持续半个时辰;巷头家养一条狗,巷尾家养一条狗,贼便不能进来。几乎都是茅屋,并不是人家寒酸,茅屋是他们的讲究:冬天暖,夏天凉,又不怕被地震震了去。从东往西,从西往东,茅屋撑得最高的,人字形搭得最起的,要算是我的家了。
(7)村人十分厚诚,几乎近于傻味,过路行人,问起事来,有问必答,比比划划了一通,还要领到村口指点一番。接人待客,吃饭总要吃得剩下,喝酒总要喝得昏醉,才觉得惬意。衣着朴素,都是农民打扮,眉眼却极清楚。当然改变了吃浆水酸菜,顿顿油锅煎炒,但没有坐在桌前用餐的习惯,一律集在巷中,就地而蹲。端了碗出来,却蹲不下,站着吃的,只有我一家,其实也只有我一人。
(8)我家里不栽花,村里也很少有花。曾经栽过多次,总是枯死,或是萎琐。一老汉笑着说:村里女儿们多啊,瞧你也带来两个!这话说得有理。是花嫉妒她们的颜色,还是她们羞得它们无容?但女儿们果然多,个个有桃花水色。巷道里,总见她们三五成群,一溜儿排开,横着往前走,一句什么没盐没醋的话,也会惹得她们笑上半天。我家来后,又都到我家来,这个帮妻剪个窗花,那个为小女染染指甲。什么花都不长,偏偏就长这种染指甲的花。
(9)啥树都有,最多的,要数槐树。从巷东到巷西,三搂粗的十七棵,盆口粗的家家都有,皮已发皱,有的如绳索匝缠,有的如渠沟排列,有的扭了几扭,根却委屈得隆出地面。槐花开放,一片嫩白,家家都做槐花蒸饭。没有一棵树是属于我家的,但我要吃槐花,可以到每一棵树上去采。
(10)最妙的是巷中一眼井,水是甜的,生喝比熟喝味长。水抽上来,聚成一个池,一抖一抖地,随巷流向村外,凉气就沁了全村。村人最爱干净,见天有人洗衣。巷道的上空,即茅屋项与顶间,拉起一道一道铁丝,挂满了花衣彩布。最艳的,最小的,要数我家:艳者是妻子衣,小者是女儿裙。吃水也是在那井里的,须天天去担。但宁可天天去担这水,不愿去拧那自来水。吃了半年,妻子小女头发愈是发黑,肤色愈是白皙,我也自觉心脾清爽,看书作文有了精神、灵性了。
(11)门前的那棵槐树,唯独向横里发展,树冠半圆,如裁剪过一般。整日看不见鸟飞,鸟鸣声却不绝,尤其黎明,犹如仙乐,从天上飘了下来似的。槐下有横躺竖蹲的十几个碌碡,早年碾场用的,如今有了脱粒机,便集在这里,让人骑了,坐了。每天这里人群不散,谈北京城里的政策,也谈家里婆娘的针线,谈笑风生,乐而忘归。直到夜里十二点,家家喊人回去。回去者,扳倒头便睡的,是村人,回来捻灯正坐,记下一段文字的,是我呢。
(12)来求我的人越来越多了,先是代写书信,我知道了每一家的状况,鸡多鸭少,连老小的小名也都清楚。后来,更多的是携儿来拜老师,一到高考前夕,人来得最多,提了点心,拿了水酒。我收了学生,退了礼品,孩子多起来,就组成一个组,在院子里辅导作文。村人见得喜欢,越发器重起我。每次辅导,门外必有家长坐听,若有孩子不安生了,进来张口就骂,举手便打。果然两年之间,村里就考中了大学生五名,中专生十名。
(13)天旱了,村人焦虑,我也焦虑,抬头看一朵黑云飘来了,又飘去了,就咒天骂地一通,什么粗话野话也骂了出来。下雨了,村人在雨地里跑,我也在雨地跑,疯了一般,有两次滑倒在地,磕掉了一颗门牙。收了庄稼,满巷竖了玉米架,柴火更是塞满了过道,我骑车回来,常是扭转不及,车子跌倒在柴堆里,吓一大跳,却并不疼。最香的是鲜玉米棒子,煮能吃,烤能吃,剥下颗粒熬稀饭,粒粒如栗,其汤有油汁。在城里只道粗粮难吃,但鲜玉米面做成的漏鱼儿,搅团儿,却入味开胃,再吃不厌。
(14)小女来时刚会翻身,如今行走如飞,咿哑学语,行动可爱,成了村人一大玩物,常在人掌上旋转,吃过百家饭菜。妻也最好人缘,一应大小应酬,人人称赞,以至村里红白喜事,必邀她去,成了人面前走动的人物。而我,是世上最呆的人,喜欢静静地坐着,静静地思想,静静地作文。村人知我脾性,有了新鲜事,跑来对我叙说,说毕了,就退出让我写,写出了,嚷着要我念。我念得忘我,村人听得忘归:看着村人忘归,我一时忘乎所以,邀听者到月下树影,盘脚而坐,取清茶淡酒,饮而醉之。一醉半天不醒,村人已沉睡入梦,风止月瞑,露珠闪闪,一片蛐蛐鸣叫
(15)我称我们村是静虚村。
写于1982年(选文有删节)
注:静虚村:即方新村,位于西安郊外,静虚村是作者对村子的命名。
作者为什么“租赁了农家民房借以栖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如何理解(14)段结尾划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说出“我称我们村是静虚村”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用对比的手法掺杂进一种哲学的味道,使得文字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一种寄托,写出了作者的意图。
B.作者用白描的手法介绍了村子的规模、事物、巷道形状、屋舍布局及习俗等。
C.文中景物描写生动形象,“这种染指甲的花”借代村中女儿们,巧妙新奇。
D.尽管我没有时间种槐树,但我可以随意吃,写出了村民对我的热情,我与农民的关系也由隔阂变得融洽和谐。

E. “吃了半年,妻子小女头发愈是发黑,肤色愈是白皙,我也自觉心脾清爽,看书作文有了精神、灵性了。”通过写吃井水写出了作者主观上的豁达和乐观。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