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下列关于箭头表示的地理意义,正确的叙述是( )
A.①代表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
B.②代表重熔再生 |
C.③代表变质作用 |
D.④代表冷却、凝固 |
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冶炼厂周边土壤中污染物铜含量等值线图。读图,回答第下列问题。
土壤铜含量
A.因河水稀释而逐渐变小 | B.从冶炼厂向北递增幅度小 |
C.高值区沿盛行风向延伸 | D.在居民点大于200mg/kg |
如图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与M点的地形——地层关系相符的是
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2013年11月7日从上海启程。此次考察将建立我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73°51′S,76°58′E)。读下图,回答
在本次科考过程中,“雪龙”号破冰船在成功救援被困南极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船后,于2014年1月3日被厚冰困住。五天后最终冲破坚冰,成功突围。下列地理要素中,对当时突围起重要作用的是
A.东风 | B.西风 | C.洋流 | D.气温 |
2013年11月3日北京时间19:05,本世纪第二次日全环食(同一次日食,一部分地区可见全食,另一部分地区可见环食,又称混合食)上演。食甚出现在北京时间19:25,整个过程持续了3.3个小时。日食原理如下图所示,回答下题。根据日食原理图,能观测到本次日食现象的地区可能出现在图中的
A.A区域 | B.B区域 |
C.C区域 | D.B区域和D区域 |
对日全环食的形成原因,分析最为可信的是
A.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为椭圆,月地距离远近的变化所致 |
B.地表高低不平,观测者所在地海拔高度不同所致 |
C.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为椭圆,日地距离远近的变化所致 |
D.观测者在观测时因天气变化所致 |
在本次日全环食持续的整个过程中,全球日期和11月3日在全球的空间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A.全球只有一个日期,11月3日在全球的分布范围没有变化 |
B.全球将经历两个日期,11月3日在全球的分布范围不断增大 |
C.全球将经历两个日期,11月3日在全球的分布范围不断减小 |
D.全球将经历三个日期,11月3日在全球的分布范围先增大,再减小 |
读全国降温预报图,回答下题。下列说法符合图中信息的是
A.珠江流域降温在80C以上 |
B.长江中下游降温在60C以下 |
C.北方地区降温幅度最大 |
D.南方地区温度最高 |
图示天气状况的形成原因,最有可能是
A.大气降水 | B.冷高压控制 |
C.北方冷空气南下 | D.人类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