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扬 州 八 怪
①“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的总称,他们也称扬州画派。“扬州八怪”有8人,他们是金农、罗聘、李方膺、李鱓(shàn)、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
②扬州八怪多数出身于中下知识阶层,他们中有的是被罢官去职的州县官吏,有的是没有考取功名的文士,还有家境贫寒、以画谋生的画师。他们或生长于扬州,或为外省来此侨居,各有一段坎坷经历,先后集结于扬州,在扬州繁华的书画市场上出卖自己的书画作品。
③“扬州八怪”是一群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们对官场的腐败,富商的巧取豪夺,都有所了解。他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贫富差别,结合自身的遭际,对社会产生了强烈不满。对遭受苦难的人民,他们常寄予深切的同情,并代为发出愤怒之声。但由于他们接受的是封建文化教育,而当时的清王朝又正处于盛世,他们的感慨和不满不可能突破封建思想的藩篱。他们当中,做官的力争能有所建树,使百姓安居乐业,以维护封建秩序。无意官场的,则洁身自好,不苟同流俗,以清高自我标榜。然而,他们又不可能摆脱对地主官商的经济依附,所以常处在思想矛盾的极端痛苦之中,在愤世嫉俗之外,不得不妥协以求生存。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郑燮留下了很多的言论,可谓扬州八怪中的思想家。李鱓在作品中表现的矛盾最痛苦也最激烈,成为受攻击的主要对象。
④“扬州八怪”在艺术观上最突出的是重视个性表现,他们提倡风格独创,主张“自立门户”。他们公然宣布,自己的作品是为了卖钱谋取生活,撕破了过去文人画家把绘画创作视为“雅事”的面纱。在作品的题材上,他们一方面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把梅、兰、竹、菊、松、石作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此来表现画家清高、孤傲、绝俗外;另一方面他们还运用象征、比拟、隐喻等手法,通过题写诗文,赋予作品以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思想表现形式。如:李方膺的《风竹图》用不畏狂风的劲竹象征倔强不屈的人品;黄慎的《群乞图》、罗聘的《卖牛歌图》表现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细致观察,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社会的不平。扬州八怪在绘画的风格上,主要继承了前人绘画中的水墨写意画的技巧,并进一步发挥了水墨特长,以高度简括的手法塑造物象,不拘泥于枝枝叶叶的形似。在笔墨上,他们不受约束,纵横驰骋,直抒胸臆。由于他们的作品和当时流行的含蓄典雅的花鸟画风相违背,所以常受到评论家猛烈批评,被称之为“怪”。
⑤尽管“扬州八怪”的艺术当时只流行于扬州及其邻近的地区,但是它在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水墨写意画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选文有删改)

“扬州八怪”为什么称为“怪”?(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扬州八怪有哪些特征?
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结合句子说明理由。
在作品的题材上,他们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把梅、兰、竹、菊、松、石作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此来表现画家清高、孤傲、绝俗。
假如你是扬州八怪纪念馆的一名导游志愿者,站在李方膺的《风竹图》(如右图)前,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这幅画?请结合第④小节仔细观察右图并写一段解说词。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那些卑微的母亲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她弓着身,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彼时,朋友正讲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她于是将身体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
②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的说笑声遮住。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呀?”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了五块钱,她迅速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③每一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有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膛上布满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她弯着腰用力檫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檫过的地,马上就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她马上回过头来,重新檫一遍。
④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血丝。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凛地训斥:“你就不能小心点?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拉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她语无伦次地说:“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灯。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外,等待车辆通过。这时,马路中间正在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辗上。忽然,就在我身旁一个女人猛地冲过去,几步跳到马路中间,探手捡起那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她的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厉的刹车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抢什么抢,不要命了!”
⑥她一边陪笑着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瓶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我明白了,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那个瓶子,不过一两毛钱,可对她而言,可能是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垃圾工,摇着拨浪鼓收破烂的师傅,被城管撵得到处跑的水果小贩……她们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她们又无比高尚,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⑧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概括文章第③④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4分)
文章第①段“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形象?(5分
通读全文,文章标题“那些卑微的母亲”中的“卑微”有哪几层含义?
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品析。
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品析划线词,4分)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4分)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谈“ 忍”
①不知从何时起,“忍”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一些年轻人穿着印有“忍”字的T恤衫招摇过市,肩膀上、手臂上刺着“忍”字以自我标榜;一些成功人士,也把写有“忍”字的条幅装裱后悬挂在显眼处,以自励自警.
②“忍”似乎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力提倡和宣讲的,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倡导“忍”。但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忍”,并不是一味地叫人忍让、忍受和忍耐,并不是委身以求志、苟且以偷生。今人标榜“忍”,也不仅仅为求得一时的风平浪静、无所作为。相反,它暗含着等待时机的策略、隐而不露的智慧。“面对命运,忍耐似乎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是在冲锋前对自己爆发力的凝聚。因为机会不可能俯拾皆是,它需要认真寻找;力量也不可能随时都有,它需要慢慢积蓄。
③“忍”是有大小之分的。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小忍,司马迁受宫刑后发愤著书是大忍。由此看来,。难怪有位名人说“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了。
④不过“忍”似乎总与寂寞相伴。寂寞是一种环境,是一种历练,耐得住寂寞是做学问、成大事都必须达到的境界.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这方面可作为后人的典范。他少年成名,但不为名利所动,而是潜心书斋,求学海外,进一步提高自己。晚年更是能耐得住寂寞,拒不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不出席各种公共场合。有人看到他的文章后慕名来访,他说:何必非要看到下蛋的鸡呢?他于大都市中避居一角,读书,静思,冷眼旁观人生与社会。他不愿成为主流,成为主流,只能给思考、创作造成累赘。要知道做学问、搞研究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和诱惑,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倘若背离其正道,醉心于镁光灯下,热衷于出风头,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⑤不可否认的是,“忍”的过程似乎总是痛苦的,总伴随着身心的煎熬。但也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磨砺意志,锤炼本领,增益所不能,承担起天降斯人之大任。结合上下文,为文章第③段空缺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3分)
结合具体语境,说说文章第④段中加线句子的含义。(4分)
文章第④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4分)
根据你对文章第②段中“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这句话的理解,补写一个实例。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从前有一个人担着茶壶去卖,不料经过山坡时,几个茶壶从筐里掉出来摔碎了。他头也不回地向前走,有人提醒他:“你的茶壶摔碎了,还不快看看!”这人回答说:“既然已经摔碎了,看又有什么用?”
其实,人生随时都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有的远远比摔碎几个茶壶严重。你能否脚不停头不回从头再来,是至关重要的。世界著名话剧演员波尔赫德活跃在世界戏剧舞台50多年,71岁时,一场意外使她破产。更糟的是,她的脚因受伤引起脉管炎,不得不截肢。当医生忐忑不安地把这消息告诉她时,她却平静地说:“既然没有其他办法,那就面对现实吧。”波尔赫德平静地面对摔碎的茶壶(A),重新站立,还活跃在舞台上7年。
生活中,人人都渴望成功,然而成功并非唾手可得,它可能经过诸多挫折和失败才有望实现。能像那个卖茶壶的一样的人实在不多。我们所见更多的是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人,他们面对已摔碎的茶壶(B),往往捶胸顿足,后悔不已,结果是白白浪费了时间不说,说不定因为分神还会摔碎更多的“茶壶”。
答:A B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丰 碑
①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一只冰坨,狂风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部队。
②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天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③将军思索着……
④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⑤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⑥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⑦将军愣了一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儿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⑧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着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雕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士们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⑨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身来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⑩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11“——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的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12终于有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一声:“这就是军需处长……”
13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14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15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第①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说写了军需处长的什么事情?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是对将军神态的刻画。将军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第⑧段的内容,用一句话描绘出“丰碑”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全文内容,简要概括“丰碑”的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段,并按要求回答下列小题。
蔡畅:“主席,你有办法驱散大家的疲劳和饥寒吗?”
毛泽东:“我哪里有哇!不过,我从《马赛曲》中感悟出了一条真理:在物质条件奇缺的情况下,那就用精神来填补它!”
草地上响起了赞同的掌声。
毛泽东:“在你们当中还有大戏剧家李伯钊、危拱之等同志嘛,我提议:请伯钊同志给大家跳苏联红军舞好不好?”
“好!”
危拱之取出口琴,吹响了欢快的苏联舞曲。
众人起身和着口琴吹奏的舞曲节奏鼓掌。
十分精干的女红军李伯钊从人群中舞出。
男女红军相继起舞,草地篝火变成天然的舞台。
毛泽东、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等年长的老红军也结伴起舞,气氛相当热烈。
篝火渐渐化作一轮火红的朝阳,夜幕中的草地又迎来了彩霞绚丽的一天。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不超过8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疲劳和饥寒面前,红军战士翩翩起舞,这其中包含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段划线的一句话采用影视中蒙太奇手法,你能看出其中的含义吗?
“在物质条件奇缺的情况下,那就用精神来填补它!”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你有类似的体验吗?举例说说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