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在追求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政治现代化的过程。要求政治现代化的主张最早出现于
A.鸦片战争之后的新思潮 | B.早期维新思想的主张 |
C.戊戌变法中的《定国是诏》 | D.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
19世纪30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3.1万册。这表明当时
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 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 |
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 | 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 |
古希腊存在多神崇拜,就连众神之主的宙斯在人们心中也没有无上权威,这说明古希腊
A.思想自由 | B.经济发达 | C.政治稳定 | D.制度先进 |
《人民日版》某年的元旦社论以《乘风破浪》为标题,提出“鼓足革命干劲,迎接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口号,同时还附有《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图表。据此判断,该份日报最有可能出版于
A.1956年 | B.1978年 | C.1966年 | D.1958年 |
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
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中山先生认为这种现象是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
A.中国自古即以天朝上国自居,人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
B.人民“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 |
C.满清专制剥夺人民政治自由,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 |
D.列强对中国采取挑拨与分化,使人民彼此猜忌与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