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华盛顿曾说:“即使对宪法表示最热烈拥护和支持的人们也并不认为它是完美无缺的。……假如这些缺点将产生恶果,也应在今后加以补救。”事实上,其“补救”形式主要是(    )

A.议会改革 B.宪法修正案
C.两党竞选 D.扩大议会的权力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写道:“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酉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A.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C.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D.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指出:“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D.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表中反映了这一时期()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德孵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韧的一步。”“这场战争”后中国人“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主要表现在()

A.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B.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
C.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
D.探索民主共和之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