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分权破坏天下安宁之血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性本善” |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明道德” |
《全球通史》的作者曾写道:“历朝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盐铁和酒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古代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这段材料可以用来研究中国
①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②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及其影响
③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④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征和影响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③④ |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
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
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省区 |
嘉靖至万历 州县数集市数 |
顺治至雍正 州县数集市数 |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集市数 |
直隶 山东 |
14 132 42 104 |
82 527 64 1126 |
43 537 74 1583 |
陕西(关中) |
16 143 |
21 238 |
28 264 |
江西 福建(不含台湾) |
45 459 19 131 |
51 545 15 205 |
43 976 39 511 |
广东 |
—— |
72 1270 |
71 1959 |
A.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其依据是
A.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
C.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夜市 | D.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
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