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在评价孙中山的纲领时说:“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被剥削的劳动者,相信他们是正义的和有力量的。”这一评价针对的是孙中山主张中的( )
A.驱除鞑虏 | B.恢复中华 |
C.创立民国 | D.平均地权 |
某中学历史教师利用数学坐标轴画了一条不甚精确的曲线图,其反映的是西欧( )
A.王权演变 | B.教权演变 |
C.资产阶级力量变化 | D.市民权力变化 |
有学者写到“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作为基本起始点和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西方思想启蒙以宗教改革中个体的觉醒为基础 |
B.五四运动在侧重救亡的同时忽略了个体的启蒙 |
C.造成中西思想启蒙差异是由于工业化程度不同 |
D.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思想界加强了对个体的重视 |
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生活的衰败。与之观点相似的经济理论是( )
A.重商主义 | B.重农抑商 |
C.凯恩斯主义 | D.自由主义 |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 )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的压制 |
B.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l8世纪中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A.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华文明的手段比较单一 |
B.“文明的撞击”是指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 |
C.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和扩张是近代中华文明压力的来源 |
D.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给中国既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