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
A.民族主义 | B.民生主义 | C.民权主义 | D.民粹主义 |
有学者在研究政治经济发展模式时发现:上个世纪20年代,苏俄国曾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国曾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30年代美国推行了罗斯福“新政”;9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上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 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 |
新年伊始,郎咸平教授对2010年的中国经济做出预测——经济停滞化、通货膨胀化、资产泡沫化。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也面临了相似的困境,为此它们采取的重要举措不包括
A.出售国有企业给私人 | B.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
C.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 | D.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1年的春天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是因为
A.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 | B.国家无代价征收余粮 |
C.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 D.农民可以自行处置余粮 |
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查署,购买并大量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 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括
A.民族主义的兴起 | B.国际贸易的扩展 | C.殖民活动的开展 | D.交通运输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