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1823-1901)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旧文体,凡记载一人事迹者,或以传,或以年谱,或以行状,类皆记事,不下论赞,其有之则附于篇末耳……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笔力行之……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庸有济乎?
——据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二 建国后到“文革”前,史学界对李鸿章基本以“大卖国贼”、“大买办”看待。“文革”中,李鸿章更是“崇洋媚外”、“投降卖国”的同义语。李鸿章为当时的史学界所不齿是众所周知的。然而,今天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又一反前述,由全面否定到基本肯定。有人甚至评价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带头人物,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了推动作用。有人写文章讲李鸿章的爱国思想、民族主义,即便签订不平等条约也很难给他扣上卖国主义的帽子等等。总之,与过去几十年相比,李鸿章在今天格外得到人们的青睐。
——据夏东元《关于李鸿章研究的几个问题》
(1)据材料一,记载一人事迹的中国旧文体有哪些?分析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当时什么思潮的影响?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是李鸿章主持的何事?梁启超说他与李鸿章“于政治上为公敌”,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文革”结束前后对李鸿章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你认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思想观点的中心内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之《哈姆雷特》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
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材料四: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以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巳而矣。向使天下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普罗泰戈拉思想观点的中心内容的?
(2)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对人的看法的思想内涵发展了什么重大的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3)依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的这一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什么思想有相同之处?并简要分析两者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分 |
1952年 |
1956年 |
公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5% |
53.4% |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
私有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0%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材料二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0世纪60、7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20世纪8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四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在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1年或1982年,90%以上的家庭是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到1983年底,甚至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在中国农村消失了,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到1956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所描述的历史现象?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历史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试述80年代我国实行“生产责任制”对现代化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垄断组织在形成过程中,自然免不了兼并。兼并一般都是设备先进、管理有方的企业吃掉和收买效益差的企业,兼并后又以先进的那一套去改变落后的部分。就是自愿联合与合并,在结成一体统一经营后,也要采用先进的方式经营。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垄断组织都是以生产集中,个别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为前提而形成的。卡特尔和辛迪加的参加者虽然在生产上还是独立的,但它们都是一些大型企业;托拉斯和康采恩则已是大型企业合并组成的规模极大的企业或企业群。列宁曾将垄断称之为规模极大的技术生产单位,认为它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发展成为垄断组织后,使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自然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同时,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能够使科学技术的研究更大规模和更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从而取得新的成果,运用于生产之中,这一切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由于工业产品的增长幅度暂时超过了市场需求的增长幅度,结果导致价格、利润的普遍下降以及经济危机的更加频繁、深刻和持久。各种形式的垄断组织,都是为了调节生产而建立的。最后,托拉斯和康采恩等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也更为有利。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垄断组织是如何形成的?
(2)依据材料二分析垄断的几种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3)依据材料三分析垄断组织对于社会生产发展的作用。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英国侵略者在鸦片战争中,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门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有识之士,已预感到中国正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事实正是如此,这种变局,首先是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开始的。
——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
材料二机器缫丝创于简村堡陈启元,名曰“丝偈”,以其用机器也,又名“鬼线”,-----丝比用手纺更细洁光滑,------每间丝偈大者丝工六七百位,小者亦二三百位。每日每工得丝三四两不等。启于光绪壬申之岁,(即1872年)期年而获重利,三四年间,南海、顺德两邑相继起者多至数十家。------计每丝偈以五百位为率,每年发出女工银约二万六七千元,远近胥蒙其利。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
材料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1895---1899年)
行业 |
1895年 |
1899年 |
发展速度 (1895年=100) |
|
棉纺织业 |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
14653 |
69564 |
474.7 |
机制面粉业 |
华商厂产量(万宝) |
2047 |
6766 |
330.5 |
缫丝业 |
华商厂出口量(担) |
3039 |
4175 |
137.4 |
沿海地区丝车数(台) |
38569 |
45278 |
117.4 |
|
内地丝车数(台) |
7943 |
29270 |
368.5 |
|
卷烟业 |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
85 |
154 |
181.2 |
火柴业 |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
126 |
241 |
191.3 |
水泥业 |
华商厂产量(吨) |
68 |
190 |
279.4 |
机械采煤业 |
华商矿产量(吨) |
89 |
145 |
162.3 |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材料四 1922年,民族实业家张謇说:“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道路梗阻,节节为厉,行之愈远,则商货成本愈重,是禁止商货之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
另一位实业家认为:“我之廉价工人(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彼之便利。况彼来者是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而善后。”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结束30年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主要表现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其企业性质,这些企业的创办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并结合有关背景归纳导致这些特征产生的主要历史原因。(10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律内容庞杂,有关国家事物的,如《内史杂律》规定内史职事;有关职官管理的,如《置吏律》、《除吏律》等。……对危害国家安全罪和社会治安罪,如扰乱社会秩序、逃避赋税徭役罪、侵犯人身自由罪、侵犯财产罪等严惩不怠。……同时涉及土地、赋税、金融、商业、财政、度量衡制度等方面也有规定。债权债务、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也做了详细规定。
法律(《秦律》)规定的起诉方式主要有:当事人自诉,秦简中称“劾”;官吏公诉;一般人告诉。秦奖励告奸,知奸不告者罪。“先自告,除其罪”,自首者可以减免刑罚。凡司法机关决定受理的案件,由当地里典将被告人姓名、身份、籍贯、曾犯何罪、判何刑,是否经过赦免、曾否逃亡写成书面报告交县司法机关,然后县丞派令史前往调查、勘验,做出笔录“爰书”,如需查封的还要“封守”。
“必先尽听其言而书之,治狱,能以书从迹其言,勿治谅而得人情为上;治(笞)为下;有恐为败”。法官作出判决后向被告宣读,当事人如不服可要求复审。
——以上材料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雅典陪审法庭(民众法庭)……它包括6000名陪审法官,由抽签方法选出,……由于陪审员人数众多,就预防了法官受贿的危险性……陪审员是在开庭时听取原告、被告和证人的口供,当他们弄清案情时,他们就投票判决,相互之间事先不作商议。
——摘编自赵恒烈、张鸿祺主编《世界历史资料选》
材料三黑格尔在提到希腊自然环境时说:“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分为许多小的区域……这个地方大多是山岭、狭窄的平原,这里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生产生活方式多样,航海交通和商业贸易发展,这一切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地缘战胜血缘。形成了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
——摘编自姜继中《自然环境对古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影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司法有哪些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及其所学知识,概括雅典和秦朝在司法机构的设置和司法程序上有何不同之处?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差异的不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