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构想,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外交战略和中国国家战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唐代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而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两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中国出口到西方各国的商品种类增多,尤其是茶叶、瓷器在出口商品中跃居到第一、第二位。但是17世纪中期以后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呈现萎缩趋势,海路上的中国商船逐渐减少,而此时欧洲商船则日益活跃。
——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并分析上述变化的原因。(8分)
材料二 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指各国经济高度开放并与国际市场联为一体,具体包括全球范围内的资金流动、人才流动和技术转移;经济全球化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并且改变其思维方式。
材料三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节选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的重要步骤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试分析我国现在倡导建设“一带一路”的有利条件。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既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回答:
(1)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什么?
(2)汉武帝时期是如何大力推行儒家思想的?
(3)在北宋、明代时期对儒学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有哪些?他们的学说分别被称为什么?
(4)明清之际儒学发生了巨大变化,请你列举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及其他们对儒学如何批判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围半亩以上,火点著铁甲皆透。
——《金史》(金,1115—1234年)
材料二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斛(计量单位),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余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风雨晦暝时,惟凭针盘而行。
——南宋(1127—1279)《梦粱录》
材料三外国用火药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鲁迅《电的利弊》
材料四欲致吾之知,在极物而穷理也。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宋)朱熹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史实?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科技成就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揭露了当时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4)依据材料四,指出造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迟缓的原因?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洪武)二十七年春二月,倭寇浙东,命都督杨文、刘德、商暠巡视两浙。[太祖]下令:“禁民间用番货、番香。”先是,上以海外诸夷多诈,绝其往来,……而缘(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用诱蛮夷为盗,命礼部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摘自《明太祖实录》卷231
材料二:明代倭寇的成分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日本因内战失败而丧失军职的南朝武士,也有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从事私人海上贸易的民间商人和因统治阶级残酷剥削而破产的沿海农民、渔民、盐民等,甚至还有少数名落孙山的落魄书生、罢免职务的官吏等。
——摘自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
材料三:严禁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必然。
——摘自唐枢《御倭杂著》
材料四: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海外贸易)为命。……一旦禁止,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万一乘风揭竿,扬帆海外,无从追捕,死党一成,勾连入寇。
——摘自《明神宗实录》卷262
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明朝的对外政策和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
(2)结合有关材料分析这种政策产生的后果。
(3)你如何评价明朝的这种对外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武帝初立……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同才之人先用者,非势家之子,则必为有势者之所念也。……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
——《晋书》
材料三 唐行科举制度,凡举士铨官,皆重考试。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
——《中华二千年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时期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
(2)材料二中选官制度是什么?其选官标准有何消极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特点和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探讨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的演变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 (中共)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
材料三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
(2)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是怎样阐述的?八大路线的意义是什么?
(3)材料三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