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 )
A.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 |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
C.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D.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
梭伦改革带有历史局限性,主要是因为( )
A.改革措施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 B.梭伦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不足 |
C.梭伦改革触犯了贵族利益 | D.改革措施带有“折中”色彩 |
公元前6世纪雅典的一个年收入150麦斗的平民,它可以( )
①参加公民大会 ②当选“四百人会议”的成员
③当选为陪审员 ④在战争中充当骑兵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②③ |
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史称康乾盛世,但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也有历史学家称之为“落日的辉煌”。能说明这一时期为“悲歌”、“落日”的历史现象是()
①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②重农抑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一切对外通商贸易④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A.①②③④ | B.②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
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 |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C.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 | D.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
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 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
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 | 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