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美、英、德、日等国家企业研发总支出的80%~97%是由1000人以上的企业完成的,62%~90%是由5000人以上的企业完成的。美国企业所掌握的专利,约有51%由5000以上的企业占有,30%由1000~4000人的企业占有。这表明( )
A.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 |
B.企业规模大小决定其创新能力 |
C.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占主要地位 |
D.美国成为新技术研究和应用中心 |
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A.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
C.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
古代中华儿女曾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西欧有一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古代科技史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利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
B.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 |
C.欧洲人善于使用但不会创新技术 |
D.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并将之用于生产与社会实践 |
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的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A.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 B.经济停滞倒退 |
C.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 | D.国家分裂、国力衰退 |
《诗话中华上下五千年》记载,“著书立说顾炎武,宁死不为清朝官。经年编写日知录,教诲世人道德观。”其“道德观”是指
A.忠君爱民,保国有责 | B.经世致用,保天下有责 |
C.仁孝当先,舍生取义 | D.存天理,灭人欲 |
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了质疑 | B.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 |
C.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民本思想 | D.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