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培厚“精神新土层”,迎接“新集体生活”
去年年底,腾讯公布官方数据显示,用户每天在微信平台上平均阅读5.86篇文章。以每篇1500字计,一个月下来就是一本200多页的书。这样一本“书”,恐怕难以扭转“中国人不读书”的印象,也不足以涵养丰盈的精神生活。不仅仅是在中国,美国埃默里大学教授马克·鲍尔莱恩对于“把时间都花在了社交网站”上的年轻人,也忧心忡忡。为了提醒埋头手机者保留一个“与历史、与艺术、与公民理念相遇”的生命空间,他的书名就叫《最愚蠢的一代》。
作家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爱书之人,可能都幻想过这样一座图书馆:没有容积的限制、跨越时空的区隔,“摊开你的手掌,无限在此收藏”。网络不就是这样吗?飞速发展的搜索技术、不断扩大的社交平台,海量的信息、无界的交流,只需在巴掌大的屏幕上敲击几下就尽在掌握。从丰富性的角度看,互联网绝不该成为文化的沙漠,而应是比博尔赫斯的想象更辉煌的“天堂”。
今天的“新集体生活”更加开放、更加自由、个性更加鲜明。在网络的土壤中,即便是荒腔走板的歌声,也可能因触动隐秘的心弦而得到共鸣。只是,这样的个性张扬,虽为文化土层的培育提供了更大空间,却也“既有繁花,亦生稗草”,让互联网文化显得颇为芜杂。微信公号不乏“揭秘”“爆料”“有染”等吸引眼球的劲爆词汇,更有“30岁以前要明白”“中国人转起来”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这些内容尽管无伤大雅,却也难免让人担心它们背后日渐贫血的心灵。
面对泥沙俱下的文化洪流,尤其需要澄清自己的文化水源,才能于沙中淘到金。无论有多么庞大的库存,你能接触到的如果只是你知道或者愿意知道的那一小部分,那与其说是看到了世界,不如说只是验证了自己。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无法深究的八卦、那些不知所云的感悟、那些似是而非的谣传、那些低俗庸俗的段子,不是丰富了你的生活,反而是把你阻隔在了一个伟大的宝库之外。
互联网的丰富,正源于其海纳百川。网络时代独有的文化,可说是一种“新集体文化”。知识之海、观念之海,在每个“集体人”的参与中更显无涯。无数网友的标记、评论和打分,形成了影片、书籍、音乐的“标准”;网站中,许多专业人士分享的知识、经验、见解,形成了对一个问题的多角度考察。而如博客、微博、朋友圈,离开了成千上万用户的参与更是毫无意义。互联网,网聚人的力量;新集体文化,同样网聚每个人的文化。
今天的中国人,尚未走出自身“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又一脚踏进信息时代的洪流,与全世界一起走进“旷古未有之大时代”。近百年来生活方式的变化,可能比之前上千年更大。
从人类文明进程看,这样的时刻,往往伴随着文化活力的迸发。灿烂的文化成就,都生长于全新生产生活的土壤。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我们有着怎样的文化素养,不仅仅决定着我们能收获什么。告别肤浅,告别短促,走出心灵之“宅”,克服精神之“惫”,培厚新集体文化的精神土层,才能给历史真正留下属于我们时代的文化遗产。
(选自《人民日报·人民观点 》2015年03月02日,有删改)
下列选项中对“新集体生活”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新集体生活”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更加开放,更加自由,个性更加张扬。 |
B.在“新集体生活”中,即便是发表一些不太靠谱的主张,也有可能从中得到共鸣。 |
C.“新集体生活”为文化土层的培育提供更大的空间,也让网络文化显得颇为芜杂。 |
D.“新集体生活”中的每一个成员需要明辨是非,去粗取精,才能获得文化的精髓。 |
对本文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去年底,我国国民的阅读量平均每人每日阅读近6篇,一个月电子的阅读量就等于200多页一本书,这大大丰富了国民的精神生活,但并不能就说国民精神境界得到了提高。 |
B.网络中的搜索技术、社交平台,海量信息与无界交流,都可以随意掌握在人们手中,正可谓“摊开你的手掌,无限在此收藏”,互联网或许可成为人们文化精神中的“天堂”。 |
C.微信公号为吸引人们的眼球,常用些劲爆的词汇,增添些五花八门的内容,这恰好印证了互联网的丰富多彩与其海纳百川的特点,人们对此无需过分担忧,但都需引起注意。 |
D.对于当今的中国人来说,在尚未走出自身困境的同时,又踏进纷繁浩瀚的信息时代,这不仅仅是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可以着力促进文化活力的迸发。 |
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赞同美国教授马克·鲍尔莱恩的《最愚蠢的一代》里的观点,对当代年经低头族迷恋社交网络感到担忧,认为人不能迷失在网络中,丢失“与历史、与艺术、与公民理念相遇”的生命空间。 |
B.互联网带着人们走进“新集体生活”,人们不再受时空阻隔,可以尽情地在网络上晒出自己的生活与观点,随时进行交流,这样的生活,使人个性得到张扬,也为文化土层的培育提供了更大空间。 |
C.本文作者思路缜密,语言含蓄典雅,旁征博引,针对当今网络时代独有的现象,独有文化深入思考,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反映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维力,与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D.对于随处可见的低头族,作者并没有过分的担忧,而是用自己的看法加以引导,提醒人们应注意涵养文化,增厚“精神新土层”,以引起人们的注意,防止精神的匮乏,警戒文化沙漠时代的出现。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窗
[美]王渝
最先吸引她的就是这一排窗子。
这一排窗子邀进来一大片令人感到奢侈的阳光,许是与对街建筑相隔着一段可观的距离,采光才这么好。伫立在这如此的天然中,她觉得可以踏着铺开的亮色穿窗而去。她当时就决定搬进来后要沿窗放上盆栽。
后来她果真这样做了,盆栽长得很好,尤其是非洲兰,粉的、红的、蓝的和此行的花朵接力赛一般绽开着没完没了。
这天,浏览着盆栽时她想:就着这么一大片自然的光亮来阅读必然是一种享受吧?
沉迷在这想的想法中,她挪移过来一把轻便的躺椅,随手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躺在椅子中开始阅读。
她有些后悔,取书时应该挑选一下。这本她手中的小说集子太枯燥了,她曾经翻阅过几次,总是难以终页。
书里的巧思奇想的字句,充满张力的叙述吸引着她,连特地沏的一杯茶——从武夷山带回来的“大红袍”也忘了喝。专心一意地读着读着,直到被电话铃声中断,她才愕然悟到:这书怎么发生了异变?
她把书拿到离窗远的另一端的餐桌上,她一向读书报的地方,打开灯驱逐开白天里也一直悬罩着的昏暗,再读之同一本小说。
眼睛接触到的仍然是以往那粗疏单调的字句。书还原成原本的无味。
自此,她在临窗处安置了一张书桌,她总是坐在那里眷抄修改写就的诗稿。
当有人问起她获得诗作奖的感想时,她笑着说:“都靠一排引进自然天光的窗。”
听到的人都各自深沉地去琢磨那“窗”的象征意义。
(有删节)
就文中那“窗”的象征意义,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教授的底牌
(台)郑明娳
不记得从何时开始,竟听到有人以“教授”之名呼我。刚开始时,非常不习惯,总是弄不清对方在叫谁。过一阵子,会愣一下,方悟了过来。而今日子久了,渐渐“耳熟能详”,谁叫我又姓郑呢,越听越耳顺的“真焦瘦”,越想越合我那又焦又瘦的形相。
在讲台上“盖”了十几年,已算是资深的误人子弟者,从来不敢自觉有资格对年轻人传道授业解惑。实在说,自己老感到营养不良,腹苟原极赛滞,阮囊又常羞涩,加上先天不良.后天失调的身材,哪能不算是真正正牌的“焦瘦”呢!
在纯做女儿的时代,父母承认我是只书蠢虫,也就纵容我对家事的不闻不问。有一天,当我成为自己小家庭的一家之主时,衣食住行,向夹不讲究的人,自帐也是因陋就简,有个窝蹲.已常感福分不浅,没想到招待过三次客人——当然只招待得起滚水泡茶——之后,居然连惹三次严重警告:如今不比孔子时代,居陋巷的颜回虽然博得夫子赞美,却因营养不良、居住环境污染而短命!
训话的人是那么振振有辞,使我立刻反省一下自己的陋室:房子是陈旧了点、空间是逼几了点、光线是队晤了点、家具也老爷了点……殊不知这正合我这么“焦瘦”的人居住。在一切从简的原则上,我的客厅充当了书库,只见书架,不见沙发——这大约是最令朋友不满的一点。不过,访客坐在硬餐凳上总是坐不久,岂不很省事?与儿子共用的卧房兼书房又兼儿童娱乐室,地板上几乎每天都堆满了我的书及他的玩具,那自然是访客止步的禁地。
由于我这个人无能,在厨房里永远变不出什么好汤好水,加上人丁单薄,便没有下厨房学展身手的念头。好在二十世纪物质文明早已提供我便宜又实用的冰箱,冰库里经常可以储藏冷冻水饺、汉堡、肉粽,一趟车便可载回半个月的熟食。既省时省事又可保持身材“长寿”。虽然很少想到白居易,可是却乐天安命,从来不曾感到大台北,居不易。
不幸的事总是会偶发的。有一天,司马中原先生光临寒舍,我当然只端出一杯立刻烧水冲泡的即兴清茶,绝不合乎周岂明所提供的“自然主义的茶”,因为从客人喝茶时屡皱眉头便宜可以推知一二,粗茶硬板凳地聊了半小时,已到晚餐时间,我知道冰库里的那些玩意儿绝不能拿出来“怠”客,便提议请他老人家到外边上馆子,他居然说还得赶回家替太座烧饭。但是又聊了半小时,他并没有走的意思,儿子看完卡通,跑过来很诧异地问:“今天怎么没有准时吃饭?”我只好再提外吃之议,司马表示已跟太座说好了,不能在外久留,但仍无离绪。我只好打开冰箱,用最快的速度把残菜剩饭齐倒在一个钵子里,再飞快地把它丢进电锅中,盖上盖子,按下开关。但不幸的是,电锅摆在客厅兼餐厅的鞋柜上,我虽然用纪政般飞跃羚羊的速度从冰箱冲到电锅边,且企图用身体遮住钵子的内容,可是司马是个积三十年透视人生经验的小说家,我的围堵政策怎躲得过他的X光眼的扫描呢。
他开始拿出长辈的姿态了:你这样的晚餐还是给人吃的吗?……结论是:难怪你们母子都面有菜色!我的理由是目前在外边偶有应酬,总是大鱼大肉,撑得人胀胀的,平时家居好简单些可顺便洗胃。谁知他老人家更不以为然:现代人人讲究营养均衡,美食主义,你这种三餐一大饱两餐一小饱的是哪一世纪的食法?
我私下的结论是:自己跟孔子比较没有“代沟”,他老人家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说不定还嫌我冰牛奶加面包已过于奢侈呢。从此以后,我极害怕吃饭时间司马大人来临检。
我固执地相信一名“教授”的专任职务是读书,兼任任务才是教书。只有不停地吸收新养料,授课才能活水不断。至于演讲、评审、编书甚至交友等工作实只能放在“休闲时间”偶作一秀。尤其对一个天资驽钝的人,像我,读书更得人一己百、人百己午的多花些力气才行。再者,我读书偏有怪癖,总要为写点什么才读得最有效率,因此趴在桌上成为我最惯常的姿势,美容院的小姐替我修指甲,便猜到我的职业是抄写员。由于正常工作时间不容剥削,因此其他工作时间只好合并解决。洗头的时候,可以把寄赠的杂志浏览一遍;搭车的时候,可以边构思上课的程序;下课十分钟,把当天的报纸翻完。边烧饭、边洗衣;边替儿子洗澡、边替他复习功课;边吃饭边进行“亲子活动时间”。我早已习惯边走边胡思乱想,因此迎面而来的熟人,也经常视若无睹,终于挨上目中无人之骂。有一次,从邮局信箱里拿出一叠信,边走边折阅,突然有个人冲着我说:喂!下次不要在马路上边走边看东西哦!原来我已走上大马路了。并非市虎特别礼让“教授”,面是因为我焦瘦的体形,小得让他们撞不到。回到家,恰好把该处理的信件留下来,把该丢的资料垃圾桶。由于性子急,训练出相当的快动作,常想自己可能有资格参加马拉松赛,因为走在路上时我几乎在练跑。
上课是教书匠最苦也最乐的时候。是甘是苦,要看上的是什么科目。例如学校派我上“四书”,对于不谙义理的我,要在一学期内讲授《大学》——《大学》正文一共有一千五百字,以我惯常快节奏的讲课速度,并用上高中国文的方式,两个钟头便可以把一学期的课程上完。不论如何提醒自己说话慢点,上课时迟到一点,下课早退一点——一个学期还是遥遥乎其远哉!在讲台上真是如站针毡!
当然,对于擅长义理的人而言,讲“四书”乃是莫大的享受。我上现代文学或古典小说,总感到自己比较“物尽其用”些。偶然发现还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时,灵感也会左右逢源、纷至沓来。尤其文学课程是一种再创作的工作,当兴会淋漓时,焦瘦的我,有时不免膨胀自己的智商,还以为具有两把刷子哩。也因为偶能意兴踹飞,又时常能笑自己可笑之处,上课自然有莫大的快乐,也就忘了是否误人子弟啦。
我的形式生活可能太呆板,物质生活可能贫瘠,但是我都不曾因此而感到任何“委屈”。我的快乐建筑在一篇简陋的稿子赶完的那一刹那,一堂平凡的课却使我自得的时候。我焦瘦的底牌确然欠缺光华,但是,哪些个人不珍视他自己的敝帚呢!简要赏析文章第一自然段。
文中亮出教授的“底牌”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分析文章具体叙写司马中原先生来访的作用。
试探究文中透视出作者人生情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史前匪夷所思的“高科技"
原子能技术是人类近几十年才开始掌握的一门高科技技术,而在非洲,却发现了一个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
法国一家工厂在使用从非洲加蓬共和国进口的奥克洛铀矿石时惊讶地发现,这批铀矿石已被人利用过。铀矿石的一般含铀量为0.72%,而奥克洛铀矿石的含铀量却不足0.3%。这一奇怪的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他们纷纷来到加蓬奥克洛铀矿考察,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史前遗迹——古老的核反应堆,这个反应堆保存完整,结构合理,运转时间长达50万年之久。据考证,奥克洛铀矿成矿年代大约在20亿年之前,成矿后不久就有了这一核反应堆。而人类只是在几十万年之前才开始使用火。
那么,是谁留下了这个古老的核反应堆?是外星人的作品,还是前一代地球文明的遗迹?
人类学会制造工具不过几十万年历史,然而,人们却从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前形成的矿石中发现了人工制造的东西。
1845年,英国布鲁斯特爵士报告,他们在苏格兰京古迪采石场的石块中发现一枚一端嵌入的铁钉。1851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多契斯特镇进行爆破,从坚实的岩床中炸出了两块金属碎片。这两块碎片合拢后,竟是一个钟形器皿。高12厘米,宽17厘米,是用某种金属制成,有点像锌或锌与银的合金,表面铸刻着6朵花形图案,花蕊中镶有纯银,底部镌刻着藤蔓花环图纹,当地报刊誉为“精美绝伦”。
1852年,苏格兰一处煤矿中,在一大块煤炭中发现一件形状像钻头的铁器,而煤块表面无破损,也找不到任何钻孔。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宫珍藏着一张奇特的古代地图。这张古地图是18世纪初发现的,看样子是一份复制品。地图上,只有地中海地区画得十分精确,其余地区,如美洲、非洲都严重变形。然而,当科学家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时,惊讶地发现,这张古地图其实是一张空中鸟瞰图。是什么人在远古时代就已掌握了太空航摄的高技术?
更为奇特的是,在埃及金字塔中,考古学家们从一具男童木乃伊的左胸中发现一颗人造心脏。现代医学研制使用人工心脏不过十来年历史,而木乃伊的这颗人造心脏却在五千年之前,就已通过精密的外科手术安进一个男孩子的胸腔!
(摘自《奥秘》2014年10月刊)文章标题中的““高科技”是指、、和四个方面的科学技术。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在加蓬奥克洛铀矿发现了一个古老的核反应堆。据考证,奥克洛铀矿成矿年代在20亿年之前,成矿后不久就有了这一核反应堆。 |
B.人们从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前形成的矿石中发现了人工制造的东西,当地报刊誉之为“精美绝伦”。 |
C.18世纪初发现的一张奇特古代地图复制品,被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宫珍藏着。 |
D.在五千年之前,就已通过精密的外科手术安进人造心脏,十分奇特。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就人类只是在几十万年之前才开始使用火来说,在非洲发现了一个20亿年前的古老的核反应堆,真是匪夷所思。 |
B.人们从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前形成的矿石中发现了人工制造的东西,可见古代制造业的发达。 |
C.在远古时代就已掌握了太空航摄的高技术,这是人类难以企及的,只有外星人能做到。 |
D.在五千年之前人类就可通过精密的外科手术为患者安进人造心脏,而现代医学研制使用人工心脏不过十来年历史,因此,古代医疗技术比现代要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①那天正是五月十五,乡下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全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桡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宽,两岸都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铺地锦”百子鞭炮从高岩上抛下,尽鞭炮在半空中爆裂,砰砰砰砰的鞭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引起人对于历史发生一种幻想,一点感慨。
②两千年前那个楚国逐臣屈原,若本身不被放逐,疯疯癫癫来到这种充满了奇异光彩的地方,目击身经这些惊心动魄的景物,两千年来的读书人,或许就没有福分读《九歌》那类文章,中国文学史也就不会如现在的样子了。在这一段长长岁月中,世界上多少民族都已堕落了,衰老了,灭亡了。即如号称东江大国的一片土地,也已经有过多少次被来自沙漠中的蛮族,骑了膘壮的马匹,手持强弓硬弩,长枪大戟,到处践踏蹂躏!然而这地方的一切,虽在历史中也照样发生不断的杀戮、争夺,以及一到改朝换代时,派人民担负种种不幸命运,死的因此死去,活的被遇迫留发,剪发,在生活上受新朝代种种限制与支配,然而细细一想,这些人根本上又似乎与历史进展毫无关系。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方式看来,竟好像今古相同,不分彼此。
③日头落尽云影无光时,两岸渐渐消失在温柔暮色里。两岸看船人呼喝声越来越少。河面被一片紫雾笼罩,除了从锣鼓声中尚能辨别那些龙船方向,此外已别无所见。然而岩壁缺口处却人声嘈杂,且闻有小孩子哭声,有妇女尖锐叫唤声,综合给人一种悠然不尽的感觉。……
④过了许久,那种锣鼓声尚在河面飘着,表示一班人还不愿意离开小船,回转家中。待到把晚饭吃过,爬出舱外一看,呀,好一轮圆月!月光下石壁同河面,一切都镀了银,己完全变换了一种调子。岩壁缺口处水码头边,正有人用废竹缆或油柴燃着人燎,火光下只见许多穿白衣人的影子移动。那些人正把酒食搬移上船,预备分派给龙船上人。原来这些青年人划了一整天船,看船的己散尽了,划船的还不尽兴,三只船还得在月光下玩个上半夜。
⑤提起这件事,使人重新感到人类文字语言的贫俭,那一派声音,那一种情调,真不是用文字语言可以形容的事情。
⑥这些人每到大端阳时节,都得下河玩一整天的龙船,平常日子却各个按照一种分定,很简单的把日子过下去。每日看过往船只摇橹扬帆来去,看落日同水鸟。虽然也有人事上的小小得失,到恩怨纠纷成一团时,就陆续发生庆贺或仇杀。然而从整个说来,这些人生活却仿佛同“自然”己相互融合,很从容的各在那里尽其性命之理,与其他无生命物质一样,惟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中放射,分解。而且在这种过程中,人是如何渺小的东西,这些人比起世界上任何哲人,也似乎还更知道的多一点。
⑦这些不辜负自然的人,与自然妥协,对历史毫无担负,活在这无人知道的地方。另外尚有一批人,与自然毫不妥协,想出种种方法来支配自然,违反自然的习惯,同样也那么尽寒暑交替,看日月升降。然而后者却在改变历史,创造历史。一份新的日月,行将消灭旧的一切。我们要用一种什么方法,就可以使这些人心中感觉一种“惶恐”,且放弃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这些人在娱乐上的狂热,就证明这种狂热使他们还配在世界上占据一片土地,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些。但有谁来改造这些人的狂热到一件新的竞争方面去?(选自沈从文《箱子岩》,有删节)文章开头写赛龙舟场面后,“引起人对于历史发生一种幻想,一点感慨”,作者“感慨”的是什么?
联系第六段文字,谈谈你对“这些人比起世界上任何哲人,也似乎还更知道的多一点”一句的理解。
从全文来看,沈从文对乡民们的生存状态持什么态度?
我们已经学习了沈从文的《边城》,也阅读了上面这篇文章,或许你还阅读过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你觉得沈从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请你分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4题。
“野马”是什么意思?
——兼谈科学对古籍的阐释
今年是农历甲午马年。但在阅读《全宋词》时,却发现三首关于“野马”的宋词值得斟酌。辛弃疾《水龙吟》:“回头落日,苍茫万里,尘埃野马。”吴文英《凤池吟》:“万丈巍台,碧罘罳外,衮衮野马游尘。”吴泳《八声甘州》:“富贵非吾事,野马浮埃。”
将“野马”与“尘埃”“游尘”“浮埃”搭配使用,这起源于《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四库全书·子部》对此句解释说:“野马:形状如奔马的游气。”将“野马”解释为“气”体,却无法理解这三首宋词的意思。
清朝经学家孙星衍对《一切经音义》中“野马”校正:“或问:‘游气何以谓之野马?’答云:‘马,特塺字假音耳。野塺,言野尘也。’”闻一多名著《古典新义·庄子内篇校释》:“野马字盖即沙漠之漠……野马亦尘埃耳。《庄子》盖以野外者为野马,室中者为尘埃,故两称而不嫌。”这里认为“马”通假“漠”,“野马”是野外的尘埃。
沈括《梦溪笔谈》明确反对这一观点。其卷三《“野马”为田野间浮气》中说:“‘野马’乃田野间浮气耳。远望如群马,又如水波,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即如此物也。”这启发我们可以查阅佛经中有无更多线索。
《大智度论》曰:“一切诸行如幻,欺诳小儿,属因缘,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幻如炎者。炎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见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之为水。”《放光般若经》曰:“菩萨行禅……观想如野马。”这里,把“野马”当作一种虚幻的自然现象,是日光下风吹灰尘产生的一种错觉。
这样,关于“野马”就有三种解释:水气、尘埃和现象。到底哪个更正确一点呢?
大型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天文)》第一章《天象和观测》中“为什么恒星会眨眼”说:“当我们透过空气看远方的景物,发现景物也变得模模糊糊、抖动不停。中国古人给这种现象起了一个好玩的名字叫‘野马’。”可见,这里明确认为“野马”是一种自然现象。
透过空气看到抖动的景物,好像野马奔腾。因为空气在冷热不均的时候就会出现密度的变化,它们使大气的折射性质发生变化,就像一个个小透镜,于是导致了这种抖动现象。这牵涉两个重要科学术语:
一是天文学的“视宁度”。天文学家用“视宁度”来表征大气抖动造成星星“眨眼”的程度,空气抖动会影响到望远镜观测天体的清晰度,因此专业天文台要建在空气相对“安静”,也就是“视宁度”好的地方。
二是光学的“折射率”。 折射率表现为空气弯曲光的能力。直接地说,温度改变空气的密度。当温度不同的空气团相遇时,它们之间的边界层会瓦解成漩涡或者涡流,其对光线的作用就像是薄透镜。在火焰的上方或者是被太阳烤热的公路上,你也能看到类似的情形。而热气流会使视宁度更为糟糕。
可见,随着科学的发展,对古籍中术语的注解应当做一些必要的修正。“野马”以前曾被解释为“水气”和“尘埃”,以科学的角度看是缺乏科学知识的误解和错觉。依据现代科学知识,“野马”有更为精确的解释:它是一种在视宁度不好的情况下,由于空气折射率产生的一种视觉“虚幻”现象。有趣的是,若用“野马”这个解释去理解上述宋代诗词,甚至《庄子》、佛经,是能够得到符合古籍原意阐释的,这也说明了我国传统古籍文化在历经千年后,是能够经受住科学发展考验的。
(选自2014年3月2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本文从和两个角度,对“野马”进行了考证和辨析。(每空答4个字)
下列有关古籍中“野马”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将“野马”与“尘埃”“浮埃”等搭配着使用,当源自《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B.清朝经学家孙星衍和现代文学家闻一多都认为“野马”的“马”为通假字“尘”或“漠”,“野马”即野外尘埃的意思。 |
C.在《梦溪笔谈》中,沈括将“野马”解释为“田野间浮气耳。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而形成一观点,有佛经给他的启发。 |
D.《大智度论》等佛经将“野马”当作一种虚幻的自然现象,是人对日光下风吹灰尘产生的错觉,被某些人误认为是“水”。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十万个为什么》完全采用科学术语解释“野马”,并明确为一种自然现象;反观古人对“野马”的解释有其局限性。 |
B.“野马”会影响观察,故专业天文台应建在空气相对“安静”处,不会有空气抖动,也不会影响望远镜观测天体的清晰度。 |
C.在被太阳烤热的公路上会看到“野马”,成因是温度改变了空气的密度,光在这里产生了折射,而此时的“宁视度”不好。 |
D.“野马”以前被误认为水汽、尘埃和幻象,随着科学的进步,可以对古籍中类似“野马”的术语的注解,做出必要的修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