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贫 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注,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压金线:刺绣的一种方法。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贫女道出了自己于待嫁之年打算托付良媒,考虑到家境贫寒却更加伤感的境况。 |
B.颔联表现贫女期待有人能够欣赏她高雅的格调,能够和她一样乐于过简朴的生活。 |
C.颈联写贫女针黹出众,敢在人前夸口,不会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迎合流俗。 |
D.诗人塑造贫女的形象,没有借助景物描写,而是直接通过相貌衣着和神态举止加以刻画。 |
下列诗句所抒之情与本诗“自伤”的情感相近的两项是( )( )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C.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
D.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屈原《离骚》) |
E.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近代俞陛云评价本诗:“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诗境浅说》)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以上评论的看法。
阅读《桃花扇·哀江南》中的一段唱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折桂令]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有人评论这段曲词“感慨寄于景,由此面翻见彼面”,翻见,就是反向推想而见出。你赞同这种评论吗?请结合套曲主旨,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
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
疏林欹倒出银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
家在江南黄叶村。
(1)诗歌中有两个词语都点明了秋景,且前后相应,构成了秋象,这两个词语是和。
(2)首二句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请说说三四两句在本诗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门怨李白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古人评此诗“通首不言怨,怨在言外”,你是否则意此说法,请结合全诗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元曲,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双调·沉醉东风】秋日湘阴道中①
赵善庆
山对面兰堆翠岫,草齐腰绿染沙洲。傲霜橘柚青,濯雨蒹葭秀。隔沧波隐隐江楼。点破潇湘万顷秋,是几叶儿传黄②败柳。
[注]①湘阴:县名,今属湖南。②传黄:即转黄。
古人素有悲秋传统,而这首曲子一洗历来悲秋的格套。请结合全曲作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隋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 军 行
隋•明余庆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①,笳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②。
注:①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
②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1)首句“三边烽乱惊”有版本将“惊”写作“警”,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2)有人说这首诗很好地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的隋边塞诗中特有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简述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