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书 事
①最近安居,我把我出租几年的屋子里的旧书搬了回来,清点整理中,我发现了很多书还在,像看见我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一般喜悦,当然也让我想起了我收藏的很多珍贵的书籍都不在了。
②最近我又要讲现代诗歌,很想意外发现我当年珍爱的那本《朦胧诗选》,那本朦胧诗集收录了北岛、舒婷、顾成、江河、杨炼、梁晓斌、卞之琳等人七八十年代写的发抒、反思文革的诗歌,我非常喜欢。90年代出来教书,那时的教材政治化太浓,我就一直给学生们讲这些朦胧诗,一届一届地讲,孩子们非常喜欢,讲完了就有同学借阅,但因为这本书要用于教学,在那个年代又不好买,所以我是一直看管得很紧,但后来还是一时疏忽,找不到了。也许这不是我的疏忽,实在是那本书太好了,对于处于成长中的孩子们那实在是一本“及时雨”。
③我从教20多年了, 20多年穷老九的拮据生活,我不舍得将钱花在自己的衣食上,但碰到自己心仪的书籍那是一定要破财购买的,20年来我不间断地购买,又不间断地流失。大部分是被学生借走,少部分是被同事借阅,有些书籍我还记得被谁借走的,大部分说不出来历了,虽然20年来那些书籍不间断地在一路丢失,但是我从来不因为这个而遗憾,因为它不像钞票金银珠玉一般消耗散去,也不担心它会被人当着引火材烧掉,没有引火材的年代没有人愿意烧掉一本珍爱的书籍,而现在人们虽然不珍惜书籍,但也不需要用书籍做引火材了。那些遗失的书籍散落在人间,不断地流传,书上的文字不断地传播,不断地感染,不断地孕育精神,那是书籍产生的本质目的。
④我在青少年时期,阅读过不少书籍,《唐诗三百首》《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封神演义》《三侠五义》《七侠五义》《说岳全传》《东周列国志》等,还有《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十月》《啄木鸟》等不少杂志,这些书和杂志是我青少年时期的精神食粮,我在青少年时期有幸读了,可我家里除了一本黄历外父母没有买过一本书。这其中大部分是向同学借阅的,只记得有一本《东周列国志》是我在我表叔家里玩借来的,现在书也不在了,但我清楚地记得我没有归还他。我感谢我的青少年时代那些让我读到这些书的同学和叔叔阿姨们,他们都不知道他们施予我少年时代弥足珍贵的恩惠。所以,我从来不会因为我珍爱的书籍的丢失而可惜,因为它也许不断地在施予,这是书的作用,相对于金钱来说书籍的传播具有精神温度,不似金钱仅满足物质甚至于增长冷血的欲望。
⑤我还记得我用于课外教学用的现代小说,有一次被一个学生借阅了,我知道是谁借阅的,我向他索要了几次,直到毕业都没有还给我,这事就过了。那个同学的成绩很好,考进了武汉大学哲学系,几年后,我的这个学生来看我,提了一大堆书,只记得其中有《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书籍,他告诉我他当时把我的书给弄丢了,没法交代,希望这样能弥补。他92年高中毕业,96年大学毕业以后一直在省政府部门工作,现在是处级干部,写作很厉害,是单位的笔杆子,也许那些书在他的人生启蒙中有了些作用。
⑥原本我们这个民族是个很热爱书籍的民族,明代的张溥每读一本书都要亲手抄录七遍,他的书斋因此命名“七录斋”,宋濂《赠东阳马生序》里就讲过他借书抄书的情景,为了不延期,天大寒,抄得手指都僵硬了;先秦时期人们写书读书都不容易,他们习惯把书全部背下来,汉初因为始皇焚书,好多人是靠记忆把书传下来的。我们不如古人文章好,缘于我们不如古人读书花的功夫深。
⑦进入互联网的时代,我更不需要为我的《朦胧诗选》遗失而遗憾了,现在我的教学很方便,互联网上要找谁的作品都非常容易;现在读书也很方便,但是我们的孩子不读书了,在他们最需要广泛阅读的时候,他们却被迫沉浸在题海里。
⑧最近,看到一则消息,关于各国全民阅读的调查,我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中国人的阅读排位。是谁造成了中学生和全民阅读的现状?谁能拯救阅读?!
2013-9-15
以下对文章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搬书时发现自己以前读过的旧书还在时的喜悦和生活拮据时仍然坚持破财买书的材料,体现了作者对书籍的喜爱,对精神追求的珍视。 |
B.作者谈到《朦胧诗选》,表现了作者在文化僵化的时代,作为有前瞻的教师将其作为补充教材的珍视,并为其最终流失而深表遗憾,也流露出对借书不还的现象的谴责。 |
C.作者家里只有一本黄历,说明家境贫寒,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为能够借阅到同学和叔叔阿姨们的书籍阅读感到庆幸和感激,这是他的书被借阅流失而不遗憾的主要原因。 |
D.作者用一个考上武大的学生还书的事例具体生动地印证了书籍带给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的精神引领作用,表意具体生动。 |
E.最后一句用各国全民阅读调查排位,委婉揭示出当今时代青少年和大众阅读现状,寄寓深切的忧思,从而收束全文,画龙点睛。
解释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含义。
(1)没有引火材的年代没有人愿意烧掉一本珍爱的书籍,而现在人们虽然不珍惜书籍,但也不需要用书籍做引火材了。
(2)相对于金钱来说书籍的传播具有精神温度,不似金钱仅满足物质甚至于增长冷血的欲望。
从这篇充满温度的散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简要概括和分析。
文章最末一句“是谁造成了中学生和全民阅读的现状?谁能拯救阅读?!”,你以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全民阅读不良现状,怎样才能拯救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社会转型下的清代鄂西南土家族妇女
长期以来,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形成了由独特的语言、宗教等构成的民族传统和习俗文化。清中叶前土家族地区妇女仍旧秉承“中古夷俗”“配合自由”的观念,在文化习俗方面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少,其婚姻形式以姑舅婚、收继婚、同姓婚为主。男女婚恋形式较为自由,婚姻关系也较为松散,且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享有较大的话语权。
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使鄂西南的土家族经历了一场急剧的社会转型。国家对社会秩序和风俗习惯予以全面调整和影响。一方面我们看到以儒家文化和宗族伦理为主要内容的正统文化迅速改变着民众尤其是妇女的生活,另一方面地方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也在不断地调适互动中顽强延续。
为强化对这一地区的文化控制,官方大力在思想观念上灌输儒家伦理,加强儒家教化。民众也逐渐接受汉族传统观念和文化习俗。大部分女性摒弃固有的婚恋习俗,融入儒家伦理文化,这一转变从守节守贞的节妇烈女不断增加鲜明地体现出来。改土归流以来,国家在这一地区禁止男女混杂同坐、背夫私逃、私自改嫁的旧俗,宗族观念认为节妇烈女是光耀门楣之人。同时士绅在方志中大量书写节妇烈女的事迹,并上报旌表,引导了当地妇女观念的变化。这一时期,节妇烈女在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出现了井喷式地涌现。同治《建始县志》载:“郑张氏,年二十九而孀,夫弟谋夺其节,氏闻之故跌伤肢体,呻吟床褥,暗使人戒娶者曰:‘必若是,先杀子,后自杀也。’娶者惧,乃止。”
面对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但仍有部分妇女选择恪守原有的文化习俗与生存逻辑。很多地方以“女儿会”的形式来延续鄂西南地区的传统婚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恩施石灰窑、大山顶等地,每年农历五月初三和七月十二,流行借“女儿会”赶集之名来寻找意中人或私会情人。
虽然学界对于女儿会的起源时间目前尚无定论,但这并不影响对其背后文化现象的解读。其一,这种习俗根植于母系氏族遗存中。其二,根植于地方性知识和文化传统之中。在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素有“年小月半大、鬼神也有三天假”的说法,女儿会与月半节正好为同一天,女性借赶集来幽会情人,久而久之成为民众默认的文化现象。其三,这一活动根植于地方市场体系和土客文化交流与互动之中。据同治《恩施县志》记载:石灰窑集场属于恩施东南隅十三集场之一,移民和流动人口很多。在集市上,借贸易为名,未婚男女趁机寻找配偶,互赠定情信物,已婚女性也不受约束,与过去的情人会面。这些流动人口,由于离开以往生活环境,脱离了原来社会文化的监督和约束,更容易接受鄂西南地区较为开放、自由的婚恋形态,因此集市也成为了男女自由婚恋的公共空间之一。
当中央王朝强制推行儒家社会文化政策时,土家族地区女性面对现实而做出不同面向的抉择:一部分女性以遵从礼制的节妇烈女形象存在,成为儒家社会性别伦理中的典范;另一部分女性则选择坚守传统自由婚恋的习俗,以“女儿会”的形式延续着土家族婚恋习俗。从这个意义讲,女儿会不仅是对传统婚俗的固守,同时也是地方文化传统和地方性知识在社会变迁中的自觉调适和延续。(选自2014年2月2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下列不能体现鄂西南土家族妇女“中古夷俗”“配合自由”观念的一项是 ()
A.清中叶以前鄂西南土家族在文化习俗方面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少,其婚姻形式以姑舅婚、收继婚、同姓婚为主,婚姻关系较为松散。 |
B.改土归流前的鄂西南土家族地区较少受到以儒家文化和宗族伦理为主要内容的正统文化影响,男女混杂同坐、背夫私逃、私自改嫁等现象比较平常。 |
C.在相对闭塞的恩施石灰窑、大山顶等地,每年农历五月初三和七月十二,流行“女儿会”来延续传统婚俗。 |
D.同治《建始县志》记载:“郑张氏,年二十九而霜,夫弟谋夺其节,氏闻之故跌伤肢体,呻吟床褥,暗使人戒娶者曰:‘必若是,先杀子,后自杀也。’娶者惧,乃止。”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使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的文化被儒家思想完全控制,土家族民众逐渐接受汉族传统观念和文化习俗。 |
B.中央王朝在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强制推行儒家社会文化政策时,当地女性做出了不同的抉择:有的选择遵从儒家礼制,有的选择坚守传统自由婚恋的习俗。 |
C.根据学界的解读,女儿会根植于母系氏族遗存、地方性知识和文化传统之中,也根植于地方市场体系和土客文化交流与互动之中。 |
D.地方士绅在方志中大量书写节妇烈女的事迹并上报旌表,是节妇烈女在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出现井喷式地涌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家族传统婚恋习俗的形成与历史上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受约束较少、妇女地位较高等因素有相当大的关系。 |
B.由于汉族文化的渗透,导致了当地妇女观念的变化,女儿会成了鄂西南土家族妇女坚守传统自由婚恋习俗的最后阵地。 |
C.据同治《恩施县志》记载,在集市上,未婚男女借贸易为名趁机寻找配偶,已婚女性也不受约束,集市成了男女自由婚恋的公共空间之一。 |
D.清代中后期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的文化现状,体现了民间社会面对时代变迁既做出了一些妥协,又能顽强地延续其地方性传统习俗。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字的战争
嘉 男
突然,喊杀声从四面的草丛中整齐地跃起,差参不齐地向内聚拢,稠密的大军迅速弥合成了一个完美的圈子,向中心移动着,越来越近。
兵和伙伴们亢奋地挥舞着大刀,向外冲,闭着眼睛一路砍杀,喊声和呻吟声交织在一起。他只看到血,却没有路,不断地有人挡在他的面前,他不断地挥刀,一寸寸向前。挥杀间,他突然感到左大腿凉了一下,身体无法平衡,扑通倒下去,紧接着伤口就热辣辣地剧痛起来,他少了一条腿。然后,右大腿也嗖地一凉,火辣辣地痛。他躺在血腥的大地上,凄然地望着锋利的刀刃划过一道道嗜血的寒光斫向一个个血肉之躯。为了不被踩死,他挥舞着手臂,从千百只腿脚的缝隙中向外围爬去,敌人只忙于砍杀站立的人,没有人注意他,注意到也没有人会相信他能活下来。于是,他有机会继续爬着,那场混乱的厮杀渐渐地落在他的后面,声音淡远了……
终于,他爬到了附近的一座小山丘上,他以为这样可以看得远一些,把世界看得清楚一些。他还在这里找到了止血的草药,忍着苦用嘴嚼烂,敷到了伤口上。血止住了,可他失了太多的血,厮杀和爬行耗尽并透支了他全部的力气,他咬着牙挣扎着想坐起来,但还是像坍缩的枯木一样倒了下去。
天地间只是寂静。不知过了多久,他醒来。他听到一声低沉的问话:“喂,你叫什么?” 他四下望了望,没见到人,很是困惑。这时那声音又问了一遍同样的问题。他这才迟疑地答:“我……叫兵。”
“兵?”
“对,古人发明我这个字的写法时,我的形状是一个人双手举着斧头。”
“噢,是兵器啊。”那声音说。
兵说:“这个字本意是兵器,不过现在引申为士兵了。”
那低沉浑厚的声音又同情地说:“刚从战场上下来吧?该死的战争,都把你变成我了。”
兵又困惑地四处逡巡,不解地问:“我怎么变成了你?你是谁?你叫什么?”
“我叫丘。”
“丘?”
“就是你身下的小土山啊,写出来跟你原来很像的,跟你现在的样子一模一样。”兵低头看看丘,上下左右地研究,说:“你一定也经历过一场恶战,战争真是残酷啊,看,你的两条腿都被炸飞了,可不跟我现在一样吗!”
丘说:“你说得不完全对。‘丘’字的本意是小土山,古人造这个字时的写法是,两个小山在一条地平线上,后来,经过金文和小篆的演变,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但我的身世可没这么简单,我原来可是‘岳’啊,我搞不懂是哪一场战役,一方的士兵把我的半山腰做了阵地,另一方就向我猛烈开火,把我的下半身炸毁了,上半部轰隆隆塌下来,可怜我巍巍一座山岳,哎,沦落成现在的小丘,哎。”
兵点点头,思考了一会儿,找到一根木棍支撑着身体,大口大口喘息着,艰难地把自己立起来,可是没立住,伤口的剧痛又让他大叫一声倒了下去,汗都滴到了丘的身上。丘说: “你要干什么?别看我现在这个样子,但还能给你庇护,给你提供草药、野菜或干果,你就在我这儿好好养伤吧。”
兵不说话,仍然喘息着,一脸大汗,他咬紧牙,又一点点把自己的躯干立起来,终于立直了,疼痛使他浑身颤抖,但他坚强地挺住了,没有再倒下去。
他看着远方对丘说:“哥们儿,别灰心,你看,我,一个失去双腿的士兵,再加上你这个小山,就是一个‘岳’字啊,又一座山岳不就矗成了吗?战争破坏了我们各自的完美,但只要我们齐心合力,就能使残存的事物重新变得完美!”
天上的云看见,一座新的山岳真的长成了。
它慢慢地变得高大伟岸,变得丰饶,变得奇丽,变得祥和纯净,成为旅游圣地,和平的人们在岳麓山巅,洒下欢乐的笑声……
(选自《百年百篇小小说》,有删改) “他咬着牙挣扎着想坐起来,但还是像坍缩的枯木一样倒了下去”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 分)
文章以“汉字的战争”为题,有什么好处?(5 分)
从文中看,“兵”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5 分)
本文文浅旨远,意蕴丰富,请赏析之。(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从来没有发过全国统一的身份证。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三个证件不同程度地起到了身份证的作用:一是驾驶证,二是护照,三是社会安全卡。罗斯福新政期间,他为了建立社会保障系统,提出为每一个有工作的人员建立一个社会安全账号。设想一出,立刻遭到了强烈反对。最后,罗斯福向国会妥协并保证:这个号码仅仅用于社会保险,一定不会用于身份标识的领域,并且会被保密。这个提案最终在国会通过。
严格地说,社会安全卡还算不上统一的身份证件。因为它只记录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照片等基本信息都没有,公民也不需要随身携带,该号码被明确规定为个人隐私。1974 年的《隐私法》甚至还有专门的条文写明:“要控制社会安全号对个人隐私造成的威胁。”
因为没有统一的身份证,美国各种信息系统中用来标识、区分公民个体的方法五花八门,最核心的方法还是人的姓名。但不同的人可以拥有相同的名字,还容易出现拼写错误。毫无疑问,按照姓名来查询个体信息的方法,检索效率和准确率都很低。当把不同系统的数据库连接、整合到一起的时候,要确定“谁”是“谁”,就变得非常困难。
美国法律认为“户口登记”可能侵犯隐私,因此没有明确的户口制度,只进行公民出生、死亡登记,并不实行如同中国、日本以及泰国等国家那样的“户口登记”制度。在美国,各州登记制度具体执行并不相同,但这不影响这些资料成为证明个人身份最准确、最原始的资料。人口出生、死亡资料由医院等机构报往州政府,并存入计算机系统中,以供备案和查询。出生登记的材料都会被有关部门存入电脑系统,成为证明个人身份最准确和最具法律效力的原始材料,随时可以在各地查找和调用。
我们国家没有采用社会安全号制度来管理公民,而是采用了身份证制度,16 岁以上的公民都要办理身份证,而且出行要随身携带,很多地方都需要你填写身份证号码。因为存在同时出生的情况,所以第一代身份证号相同的人很多,也因为身份证会暴露个人年龄、地址等个人隐私,与税收、收入等等也没有挂钩,还容易做假身份证。第二代身份证在技术上、管理上都有改进。
美国的社会安全号制度有很多好处。简单地说:一是没有重号,一人一个;二是便于配套管理,如与收入、保险、缴税、医疗、开户等联系起来,可以在社会安全号下建立很多链接, 可以预防腐败;三是没有地域限制,没有城乡、大中城市差别,去哪里工作、生活、学习都是一样的,不像北京那样,限制外地人购房、购车、高考。
与身份证制度比较,采用社会安全号管理的优点显而易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不同,不论是在哪里生哪里长哪里工作,都是一样的社会待遇,没有农民、工人、学生、干部之间的区别,更没有城乡间的歧视,公共资源为大家共享。
(选自《读者》2014 年第7期,有删改) 关于美国的“社会安全卡”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实生活中,美国的“社会安全卡”和驾驶证、护照一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身份证的作用。 |
B.“社会安全卡”是罗斯福新政期间为了更新社会保障系统而提出来的,当时遭到了强烈反对。 |
C.“社会安全卡”提案最终在国会被通过是因为罗斯福向国会保证这个号码仅用于社会保险,并会被保密。 |
D.“社会安全卡”只记录姓名,性别、年龄等其它基本信息都没有,该号码被明确规定为个人隐私。 |
在没有统一身份证的前提下,美国依然可以标识、区别公民个体信息,下面的表述不属于标识、区别公民个体信息的具体方法的一项是()
A.美国法律认为“户口登记”可能侵犯隐私,不实行“户口登记”制度,在美国,各州登记制度并不相同。 |
B.美国的各种信息系统中,用来标识、区分公民个体最核心的方法还是人的姓名。 |
C.为了方便备案和查询,医院等机构将人口出生、死亡等相关资料报往州政府,并存入计算机系统中。 |
D.出生登记的材料作为证明个人身份最准确和最具法律效力的原始材料都会被有关部门存入电脑系统,可以随时查找和调用。 |
对于美国的“社会安全卡号”制度和中国的“身份证”制度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美国的“社会安全卡号”没有重号,一人一个,不需要随身携带;而中国“身份证”出行要随身携带,很多地方都需要填写身份证号码,16 岁以上的公民都要办理身份证。 |
B.美国的“社会安全卡号”因同名多或拼写错误,使得按姓名来查询个体信息时检索效率和准确率都很低;而中国第一代“身份证”存在同时出生的情况,号码相同的人很多。 |
C.美国的“社会安全卡号”便于配套管理,如与收入、保险、缴税等联系起来,可以预防腐败;中国的“身份证”与税收、收入等没有挂钩,容易做假身份证,从而导致腐败。 |
D.美国的“社会安全卡号”制度没有地域限制,没有城乡差别,到哪里工作、生活、学习, 社会待遇相同;中国的身份证制度有地域限制,有城乡差别,如北京就限制外地人购房、购车、高考。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方成,一个幽默的符号
侯军
方成原本不姓方,他常戏言自己是孙悟空的本家;方成原本也不是学漫画的,他在大学学的是化工,正牌的理工科,没想到这辈子化工没学成,反倒直接上岗,当了一辈子“画工”——这就叫“歪打正着”。
方成的漫画充满幽默感。几十年间,他以画笔为投枪,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如棉裹铁,如锥画沙,看上去并不是那么锋芒毕露,剑拔弩张,但是其深刻性和幽默感却如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画的那些国际时事漫画辛辣锐利,时效性和艺术性并重,给上一代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改革开放之后,他以漫画领风气之先,鞭笞丑恶,讽刺弊端,为拨乱反正革故鼎新鸣锣开道,《武大郎开店》等作品,一经面世,立即风靡全国,成为新时期讽刺漫画艺术的经典之作。方成善于将特有的机智和狡黠蕴藏在简洁的画面中,令人读后在会心一笑之余,更领悟到深蕴其间的批判意味。幽默,无疑是方成漫画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方成的语言行事也充满幽默感。前些年,生病住院了,要开刀。医生在手术之前嘱咐他,手术之后只能吃流质。他大声答应:“行,全听您的!”可是医生一走,就自个偷着藏起一个馒头,说是留着手术之后先“垫补垫补”肚子。孰料这个“作案动机”还没实施,就被人赃俱获,未遂。医生也不让吃肉,他偏说“生病的人更要吃好,不吃肉,那病能好吗?”酱排骨酱肘子,都让朋友买了来,偷偷藏在病房的小柜子里。手术之后,护士和家人要把他从手术车上往病床上抬,他却在被子底下说话了:“你们别乱使劲儿,听我口令:一、二、三!”得,大伙笑得全泄劲儿了。
方成的幽默感人尽皆知,可方成的“幽默学”却鲜为人知。他与相声大师侯宝林是多年挚友,更是艺术同道,两人时常在一起切磋幽默艺术的课题,侯宝林先生去世后,方成独自承担起创建中国式幽默学的历史使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先后出版了10多本专论幽默的著作,还把讲座开到了大洋彼岸,在美国巡回了一圈,专做幽默学的报告。他让人在哈哈大笑之余,豁然醒悟:“哦,原来幽默不光是逗个乐子,它还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独特个性的折射,还应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认识……哇,了不起的方成先生!”
方成真正了不起的是,他的幽默天性却是以一生的颠蹶坎坷打底的。早年遭逢战乱,颠沛流离,衣食无着,曾一度流浪到上海、香港等地鬻画为生。他常说,画漫画本是为了养家糊口。好不容易解放了,方成在报社有了稳定的工作,生活步入正轨,然而好景不长,随后爆发的“文革”浩劫,致使同为漫画家的妻子受迫害含冤而去,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孩子。从此,方成又当爹又当妈,拉扯着孩子艰辛度日,其窘迫困苦可想而知。或许正是这些苦难和艰辛,教会了方成以微笑来面对人生,使得他的幽默超越了一般的诙谐和滑稽。他常说,幽默不是挤眉弄眼,幽默是智慧的自然流露,是自信的个性显现,在曾经多灾多难的中国,老百姓的幽默多是含泪的微笑,是面对苦难的豁达和乐观。每当谈起这些话题,他的面容会立即严肃起来,语调也变得格外庄重。
方成已然是功成名就,照理说,他尽可以独享这份“一览众山小”的荣光。但是他不,他要与众人分享。于是,他出画集,要带上已经故去多年的老友钟灵一起出;办展览,要带上年龄与他正好打个对折的学生王林一起展。当然,我也有幸成为被方成“带着玩儿”的一个晚辈,我的纪实散文集《那些小人物》就是被方成“催逼”了10年才写出来的,方老还自告奋勇为这本小书绘制了全部漫画插图。
方成已经96岁高龄,依旧笔耕不辍,每天用毛笔画漫画,用电脑写文章。一生的曲折跋涉,化作书斋里的风静潮平。我在送给老人家94岁生日的生日蛋糕上写过一句话:“方老永不老!”他看后,开怀大笑。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5月8日第24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方成(1918.10-)原名孙顺潮,祖籍广东中山,生于北京。漫画家、幽默理论研究者,与丁聪、华君武被并称为中国漫画界的三老。方成是中国漫画界的常青树,晚年独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墨漫画,钟馗、济公、鲁智深、布袋和尚等等中国民间传说和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侠义之士,在他的笔下皆栩栩如生,神态逼真。(据搜狗搜索“方成”词条写成)
②方成的家洁净整齐,会让人以为家中有个能干的家庭主妇,但方成先生是一个人住。1977年6月17日,方成在“文革”中犯上严重抑郁症的妻子陈今言突发心肌梗塞辞世,至今已经37年。37年来,他一直铭记着与妻子一起度过的相濡以沫的岁月,一直在心中埋藏着对妻子的不朽爱情。(据搜狗搜索“方成”词条写成)下列对有关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方成生性幽默,对这一点,他既自知又自得,所以常对人戏言自己是“孙悟空的本家”。 |
B.方成以画笔为投枪,针砭时弊,激浊扬清,锋芒毕露,剑拔弩张,而其深刻性和幽默感却又如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
C.方成善于将特有的机智和狡黠蕴藏在简洁的画面中,上一世纪,他创作的国际时事漫画,还有新时期那些领风气之先的杰作,都体现了幽默的艺术特色。 |
D.住院开刀时偷偷藏起馒头和肉食,手术后护士和家人把他从手术车上抬回病床时,他竟自己喊口令,这些生活细节,反映了方成行事的幽默感。 |
E.学化工的做了一辈子的“画工”,96岁高龄仍笔耕不辍,最后与丁聪、华君武并称为中国漫画界的三老,方成在艺术界的声誉,决非浪得虚名。为什么说方成的幽默天性“是以一生的颠蹶坎坷打底的”?请依据材料简述理由。
方成先生不仅画技精湛,理论研究成果丰硕,还具有许多值得褒扬的精神品格。试结合材料,对这些精神品格作概括说明。
文中说:“方成的幽默感人尽皆知,可方成的‘幽默学’却鲜为人知。”依据材料所述,简要分析说明方成的幽默感与方成的“幽默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祭狼
申平
孟和巴特决计要干掉敖包山上的那几只狼,起码也要把它们赶跑。
孟和巴特也知道狼的身份现在不一样了,成了保护动物了。特别是敖包山上的这几只狼,它们刚刚从遥远的地方迁来,简直就成了草原上的稀罕物。可是那些家伙也太猖狂了,竟然接二连三地吃了他十来只羊。他也把情况向领导反映过了,但是他们道理讲了一车车,就是不采取行动保护牧民利益。好,你们不管,我自己来管!
孟和巴特开始准备打狼的工具,选来选去他选中了一条扁担。这扁担紫色的木头,很结实,在手里耍了几下,很合手。孟和巴特搞不到枪,刀又太短,他觉得扁担最为合适。这天一大早,他独自骑马向敖包山跑去。
刚刚八月,草原早晨的风已经很凉。孟和巴特打马冲上山顶,举目四望。但见草原浩瀚无边,风吹草低,牛羊片片,却不见半只狼的影子。孟和巴特下了马,拿起扁担,大踏步向山下的几条沟走去。他横握扁担,一条沟一条沟仔细搜索,但是除了发现了一些狼粪,还是没有发现狼的影子。
孟和巴特有点失望地从沟里钻出来,突然发现不远处的一片树林旁,有什么东西在草地上蹿蹿跳跳。他手搭凉棚望过去,不禁打了个冷战:是狼!只见几条狼分工合作,正在围捕野兔。这几年草原上的野兔和黄鼠大量繁殖,给牧人带来很多麻烦,现在狼倒装起好人来了!孟和巴特大吼了一声:坏东西,哪里走!手提扁担猛冲过去。听见人吼,几只狼停止捕猎,一起朝这边张望。其中一只狼突然把嘴巴伸向天空,发出一声凄厉的嚎叫,好像在恐吓孟和巴特。但是巴特却走得沉着冷静,雄赳赳,气昂昂,仿佛身后跟着千军万马。野狼从来没见过这么胆大的人,被震慑住了,纷纷掉头朝树林里逃窜。只有一只狼原地不动,它就是刚才嚎叫的那只狼。它居然蹲坐在地上,目露凶光盯着孟和巴特。
狼和人的眼睛紧紧胶着在一起。在只差十多步的时候,那只狼才起身逃跑了。但是它跑跑停停,还不断扭头看着孟和巴特。这显然是只头狼,个头大,身体壮,孟和巴特看见它眼神复杂,但他读出的却是讥笑:来呀,你敢来吗?孟和巴特突发一声喊,高举扁担追了上去。头狼也马上奔跑起来,后腿一颠一颠地装瘸。一直追到一片林间空地上,头狼不跑了,转过身来跟他对峙。
人狼大战一开始,孟和巴特才知道选择扁担错了:扁担太宽,打在狼身上缺少杀伤力;头狼信心大增,一跳两三米高,嗖嗖地从孟和巴特头顶上窜过,每窜一次就往他身上撒一股尿,搞得他全身骚臭。孟和巴特气急败坏,东扑西打,扁担不是打空就是没使上劲,只一会工夫,就气喘吁吁的了。头狼突然一口咬住他的扁担,就像拔河一样和他抢夺起来。头狼的劲头好大,孟和巴特的扁担突然脱手,头狼叼起来就跑,放到老远的地方又返身跑回来……
孟和巴特有点害怕了。惶急中看见地上有块石头,赶紧把它捡到手里。这时头狼已经冲来,它将身跃起,张开血盆大口,直取他的喉咽。千钧一发之际,孟和巴特突然出手,把手里的石头狠狠塞入狼口,再一用力,竟送入它的喉咙。头狼怎么也没料到孟和巴特会来这一手,立刻倒地翻滚。孟和巴特猛扑上去,将它骑住,双手死死扼住它的脖子,直到头狼气绝身亡。
干掉头狼之后,孟和巴特总算出了一口气。他悄悄把狼皮扒了,把狼肉埋掉,装得没事人一样。他满以为日子会恢复平静,不料他的羊却依然在减少。难道余下的狼又回来报复了?孟和巴特干脆夜里埋伏在羊群附近查看。
月亮地里,孟和巴特发现几只比狼要小得多的黑影潜入羊群,它们熟练地追赶羊群,并将其中的一只放翻,大吃大嚼。孟和巴特亮起手电照过去,眼前的景象令他瞠目结舌:那竟然是几只狐狸!发现有人,它们居然一边学狼叫一边撤退。天啊,狐狸真的成精了!
孟和巴特这时才知道自己一不小心弄了个冤假错案。他不由回想起头狼那天看他的眼神,人家分明在说:我没吃你的羊,我们是冤枉的啊!该死的狐狸,它们是从什么时候学会吃羊的呢?
这天,孟和巴特手提一只野兔和一只黄鼠,来到埋狼尸的地方。他把东西放在头狼的“坟”上,用只有自己才能听见的声音说:对不起啊!
孟和巴特抬起头,他在想怎样去把事情说清楚,并对付那些狡猾的狐狸。
(选自《小说选刊》,略有删改)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孟和巴特尽管知道狼现在成了受保护的动物,但认为他的十来只羊都被狼吃掉,于是不顾领导的强烈反对,决计除掉祸害牧民利益的狼。 |
B.“早晨的风已经很凉”“草原浩瀚无边,风吹草低”等景物描写交待了孟和巴特生活的典型环境,渲染了孟和巴特没有找到狼时的焦虑之情。 |
C.小说把头狼和孟和巴特的搏杀写得一波三折、惊心动魄:头狼占尽上风,孟和巴特气急败坏;头狼夺走了孟和巴特的扁担;头狼被意外杀死。 |
D.杀死头狼之后,孟和巴特之所以要“悄悄把狼皮扒r,把狼肉埋掉,装得没事人一样”,是因为他认为杀死头狼之后,日子就平静了。 |
E.小说以“祭狼”为题,意蕴丰富:既概括了小说情节的结局部分,又通过动作写出了主人公孟和巴特的愧疚、深深自责等心理活动。小说主人公孟和巴特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说结尾写孟和巴特发现吃掉羊的并不是狼而是狐狸,这样安排是否合理?请分析。
小说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塑造头狼的形象?请列举两例。作者把头狼塑造成有灵性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