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①。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②。
注:①翻:通“反”。②晓钟:报晓的钟声。
(1)诗的第三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两句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凤栖梧 王庭筠①
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②。南去北来人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
紫蟹黄柑真解事。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粲登临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
注:①王庭筠,金代书画名家,善诗文。官至翰林修撰,金章宗承安元年因赵秉文上书事被削职,降为郑州防御判官。②语出唐代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抒发宫女离家别亲,禁锢深宫的痛苦之情。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说说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有哪些。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本词景与情是如何结合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鹧鸪天·兰溪舟中
韩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①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注]①滩痕:滩上水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这两句诗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任选其中一句赏析其动静之妙。
简要分析词的最后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人生感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简要分析首句“新年都未有芳华”在全诗中的作用。
唐代诗人东方虬也有一首同题诗:“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哪个)是真梅。”试从修辞角度比较分析两诗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列问题。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③树烟。
【注】①此诗写于元和十一年( 816),此时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②桂岭:今广西柳州一带。③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
颈联中上下两句各有一处比喻,请选择其中一处指出其妙处。
请简要分析尾联的表达特色。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小题。
题扬州禅智寺①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①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杜牧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蝉噪”就使人觉得音色的凄咽。 |
B.颔联从视觉角度写静。“满阶砌”的青苔、“故迟留”的白鸟写出了禅智寺的空寂。 |
C.颈联从明暗的变化写静。前句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后句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 |
D.这首诗写扬州禅智寺的静,开头用动中一静衬托,结尾用静中一动突出,相映成趣,艺术构思是十分巧妙的。 |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诗人用意遣词十分精细。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露出了萧瑟秋意,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
B.颔联中的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 |
C.从颈联中可以获知禅智寺的周围树林茂密,阳光几乎透射不进,夕阳西下时,沉沉的暮霭产生了。 |
D.尾联诗人感慨自己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想到国家衰败这一局势,诗人的伤感油然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