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而砚则因其“坚固,传万世而不朽,留千古而永存”,在文房四宝中有“以砚为首”的美誉。砚台是我国特有的文书工具,它融绘画、雕刻、书法、篆刻等各种艺术于一体,是一种综合艺术品,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几千年的古老文明史上,对我国民族的延续和灿烂文化的传播、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宋代是砚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宋代有重文轻武的风尚,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他们在书写之余,讲究用具品位,对案头摆设之砚,开始追求美的精神享受。他们志趣高雅,体现在砚台中即表现为讲求砚之品格,追求砚之境界。在制砚上,考究其文化内涵,在继承传统的精致外,将“文人画”的理念引入砚的制作中,将绘画、书法、诗词、金石等艺术融入其中,创作出了“文人砚”。
俗语说:武士爱剑,文人好砚。历代文人墨客都爱砚,收藏砚,常与砚相伴,因而有“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一生最相亲傍”之说。一代文豪苏东坡,兼文学家、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于一身,其嗜砚成癖,被砚林传为佳话,“东坡玩砚”也成为绘画创作的传统题材。米芾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他非常喜爱鉴赏收藏奇石和砚石,有得砚石砚山“抱眠三日”之说,还曾以一方歙砚与人换地,后来又写诗怀念失去的宝砚,对歙砚的钟情可见一斑。
在我国砚文化历史上,米芾是一位重要人物。他著写的《砚史》,在砚石质到砚台形制等诸多方面,均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他到过端州,并亲临砚坑考察过,写下有关论述,还亲自参与端砚的创作,对砚的制作工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除此以外,还有不少文人,如苏洵、欧阳修、王安石、蔡襄等等,他们或参与制砚,或为砚作铭,留下丰富的砚文、砚诗和重要的著作,为后人所传诵,正是他们这些文人合力将宋代砚文化推向一个高潮,为砚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文化有雅俗之分,而砚台是文人雅士的爱物。从经典中取材,追求“得象之外”,体现“清雅飘逸”的意境和情怀,没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是难以如此传神地表现于方寸的砚台上的。总之,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环境,成就了文人士大夫诗意的情怀和文人的审美取向,使宋砚的端庄典雅成为后世尊崇的典范,将砚的功用美推向高峰,也把砚的文化引向更高的境界。
方寸之砚其实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宋代砚的价值,不仅在文物与历史的研究上,也不仅在审美与工艺层面上,还应在其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方面上。在砚文化方面,砚所蕴含的人文情怀最显著、最激动人心,最令人忘怀。品尝它,是一种享受;传播它,是一种责任。在当代社会,传承优秀的砚文化,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
下列关于“宋代砚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砚位列文房四宝之首,砚台是我国特有的文书工具,它融绘画、雕刻、书法、篆刻等各种艺术于一体,是一种综合艺术品,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B.米芾著写的《砚史》对从砚石质到砚台形制等诸多方面,均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他曾实地考察砚坑并参与端砚的创作,这对砚的制作工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C.宋代砚业蓬勃发展。除了继承传统的精致外,人们还将“文人画”的理念引入砚的制作中,将绘画、书法、诗词、金石等艺术融入其中,创作出了“文人砚”。
D.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环境,成就了文人士大夫诗意的情怀和文人的审美取向,使宋砚的端庄典雅成为后世尊崇的典范,将砚的功用美推向高峰。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砚台之于文人就好像宝剑之于武士、镜子之于美人,历代文人墨客都爱砚,收藏砚,常与砚相伴。苏东坡和米芾对砚都极为钟情,各有佳话流传于世。
B.方寸之砚其实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宋代砚的价值体现在文物与历史的研究上,体现在审美与工艺层面上,更体现在文化价值方面。
C.宋代不少文人或参与制砚,或为砚作铭,留下丰富的砚文、砚诗和重要的著作,他们合力将宋代砚文化推向一个高潮,为砚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D.在宋代,由于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整个社会掀起一股重文轻武的风尚,士大夫的高雅志趣在砚上也得到了体现,书写之余,讲究用具品位。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砚文化对我国民族的延续和灿烂文化的传播、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代社会,传承优秀的砚文化,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
B.“东坡玩砚”成为绘画创作的传统题材,米芾喜欢鉴赏收藏奇石和砚石,有得砚石砚山“抱眠三日”之说,还曾写诗怀念失去的宝砚,文人好砚可见一斑。
C.文人雅士从经典中取材,追求“得象之外”,体现“清雅飘逸”的意境和情怀,能传神地表现于方寸的砚台上,没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是做不到的。
D.宋代砚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远超它在文物与历史的研究上的价值以及审美与工艺层面上的价值,我们在品尝它的同时还应该传播它,这是一种责任。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我们有iPod和黑莓手机,手指轻轻触屏就可以选项。我们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我们变得机械化了,什么东西都分门别类。而时尚设计师也开始将高新科技元素融入服装中。近年来,背包里开始设计有专放iPod的口袋,手袋一般也都有专放手机的小袋子。如今,前卫的时尚业开始将新科技置于衣料中,而不仅仅是为这些好玩的小玩意儿提供存放空间。
这种新科技服装有时看上去像是来自科幻片,有的像是情绪戒指,这种服装可以依据穿衣者的举止来感觉和判断他的心情,并据此播放适当的mp3歌曲。创新是不受限制的,有时看起来也可能很荒唐。荷兰乌得勒支艺术学院的大学生埃里克设计出一种高科技牛仔裤,在大腿部位装有无线电蓝牙键盘,后兜里放有鼠标,膝盖上装有话筒。有些人或许会觉得这种在大腿上敲键盘的方式有点儿不雅,但它凸显了这种高技术在推动服装技术的发展。还有人利用一种镍钛记忆合金,改变服装面料的质地,使之发光的嵌料可以移动,就像是它们在呼吸,有点儿像珊瑚随潮水移动一样。
英国服装设计师侯赛因·卡拉扬被公认是高科技服装的创始人,他两次荣获“年度最佳英国设计师”的美称。伦敦设计博物馆正在举办一场有趣而诱人的展览,其展出的全是卡拉扬的杰作。这些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他15年的设计生涯。其中的一件作品是由水晶和激光制成的服装,可以产生艳丽的光影闪烁的效果,还有两件带液晶显示屏的衣服,上面显示的是水底世界。卡拉扬认为,将科技融入时装是“创新的唯一途径”。
高科技服装设计师并不期望他们的作品很快会在大街上流行,但他们认为他们的努力正在慢慢引导时尚业的创意思维。纽约的服装设计师张安骅用热变色布料设计了一款皱褶叠层服装,它可展现出一幅纽约市地图。生产防寒服的奥尼尔公司研制出一种内置GPS定位系统的导航滑雪服。其袖筒上装有液晶显示器,可以显示滑雪者的坐标和地理信息,还可以导航。
(《参考消息》摘引美国《新闻周刊》)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所说的融入科技元素的时装的一项是()
A.近年来,服装设计行业设的专放iPod的口袋,以及专放手机的小袋子。
纽约服装设计师张安骅用热变色布料设计的一款皱褶叠层服装。
C.埃里克设计出的在大腿部位装有无线电蓝牙键盘,后兜里放有鼠标,膝盖上装有话筒的牛仔裤。
D.奥尼尔公司研制出的内置GPS定位系统的导航滑雪服。
下列各项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今时尚服装设计师将高新科技元素融入服装中是为了取悦消费者。
有的服装设计师利用一种镍钛记忆合金,改变服装面料的质地,使之发光的嵌料可以移动,给人以动感。
C.高科技服装设计师期望他们的作品能够很快在大街上流行,并能够引领时尚。
D.高科技服装的创始人侯赛因·卡拉扬曾两次荣获“年度最佳法国设计师”的美称。
下列各项中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埃里克设计的那种时尚牛仔裤很不雅观,不会有发展的市场。
融入科技元素的时装可以判断并调节穿衣者的心情。
C.当今时尚的创意思维正在为高科技服装设计师的这一努力所引领。
D.奥尼尔公司研制的那种导航滑雪服,可以用于到寒冷荒芜地带探险的人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在十七岁时干些什么
舒婷
17岁,有个共同点,就是每天在镜子前,龇牙咧嘴挤压青春痘。
儿子现在的班级成立文学社,众同仁在冥思苦想给班刊命名时,盯着社长硕果累累的苞谷脸,豁然贯通,遂一致同意叫“青春痘”。社长即儿子,一任而已,其伟大使命莫非就是贡献脸上那张“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样板?
他老爸17岁时,引为已任的是作家使命感,社长交椅一坐好几年,几至坐穿。文学自是圣殿一般,班刊非“采贝”即“鼓浪”,满纸豪言壮语。脸上火力更足,未有“珊拉娜”洗痘水、敷痘霜之类济世良方,常常这瘤那瘤叠罗汉,冒冒尖尖,岌岌可危。至今太阳穴两旁还赫然留有遗迹,雨天可以存好几盅水哩。
我17岁时下了乡,水清风净滋润,缺鱼少肉没有油脂浪费在脸上。偶尔鼻尖眉头爆出一两颗信号弹,便忧心如焚,有男知青来串门,将刘海儿拉来拨去设法遮丑。就着油灯读名著,唱“外国民歌两首”,抄古今中外格言,写华丽动情的信。技痒时诌几行诗,随着手抄本四处乱飞,没有刊名,捞不到社长当,时时提心吊担。
17岁,儿子不叠被不整理书桌,更不洗衣服和臭袜子,喊泡茶来饭盛好,鞋要自选衣要名牌,每月上一次发廊,整天问有什么好吃的,唯一自己动手的只有开冰箱和打电脑游戏。不过,长途旅行时他是家中的全劳力,因为老爹老妈的颈椎、腰椎、肩周关节遭岁月风化,儿子便手提肩扛,嘴里咬着自己的机票和身份证。同学中有“月薪、周薪”的,儿子领“日薪”,从未超支略有节余。压岁钱、奖金(提琴或作文比赛所得)或生日红包统统自觉上缴,尚无经济头脑不懂回扣。
他老爸17的上半岁紧锣密鼓地打拼,准备上中文系。屁股和膝头的补丁厚如烙饼,而且颜色迥异。海外频频寄来的进口布料、纯毛衣服,窝赃般地压在箱底发霉虫蛀。他身任学生会副主席、团委书记、对敌斗争积极分子兼足球队长,该足球队转战全省没有失过一个球,遂去大连参加全国少年足球比赛度过17岁生日。下半岁碰上文化大革命,忙着写大字报、贴标语,早请示晚汇报,被抄家和去串联。绘画学3个月,小提琴练半年,饭不会做衣服不会洗,直到两年后去插队。
我17岁体重只有42公斤,要挑50公斤的谷担,耱田、育秧、割稻,学一样哭一场。自留地里栽菜秧子,不长叶子只生虫,幸亏种番薯倒是光长叶子,便不觉采来炒着吃。跟着新华字典每天学5个生字,翻英汉读物,背唐宋诗词,做大学梦。腋下夹一本禁书,到各知青点去投桃报李,换来各种意外的惊喜。衣裳、头发每日一洗,抽屉、衣箱纹丝不乱,学会用二两肉、一板豆腐、几棵芥菜做一桌佳肴。和伙伴过中秋节,然后佯醉,为了不必到结霜的小河边涮碗。
17岁的儿子崇拜贝克汉姆、谢霆锋和麦当劳。小时候口必称郑渊洁,从未仰视过老爸老妈,称班主任“凡姐”,直呼物理老师“阿弟”,说班上男生都叫女朋友“老婆”。趁机追问儿子:有没有拍拖?答:还没有那么畅销。上网聊天,打又臭又长的电话,时而卷着舌头说两句英语。从幼儿园开始,音乐小学、音乐中学、小提琴专业浸泡10年,一打开私房音响,还是张信哲和王菲。功课百忙之中,不忘见缝插针频频跟电视机接吻,因近视已达750度,不肯戴眼镜。
17岁时,他老爸开始写小说,至今没得发表;再写诗,发表以后除了他的老娘将《诗刊》放在菜蓝里向左邻右舍显宝外,似无追星女青年;改写寓言、随笔、科幻小说,书出得薄薄的,反响也是小小的。喜欢马雅可夫斯基、雷锋、贝多芬、郭小川,其中没有我。有心栽花无心插柳,而今所出版的书大多是数十万字一本的诗歌理论,这是后话。
17岁时,我梦想的是一斤膨体纱毛线,可以打件时髦的套衫;一柜满满大部头小说,最后是卷了边,发了黄,略有破损,这样的书才好看;梦想不用向队长赔笑脸,不必上大队部去送礼,也无需走县城“四个面向办公室”找关系,忽然一纸通知书便腾云驾雾进了大学。猛听一声吆喝:“翻谷咯!”被震醒过来,原来自己还在晒场边打盹。
从未想过成为一名作家或诗人,更不懂得梦想当母亲。
咳,17岁!
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两代人17岁时各自的特点。
试分析作者对儿子17岁时的表现持什么态度。
请指出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运用这种表现手法来写有什么好处?
以文章加点词语的分析为例,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中。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粒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死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 “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况就是: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地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对“判断一个文化是否还存在的具体标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传人存在与否 B.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存在与否
C.基本价值取向发挥作用与否 D.独特语言存在与否

对“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没落,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也是一种浓重悲凉的文化悲剧。
B.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已经“板结”,形成了“文化荒漠”。
C.在全球化趋势和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就是保持民族的独立,对此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感、紧迫感。
D.“中国向何处去?”不只是政治化的问题,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一种迷惑。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的交流、沟通,尽管我们现在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出现文化的断裂和异己文化的顶替。
B.一场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往往比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恢复的势头更劲,“文革”结束后西方文化思想迅速涌入中国就是其例证。
C.未来世界将不再只是西方中心话语和文化霸权,东方文化将与之平分秋色,所以保护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独立生存,不受西方文化影响,也是实现世界文化多元化和一体化的重要工作。
D.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也就是人们追求西化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自身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不断失去,长此以往,中国必将失去自己的文化。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通俗史学家蔡东藩
来新夏
蔡东藩(1877—1945)的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了甲午战争的中国失败到中国人民的八年抗日等等惊天动地的事件。世事纷扰.山河破碎,不能不使这个长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日益加深其忧惠意识,而不自觉地熔铸了他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
他出身贫寒,过着箪食瓢饮的日子,住着以教读抵租金的居室,如果他能降志辱身混迹官场,也许能博取富贵,但一则他家境贫寒,无力应酬;再则他看到官场各种蝇营狗苟的无耻恶习,实为腐败官场所罕见。从此,他决意敝屣荣华,告病归里,重回“君子固穷”的旧
日生活。他手无缚鸡之力,不过一介书生,但能临危不惧,铁骨铮铮,当他所写《民国演义》
问世后,因秉笔直书,有触犯军阀劣迹数处,遂遭武夫恐吓,弹头威胁.有人亦劝其曲笔.
“隐恶扬善”,但他决不为动,宁愿搁笔,决不曲笔。蔡东藩的种种立身行事,称得起是一位善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真正儒者。
蔡东藩自绝望于官场,即倾其毕生精力于著述。蔡东藩著述很多,但能享盛名而传之久远的,则是《历朝通俗演义》。蔡东藩之所以能以极大的毅力完成这套通俗历史著述.绝非一时冲动的偶然行为,而是有其一定的思想基础。他身经国运艰危.目击风雨飘摇,不可避免地会像同时代有些知识分子那样,受到“救亡图存”时代潮流的冲击。当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富国强兵”等等课题,流传于社会。蔡东藩也必然会结合自己的条件作自己的选择。他深明亡史亡国的教训,而要用自己的文史知识和秃笔凹砚写出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兴衰治乱,用以警觉民众,振奋精神,以实现其“演义救国”的素志。就在他思考酝酿过程中,辛亥革命爆发,给他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但迎来的却是北洋军阀集团的统治和袁世凯的帝制自为,蔡东藩在这种政治恶行的刺激下,决定先从《清史通俗演义》开始,其主要目的是以这个被推翻的专制政权为靶的,笔伐“洪宪帝制”。他在《清史演义》自序中说:“至关于帝王专制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悬为炯戒。”《清史演义》着手于民国四年秋,正是袁世凯等办帝制甚嚣尘上的时候,而成书的次年秋,又是袁世凯自毙之时。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识的行为。从中也能约略窥知撰者为什么把《清史演义》的写作提到第一位的奥和所在。而自序中的词语也正是作者对“洪宪帝制”的历史鞭挞。民国十年正是“直皖战争”给民众带来兵燹灾祸之际,蔡东藩更运其如椽之笔,进一步地投枪于军阀统治的黑暗现状。他历数民元以来的动乱不宁,更明确表达其正直的史德说:“窃不自揣,谨据民国纪元以来之事实,依次演述,分回编纂,借说部之体裁,写当代之状况。语皆有本,不敢虚诬。”史家应有风骨,于此可见,亦无怪乎军阀武夫为之惧,而出以威胁之劣行!
蔡东藩在历丈编纂法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述虽以“演义”为名,但并不是
相沿所谓的“演义体”如《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等。他不满意《三国演义》之类的演义书,他在《后汉演义》自序中,曾有所评论说:“若罗氏所著之《三国志演义》则脍炙人口,加以二三通人之评定,而价值益增。然与陈寿《三国志》相勘证,则粉饰者十居五六。寿虽晋臣,于蜀魏事不无曲笔,但谓其穿凿失真,则必无此弊。罗氏第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蔡氏就以此观点指导整套通俗演义的写作而自成一“新演义”体.“新演义”体的特色是,博览群籍,广搜史料,文笔力求通俗,叙事端在真实,间入稗史遗闻,不过修饰文字,敷衍情节,要不得脱离历史正轨。他还采用夹批、后批和注释等手段.以发挥自己的史观、史识。这一“新演义”体裁,很适于普及历史知识,供社会教化之助。顾便于以国史回归国人,鼓呼民气,尽史家之职责,所以,对“新演义”体固不得以小道视之.而当誉之为通俗史学,并堂皇列位于史部之一目。后之以历史为题材而着笔为历史小说者.何不取法乎此?等而下之,其戏说历史,亵渎历史者流,亦当自愧于先贤!
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1l部600余万字.其
有功史学自不待言!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蔡东藩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丰富.对一些惊天动地的事件目见耳闻.这使《历朝通俗演义》更具真实性。
B.由于蔡东藩在写《民国演义》时坚持其正直的史德秉笔直书,“写当代之状况”。“语
皆有本”,使“军阀武夫为之惧”,而遭到军阀的恐吓。
C.蔡东藩的‘新演义”体与传统的《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演义体”历史小说不同,他完全采自正史,力求通俗,不修饰文字。
D.蔡东藩认为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不适合“供社会教化之助”。

E.作者认为《历朝通俗演义》应列入史学著作之中,作为历史小说的范例,应该效法,而那些戏说历史、亵渎历史的人相比之下应当惭愧。
作者认为蔡东藩“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请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蔡东藩将《清史演义》提到第一,并在写书的时间上有意安排,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ll部600余万字。你认为影响他写作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河边的女子
修祥明
这是一个夏日的早晨。天亮得透透的了。日头还没有露脸。女子坐在河边的石蓬上洗衣裳。衣裳有一大堆——爹的、娘的、她的,还有仨门帘、俩被单、三块枕巾、一条线毯。没有云,也没有风,天蓝得像一湾清水似的。女子把一大堆衣裳泡湿和打上肥皂后.日头才从天边冒出了一小块儿来。那红红的一小块日头,像早起化妆的女人剩在那里的一堆胭脂似的。如果那真是一堆胭脂,她会不惜脚步和力气,回家拿一个雪花膏瓶子把它装起来。从河边到天边,看起来只有一两里地那么远,喝碗水的功夫就能走过去。但她明白,不用说这一辈子,就是再活一辈子,她日夜不停地走,也走不到天边。走不到那日头的身旁去。一群喜鹊飞了来。它们呼啦着翅膀在她的头顶转了一圈,然后在河南沿的两棵柳树上落下来。是五只吧?她数了数,是五只。数着喜鹊,她擦了擦前额上的汗,把贴在脸上的几根头发理到头上去。这群喜鹊住在她家天井的那棵老槐树上。喜鹊没有忧愁,成天价快快乐乐的。只要它们愿意,可以长久地在她家里住下去。但她却要走了,马上要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日头又往上冒了二扁指。日光洒下来.河面上像漂着一层厚厚的、闪亮的蜂蜜似的。再过一集,她就要嫁到离村五十里远的南镇去。喜鹊能跟着飞去吗?喜鹊把两棵柳树的柱条压得摇摇晃晃,喜鹊也跟着摇晃着,似要闪下来,却又那么牢靠地立在上面。爹娘对这门亲事很满意,但她真要走了,他们又舍不得了。一群小鱼游到她身前的水面上来。这些日子,爹天天喘粗气。小鱼像线一样细、针那么长,粗一看,像一包针撒在水面上还没沉下去。那天,她和女婿去登了记,回到家,爹拿着那个登记证手抖,胳膊也抖,脸上的肉一揪一揪,嘴搅别来搅别去却说不出话,倒是落下一串比豆粒还大的热泪来。两棵柳树的枝条刚要停下来,喜鹊们跳来跳去又把它们弄得摇摆起来。喜鹊们来回晃着,像荡秋千似的。它们是特意找这种享受的吧?小鱼下面有一条大鲫鱼,比她家水瓮里的那条还大哩。娘对她是另一种疼法和牵挂。鲫鱼吃小鱼吗?娘一天到晚说,女曼,你爱吃什么就说,我一样样做给你吃。今早晨,娘在家里熬小米稀饭,烙锅饼,还蒸了一盘小咸鱼。娘说,女曼,我给你做不了几天饭吃了。大半个日头冒了出来。一只喜鹊落到河套的草丛里。是只老喜鹊,小喜鹊们应该叫它娘。娘还说,女曼,等你走了,我会几天几夜困不着觉、吃不下饭。这句话最让她动心。那四只喜鹊也落到草丛里,几只白色的蝴蝶被撵飞了。娘说,你是我身上掉下的一块肉,一下子走了,我怎么受得了?蝴蝶飞到一片苦菜花上,采着花粉,亮着翅儿。说完了,娘两个就搂到一起哭。她说,娘,我也不想走,让我在家里帮着您干两年活吧。这时候,娘就止住哭,抹着哭红的眼圈说,你已经二十五了,该走了,再不走,就像霜打的韭菜那样不值钱了。娘又给她擦着眼窝说,咱两个这是哭的啥,你出嫁该欢喜才是.你要是嫁不出去,我才害愁呢。喜鹊们高抬着头,大张着嘴,似在甜美地喝着湿鲜的空气。又似在抢着吃香喷喷的阳光哩。小鱼游向哪里去了?鲫鱼还在那里悬着。本来,她不想嫁到那么远的地方去。五十里地,没有一天的功夫,是难回来一趟的。那几只蝴蝶越过河面朝她飞了来。水面上蝴蝶的影子像一群小鸟飞着的样子。去年秋,她差点和东庄的那个小伙定了亲。定亲前的那个晚上,小伙子约她到河边来见面。当时,两个人也坐在这块石蓬上。那时河水没有这么深。小伙子的个头、身架和家境都不错,就是动手动脚的这个德行她看不中。女孩子不是一个耍物.也不是一件家什,不该碰的时候
是万万碰不得的。喜鹊们并排着到河边来喝水。喝一口,咂一咂嘴,好像这是世界上最甜的河水似的。那天晚上,小伙子的毛病又犯了。可能他认为第二天就要定亲了,所以比前几次更撒野,以至于把她衬衣上面的那个扣子弄了下来。喜鹊们喳喳地叫着朝村里飞了去。第二天,她让娘把所有的彩礼退了回去,这门眼看要成的亲事就这么拉倒了。小鱼们又游了回来,只更少了一些,但离水面更近了。过了没几天,后屋的二婶子给她扯上了南镇上的这门亲。这个女婿——可以叫女婿了,登记了嘛。女婿真老实,到现在连她的手都没拉一拉。日头升到柳树梢上来,像个红灯笼一样俊美耐看。其实他不碰着俺,俺也是他的。到了结婚那一天,一个清清白白的俺全是他的了……羞煞了,羞煞了。喜鹊又飞了回来。这遭,它们没有落到柳树上,而是在她的身旁转圈儿。喜鹊通人性,它们是来叫她回家去吃饭。正好衣裳洗完了。她端起衣裳往家走。喜鹊们前呼后应着她。喳喳地叫着,像她的一群姊妹似的。
(选自《金山》2004年第6期)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没有故事情节,它主要是通过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一幅幅色彩艳丽多变而又充满动感的画面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
B.从“爹拿着那个登记证手抖,胳膊也抖,……落下一串比豆粒还大的热泪来”的描
写来看,“女子”的父亲是不希望她马上出嫁离家的。
C.小说对女子没有详细交代,只知道她叫“女曼”;对她生活的场所也没有交代,只写她在河边洗衣服,这一切都说明了她生活环境的封闭落后。
D.“日头升到柳树梢上来,像个红灯笼一样俊美耐看”,这种喜庆洋溢的景物描写明显是在象征她对也嫁的满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E.小说在表达上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一边叙述女子即将出嫁的事,一边对女子出嫁前的矛盾心埋、对父母割舍不开的情感加以议论。
“日头”“目光”的描写在小说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说中的“女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小说的写法很特别,在写女子时还写了喜鹊、小鱼、蝴蝶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