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完成练习。
难忘的体罚
(1)也许,在这个世界的其它地方,同样也有威信极高而能使所有学生都敬畏如神的老师,但肯定不会有哪位老师会像在我们镇上呆了30多年的弗洛斯特女士那样,差不多成了全镇老少的严师。
(2)我不知道她是如何走进众人心底的,至于我,那是因为一次难忘的体罚:挨板子。
(3)那是一次数学考试。试前,弗洛斯特女士照例从墙上把那块松木板子取下来,比试着对我们说:“我们的教育以诚实为宗旨。我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这里自欺欺人,虚度时日。这既浪费你们的时间,也浪费我的时间,而我早已年纪不轻了,奉陪不起――好吧,下面就开始考试。”说着,她就在那张宽大的橡木办公桌后坐了下来,拿起一本书,径自翻了起来。
(4)我勉强做了一半就被卡住了,任凭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于是,我顾不得弗洛斯特女士的禁令,暗暗向好友伊丽莎白打了招呼。果然,伊丽莎白传来了一张写满答案的纸条。我赶紧向讲台望了一眼――还好,她正读得入神,对我们的小动作毫无察觉。我赶紧把答案抄上了试卷。
(5)这次作弊的代价是整整一个周末的痛苦煎熬。晚上,又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才迷糊过去,又被噩梦惊醒――连卧室墙上那些歌星们的画像似乎都变成了弗洛斯特女士,真让我心惊肉跳!早就听人说过,教室里一只蚂蚁的爬动也逃不过弗洛斯特女士的眼睛,这么说,她现在只是装聋作哑罢了。思前想后,我打定主意,和伊丽莎白一起去自首。
(6)周一下午,我们战战兢兢地站到了老师身边:“我们知道错了,我们以后不做这种事了,请你宽恕。”
(7)“姑娘们,你们能主动来认错,我很高兴。这需要勇气,也表明你们的向善之心。不过,大错既然铸成,你们必须承受后果,否则,你们不会真正记住!”说着,弗洛斯特女士拿起我们的试卷,撕了,扔进废纸篓。“考试做零分计,而且......”
(8)看到她拿起松木板子,我们都惊恐地难以自持,连话也说不出来了。
(9)她吩咐我们站在大办公桌的两头,我们面面相觑,从对方的脸上看到对方的窘态。“现在你们都伏在自己身边的椅背上,把眼睛闭上,那不是什么好看的戏。”她说。
(10)我________(A抖抖索索 B慢吞吞)地在椅背上伏下身子。听人说,人越是紧张就越是感觉到痛苦,老师会先惩罚谁呢?
(11)“啪!”的一声,宣告了惩罚的开始,看来,老师决定先对付伊丽莎白。我尽管自己没挨揍,眼泪却流出来了,伊丽莎白是因为我才受苦的!接着传来了伊丽莎白的呜咽。
(12)“啪!”打的又是伊丽莎白,我不敢睁开眼睛,只是加入了大声哭叫的行列。“啪!”伊丽莎白又挨了一下――她一定受不了啦!我终于鼓起了勇气:“请您别打了,别打伊丽莎白了!您还是来打我吧,是我的错!”
(13)几乎在同时,我们都睁开了眼睛,可怜兮兮地对望了一下,想不到伊丽莎白竟然红着脸说:“你说什么,是你在挨打呀!”疑惑中,我们看见老师正用那木板狠狠地在装了垫子的座椅上抽打。啊,原来如此!
(14)――这便是我们经受的“体罚”,虽无肌肤之痛,却记忆至深。在弗洛斯特任教的几十年中,这样的体罚究竟发生了多少回,我无从得知。因为有幸受过这种板子的学生大约多半会像我们一样,在成为弗洛斯特女士的崇拜者的同时,独享这一份秘密!
用简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这次作弊,我付出的代价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画线句子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上下文给第(10)小节的空缺处选择恰当的一项,并结合语境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最后揭示了弗洛斯特并没有真正体罚我们,这在前文中有伏笔,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从全文看,弗罗斯特女士采用这种体罚方式,是希望学生真正记住哪些东西?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弗洛斯特女士对我们体罚,为什么会令我们难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回答问题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密秘)切的关系□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噪),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长期以来,它适(因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和 合)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字
给短文画线处加上标点符号。
照例子,写词语。
例:传播(花粉)例: 危险(安全)
修建()傲慢()
展示()懦弱()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美丽的秋天》回答问题
秋,是四季中最凉爽的季节,也是如诗如画、多彩多姿的季节。
秋天里,盛开的菊花,衬托着红红的枫叶,像一幅美丽的图画。走进田野,
金黄色的稻穗弯了腰,轻吻大地,农民们手挥镰刀,将一株株稻穗割下来,虽然忙得汗流浃背,却仍面带笑容。走过了田野,踏进晒谷场,放眼望去,堆积如山的谷子呈现在眼前,这都是农民辛苦的成果。可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走到郊外,悦耳的鸟鸣,正此起彼落地传来,抬头一看,天空中,飘着三三两两的白云,深吸一口气,淡淡的花香,已隐隐传来。
夜晚来临了,树木下,草丛里,虫儿的音乐会开始了。青蛙大声高唱着,仿佛它是一位歌王,飞舞的萤火虫,提着一盏盏小灯笼,在野草间穿梭着。
秋天,是个诗情画意的季节,它带给人们收获的喜悦,以及一段美好的时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辛苦—()凉爽—() 仿佛—()喜悦—()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抄写下来。(各找一句)
(1)拟人句:
(2)比喻句:作者选取了哪些动植物来描绘秋天美丽的景色的?
(1)植物:
(2)动物:
阅读并回答问题
听听,
秋的声音,
大树抖抖手臂,
“刷刷”,
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听听,
秋的声音,
蟋蟀振动翅膀,
“ ”,
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
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
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请你用—画出文中表示声音的词语。
写出近义词
道别-()振动-()请你根据诗的内容填空
第一、二两小节诗主要写了 和 的声音,是从 方面来写秋的声音,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 之情。
课外阅读。
东方之珠
香港是我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那里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
浪平沙细、阳光和煦(xù)的浅水湾,是旅游、度假的好地方。每逢节假日,人们结伴来到这里,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qīng)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真是舒服极了。
香港的海洋公园世界闻名。那里的海洋剧场,经常聚集着许多观赏海豚(tún)精彩表演的游客。在碧(bì)波荡漾的人工湖上,几只海豚正在尽情嬉(xì)戏,它们忽而腾空跃起,忽而悠然落下。
铜锣湾是全港三大闹市口之一。摩天大厦(shà)鳞次栉(zhì)比,商店里的各种商品琳(lín)琅(láng)满目,宽阔的街道上人流如潮。
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烟火溅落人间。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腾不息。
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cuǐ)璨(càn)的“东方明珠”。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用“﹏﹏”画出文中的两个比喻句。
用“‖”给短文分成三段。
“东方之珠”指 ,文章具体介绍了迷人的 ,著名的 和繁华的 。
课内阅读。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云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 ()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油油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即苏轼,他在杭州任职期间曾浚湖筑堤)对它们印象怎样。在文中给加点的字注音。
组词。
堤()苔()
提()胎()
拔( )轼()
拨()试()在文中找出一处排比句抄写下来并仿写一句话。
在文中找出正确的词语填写。
1茂盛,景色迷茫。()
2意志坚强,不呆动摇。()填空。
黄龙洞绿得 ,屏风山绿得 ,九溪十八涧绿得 。本段主要写了西湖 。作者按照 的顺序来描写的。
苏堤给了作者什么印象。
查找资料或电脑了解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