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留住那个心智觉醒的时刻
周国平
①一个5岁的男孩对指南针不停转动,最后总是指向同一个方向充满惊奇:没有一只手去拨动,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从这个时刻起,他相信事物中一定藏着某种秘密,等待着他去发现。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从这个时刻开始的。
②在所有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时刻:好奇心觉醒了,面对成年人习以为常的世界,他们提出了绝大部分成年人没想到也回答不了的问题。和好奇心一起,还有想像力和理解力,荣誉感和自尊心,心灵的快乐和痛苦,总之,人类精神的一切高贵禀赋也先后觉醒了。假如每个孩子生命中的这个时刻在日后都能延续下去,人类会拥有多少托尔斯泰、爱因斯坦、海德格尔啊!
③当然,这是不可能的,由于心智的惰性、教育的愚昧、功利的驱迫、生活的磨难等原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儿童时代的这个时刻仿佛注定只是昙花一现,然后不留痕迹地消失了。但是,趁现在的孩子们正拥有着这个时刻,我们能否帮助他们尽可能多地留住它呢?
④《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所做的也许就是这样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不妨说,获奖者们正是一些幸运地留住了那个心智觉醒时刻的人。从那以后,他们没有停止提问和思考,终于找出了隐藏在事物中的某些重大秘密。比如物理学奖得主宾尼希,小时候父母不让他随便打电话,他就自己想办法,用两个罐头盒和一根紧绷的长绳子制作了一部土电话。当孩子们能够用它在相邻房间清楚地通话时,他品尝到了成功的巨大快乐。后来他因研制可以拍摄到原子结构的光栅隧道显微镜而得奖,我相信这一成果与那部土电话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联系。
⑤为什么天空是蓝的?为什么有男孩和女孩?为什么1+1=2?为什么会有战争……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所回答的问题似乎都属于《十万个为什么》的水平,可是,又有多少大人能够说清楚这些貌似简单的问题?他们每个人的特殊贡献往往就建立在解决某一简单问题的基础之上,是那个简单问题的延伸和深化。
⑥关于科学家工作的性质,化学奖得主波拉尼有一个生动的说法:和小说家一样,科学家也是讲故事的人,他们用自己讲的故事来为看似杂乱的事物寻找一种联系,为原因不明的现象提供一种解释。譬如说,自然科学是针对自然界的问题讲故事,社会科学是针对社会的问题讲故事,文学艺术是针对人生的问题讲故事。因此,我们不但要鼓励孩子提问题,而且要鼓励他们针对自己提的问题讲故事。是对是错无所谓,只要动脑筋,就能使他们的思考力和想像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⑦请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这是一个有趣的构想。对诺贝尔奖获得者自己来说,这是向童年的回归,不管这些大师们所发现的秘密在理论上多么复杂,现在都必须还原成儿童所能提出的原初的、看似简单的问题,仿佛要向那个儿童时代的自己做一个明白的交代。对读这本书的孩子们来说,这是很及时的鼓励,他们也许会发现,那些在成年人世界里备受敬仰的大师离他们非常近,其实都是一些喜欢想入非非的大孩子。这本书当然未必能指导哪一个孩子在将来获得诺贝尔奖,但它可能会帮助许多孩子获得比诺贝尔奖更加宝贵的东西。有了这些东西,他们就能够成长为拥有内在的富有和尊严的真正的人。
(选自《周国平论教育》,有删改)
文章第①段用爱因斯坦的事例开头,有什么作用?
阅读第③段,说说加横线词语“昙花一现”的含义。
文章第④段中,作者说“我相信这一成果与那部土电话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联系”,你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结尾画线句中“更加宝贵的东西”具体指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末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末被发掘的。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

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有一定的意义。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够。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宇进行深λ解读。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亠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更好树立文化自信。

(有删改)

(摘编自朱万曙《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先对文化自信进行解说,然后指出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B.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底气。

C.

目前,对清华简文字的识读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其中一些文字还有待破解。

D.

本文采用分总结构形式,主体部分通过层层递进方式加以论证,逻辑严密。

(2)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请简要概括。

(3)文中第三段举三个例子论述观点,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论述的?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火车上的见闻

许锋

虽然是冬日,但广州不太冷,尤其是拖着行李箱,挤了一阵子地铁,在人丛中穿梭、摩擦,浑身竟有些燥热。今年车站将进站口"前置",几十个口子"一"字排开,电子屏幕清晰地告示着车次,坐哪趟车,就从哪个口进。大学生志愿者精神饱满,耐心地为返乡心切的人们提供问答服务。如此疏导,秩序井然。

我们往西去。很幸运,"抢"到了卧铺票、一家三口,一上,一中,一下。先安置妻女,有一个行李箱很重,很大,我往下铺的座位底下塞,塞不进去。我吃力举起箱子往行李架放,行李箱摇摇欲坠,我也摇摇欲坠。一个壮小伙儿眼尖手快,迅速托住,我顺势借力,箱子妥妥地归位。我说了声谢谢,壮小伙儿说不用。我一扭头,人不见了。

一对愁容满面的小夫妻边走边打电话,说的是乡音,我听了个大概:他们仨,上来俩,还有一个,是他姐,还在赶地铁。这时离开车不到二十分钟估计赶不上了。我也替他着急。春运一票难求,亲人赶不上这趟车,就要改签,但改签恐怕连硬座都没有。退票也不行,退了更难买上,真是急煞人也!果然,直到列车徐徐启动,落下的人还没上来。幸好事情还是解决了,怎么解决的?退票,直奔机场。机票有,虽然贵点,但没有什么能阻挡游子回家过年的脚步。

小夫妻在惠州的一个镇上开餐馆,以川菜为主。我以为男青年会炒的菜不是很多,不料,看到他手机里的菜谱,密密麻麻,好几张。我们吃过的川菜,他都会做,我们没吃过的,他也会做,还有很多菜名,我没听过。一个二十来岁的人,会做这么多菜,不简单。

男青年的餐馆规模中等,食客都是附近工厂的工人。做餐饮,熟人。有时候,客人一聊就聊到晚上十一点,只能等。我问他,你不是有营业时间么?他笑了笑,哪有赶客人的道理?要是赶客,人家下回就不来了。累是累点,但收入还不错。

镇上房价不高,我以为他们的理想是就地安居乐业,可他们却不想买房。他们的想法是趁着年轻,多干几年,等攒够些钱后,回老家开餐馆。伴随车轮与钢轨的撞击声,我们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但有一句话,他说了好几遍,"千好万好,还是家乡好"

车快到长沙站时,已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年轻的女列车员提前收拾好三大包垃圾,列车停稳,她提着两大包垃圾下车,放在站台的垃圾堆放点,当她返身准备提另一包垃圾时,我顺手提起垃圾袋递给了她。靠近车门的瞬间,寒风拂面,凉气袭人。女列车员的发丝在风中飘舞。

女列车员是个勤快的人。上班时间,一遍又一遍拖地,清理卫生间,干着脏、累、苦的工作。面对我这个素不相识的乘客的意外称赞,她莞尔一笑,这不都是应该做的嘛!

晚上八点,是列车员换岗的时间。老车长召集列车员开短会,叮嘱大家,晩上值班格外重要,要确保旅客人身和财物安全;遇到突发情况,要及时报告。老车长最后问大家,听明白没有?列车员齐齐回答,听明白了!

随后,一个个矫健或倩丽的身影隐没于两侧车厢,开始守护一个个返乡人的梦。

一站又一站,人潮退去又通上,冬日的温暖,一路蔓延。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主要叙述春运期间一列西去火车上的见闻。

B.

车站进站之所以秩序井然,是因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咨询服务。

C.

文中多处使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如"他们仨,上来俩……"。

D.

本文与杨绛的《老王》都选取了生活中的凡人"善"事来表达主旨。

(2)"青年"身上表现出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很幸运,"抢"到了卧铺票。(赏析加点词语)

②女列车员的发丝在风中飘舞。(赏析句子)

(5)请从两个层面各举文中一个事例,简要分析文末"冬日的温暖"的深层含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之一,其数量惊人,由于电脑键盘不可能为每一个汉字造一个按键,因此,需要替汉字编码,通过敲击多个按键来输入一个汉字。最早的汉字输入法,一般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的拼音输入法。但是,早期的拼音输入法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单字重码率非常高,常常要翻很多页才能找到所需的汉字,输入效率低下。

1983年,王永民推出了划时代的五笔字型输入法,该输入法只使用英文字母键中的25个参与编码,极大地解决了输入速度慢这一顽症;一旦背熟了"字根表",就可以实现"盲打"。尽管五笔字型输入法有诸多好处,但"难学"这个致命弱点让其难以高度普及。反倒是拼音输入法,因为操作最为简单,始终没有被抛弃。

21世纪初期,拼音输入法有了长足的改进,特别是2005年以后,以搜狗为代表的新一代拼音输入法异军突起。它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通过自动升级词库等方式,保持词库处于最新状态;嵌入了网络搜索功能,智能化程度较高。随着各种个性化皮肤的涌现,其屏幕展现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

2016年,搜狗CEO王小川提出搜狗拼音输入法将推出智能回复功能。王小川称。未来输入法不只是一个表达工具,它可以理解你的想法,别人向你提问,输入法会自动代替你回复。搜狗已经逐步上线这样的功能,目前大概有5%﹣10%的问题可以直接给出答案。

研究现代中国的历史学家汤姆•马拉尼说,中国在打字技术方面正大踏步前进,而西方远远落在后面。马拉尼指出,在电脑键盘上打英文,"是使用键盘的最基本方式",在键盘上按下"a"键,"a"就会出现在屏幕上,"这不需要使用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和内存";但是,在连接到一台中文电脑的键盘上键入"a",计算机将会"智慧"地推测你可能会打出的汉字,键入一个汉字,本质上是键入一组指令来检索一个特定的汉字。最后,马拉尼赞扬道:"使用键盘上26个英文字母按键,敲击出数万个繁复美丽的汉字,几代华人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摘编自武锐《中文输入法,智慧的代码》)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字数量惊人,而电脑键盘按键数量有限,要输入汉字,就要替汉字编码。

B.五笔字型输入法推出的划时代意义,就在于它只使用25个英文字母键。

C.搜狗等新一代拼音输入法使用各种个性化的皮肤,屏幕展现形式更丰富。

D.王小川称,未来输入法能理解你的想法。会自动代替你回复别人的提问。

(2)请简要概括拼音输入法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3)文章最后一段是历史学家汤姆•马拉尼的评价,其中包含几层意思?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好沉的一抔土

石英

①在这里,旧的皇历是更不灵了。

②原本我以为,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贫瘠的。因为在我幼小时,大人们就告诉我:那是个盐碱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

③但当我实地来到这黄河入海处,亲眼领略了它的豪迈气势和不凡的资质后,我便意外地发现:这里不仅地阔,而且土肥,攥在手里,酥细得像润了油,却又不腻而匀和;凑近鼻沟下一闻,别有一种清香。以我年轻时在老家从事农桑的经验,这样的土质,任管种蔬菜还是种庄稼都是很理想的。

④果然,在后首那块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风过时,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那千支万条谷穗的金笔,在漫野里尽情描绘秋熟的图景。

⑤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许是刚冲积成不久,还没有好好利用。如此潮润的沃土,瞅着都会口舌生津,谅也不会长时被闲置的。

⑥我是个庄户底儿,颇有些"爱土成性",走着走着,禁不住又珍惜地捧起一抔土来,觉得好沉重,真的﹣﹣比一般的土要有分量。"你的手感不一样吧?"我们的老向导、四十年的治黄专家王总工程师看出来了,接着他以充满诗意的幽默口吻向我解释,"这土确实有点特殊:黄河口虽说在山东,这里的泥沙却不全姓鲁,它们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晋,有的姓豫,大都是外来户。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

⑦我始而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再一琢磨,或许还真有道理,但究竟是科学上的依据,还是哲理上的深远含义?科学上的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性,还有待请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句话,确实是够有分量的,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大河不舍昼夜滔滔奔流,融雪纳雨,诸种情味,羼和着千年万载艰辛的汗珠。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能够落下来的便执著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波逐流。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

⑧这土,攥在手里是无声的,我却觉得它储留、凝结着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太遥远的且不说,七十多年前,就有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哭泣,更有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雄浑声浪……

⑨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抔普通的土,一时竟舍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这时我不仅觉得它的分量沉重,而且攥得好苦!

⑩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现在,我闻到的是风赠秋熟的醇香;眼前,是驰向海口的两栖机动勘测船。王总兴致勃勃地向我透露:三年以内就将结束这里"有水无航,有油无厂,有口无港"的局面。"到那时,你再来看!"

⑪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不需怀疑,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

⑫至此,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土,被攥成紧紧的一团,我随手把它揉碎,轻松地撒开去,土星儿均匀地铺在地面上,幻觉中,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新洲远景图……

(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对黄河口的土的情感为行文线索,思路清晰。

B.第⑥段王总诗意的话语,丰富了"我"对黄河口土的认识。

C.文章使用"闻""捧""攥"等词语,写出"我"爱土成性。

D.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议论,语言朴素,充满哲理。

(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

①赏析画线句子:   

②赏析加点词语:   

(4)第⑨段写"我"将土"攥得好苦",第⑫段写"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我"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5)作者为什么认为黄河口的土"好沉"?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棵小白杨

朱金平

①"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②一路听着这首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我们的越野吉普车向着西北边陲的小白杨哨所奔去。那个在歌声中被传唱了多年的北疆哨所,最标准的名称是:塔斯提边防连。

③远远望去,矗立在一座山岗上的小白杨哨所,在逶迤高耸的雪山映衬下显得那么不起眼。

④身着迷彩服的哨所四班长王克怀,见面就给我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⑤十八岁那年,新兵训练刚结束,他就和十八位新战友乘坐一辆卡车,唱着那首脍炙人口的《小白杨》,向边境线上的小白杨哨所驶去。哨所矗立在一座陡峭的山顶上,四周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卡车喘着气怎么也上不去。大家下车使劲去推,车子还是爬不动,无奈中他们又返回了营部。三天后,他们再次出发,谁知融化的冰雪在山下通往哨所的小路上划出一道七八米宽的口子,冰块和着泥水汹涌奔流,载着他们的卡车又打道回府了。 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此时,连队在冬天里已被冻裂的水管还没来得及维修,他们上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十里外的河里挑水回来用。洗脸、洗衣服,都是冰凉的雪水,小伙子们的手很快就被冻肿了。大雪封山,连队官兵吃不上新鲜蔬菜。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王克怀起初一颗火热的心似乎被冰水浇凉了。

⑥连队组织新兵来到那棵小白杨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求大家向哨所的前辈学习,以苦为荣、乐守边疆。王克怀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浑身上下又充满了力量。

⑦打枪,是每个军人的基本功。但边防连主要的职责是站岗、巡逻、执勤,对打枪的要求并没有步兵连那么高。可王克怀不这么想:既然来当兵,就要当一个精武的兵。2014年5月,边防团组织各连进行步枪射击考核,王克怀与战友一起进行一百米射击考核。随着一阵枪响,报靶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举靶高喊:"王克怀,五十环!"小白杨哨所自1962年组建以来,在正式考核时还没有人打出过五十环。 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领导当即给王克怀戴上了大红花,一片喜悦的红云飞过小伙子的脸颊。

⑧作为一个班长,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他把自己的射击经验耐心地教给班里的全体战士。他带领的四班在上级组织的一次次射击比赛考核中也一次次名列前茅。

⑨几年后,王克怀当爸爸了。为了能靠爱人更近一点,他的妻子放弃了收入不菲的工作,带着孩子搬到离哨所六十多公里远的县城,与人合租了一套民房住下。这样,母子俩几个月就能和王克怀见上一次面。

⑩三队多的儿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对哨所有种天然的亲密感。一天早上,刚来哨所的儿子,听到起床的哨音,像爸爸一样,咚地一下跳下床,光着一双小脚就冲出门,要跟着爸爸出操,妈妈再拉也不行。于是,在连队出操的队伍后面,跟着一根"小尾巴",嘴里还喊着"一二一"的口令……

⑪王克怀的父亲是一个从不流泪的铁汉子,当看到儿子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驻守边防的一个个镜头,不禁老泪纵横:"没想到这娃子,在部队里变得那么能干、那么有出息……还是部队锻炼人、出息人啊!"

⑫离开哨所前,我们去参观那棵小白杨。

⑬1982年,连里一个战士探亲带回十棵小白杨,栽种在哨所旁,最终成活了这一棵。如今,这棵小白杨已经长成大白杨。其洁白的身躯挺立在天地间,一根根枝杈向上蓬勃地伸展着,显得那么伟岸、质朴、纯洁。

⑭这棵高大的白杨树旁,还生长着一棵个头稍矮的白杨。指导员说这是那棵白杨树根上冒出来的子母树。

⑮看着眼前普通而实在是不平凡的小白杨,《小白杨》优美的歌声仿佛在耳边再次响起,"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摘编自201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王克怀是中国千千万万不畏艰难、忠于祖国的边防军人群体形象的典型代表。

B、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带领的四班在射击比赛中一次次名列前茅。

C、文章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如,妻子的事迹详写,战士探亲带回小白杨的是略写。

D、受到小白杨精神的触动,"我们"被深深地感染,离别前专门去参观那颗小白杨。

(2)王克怀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班长,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②"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文章写王克怀儿子的举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文章以"一棵小白杨"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