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让儿子独立一回
凌鼎年
儿子真是争气,以全县高考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被上海某著名大学录取。
史工程师比当年自己考取大学还要高兴得多,满脸的阳光,满脸的春色。
望子成龙,是中国人的传统。这些年来,儿子他妈真是费尽了心血。儿子读一年级,她也读一年级,年年这样陪着读陪着复习。
如今儿子是如愿以偿考取了大学,他妈却病倒了。
病床上的她念念不忘的是儿子开学在即,自己将不能亲自送儿子去大学,这叫她如何放心得下?她坚持叫丈夫无论如何要把儿子送到大学,安顿好了再回来。
史工程师更放心不下妻子,与妻子商量说:“让儿子独立一回吧?”
“不行!没娶媳妇总是孩子。哪能让儿子一个人去大学。再说这孩子你也知道,他能行吗?”
妻子的担心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儿子长这么大了,没买过一回菜,没烧过一顿饭,没洗过一件衣,没拖过一次地,就连床也都是他妈铺的。自小到现在,从未单独出过一回门,就像鸡雏似的从未离开过母鸡翅膀的保护。而现在,猛一下就叫儿子一个人去经风雨见世面,她一百个放心不下。
史工程师开导妻说:儿子是去上海读大学,又不是去非洲探险去神农架考察野人,不会有什么事的。想当年,我十七八岁时不去大串联吗,家里谁跟我去了?你在儿子年纪时,不是报名去了黄海边的建设兵团,你爹妈送你到了海边?没有吧。常言道,到啥山,砍啥柴。让儿子独立一回有好处……
几乎是磨破了嘴皮子,好说歹说,妻才十分勉强十分不愿意地不再持反对意见,但她拖了一句:“就是我同意,儿子也不会同意的,人家父母都送,他父母不送,多没面子……”
简直是出乎意外,儿子很平静地说:“早该让我独立了。”
儿子去大学前一天,史工程师关照了又关照,诸如碰到意外情况立即找警察,安顿好后,先打电话回来,再写封详细的信……
儿子去了三天,没有电话,儿子去了七天,依然没有音信。史工程师夫妇急了。妻子要史工程师无论如何亲自去一趟学校。
正当史工程师准备去上海时,儿子的信来了。夫妇迫不及待地打开。不料随信纸带出的是叠发票,共有:
娄城至上海大巴车票一张
上海出租车票一张
大三元酒家餐费发票一张
新华书店购书发票一张
另附纸一份,上注明:
付搬运费、服务费若干
付冷饮费若干
……
乖乖,不连学杂费,光这些额外开支,就两千多。
看了儿子信才知道。儿子这次过了回独立瘾。他去上海时,不坐公共汽车乘豪华大巴;到了上海后,打的去学校;到了学校后,花钱请人搬行李,乃至挂蚊帐铺床他都未自己动手。为了搞好关系,他买了一箱冰淇淋,凡那天在他宿舍的,不管是同学教师,还是他们的父母、朋友,一概由他请了。第三天,他又请同宿舍的到大三元酒家聚了聚……
史工程师看了信和发票,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妻子看了,一颗七上八下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她很欣慰地说:“我这儿子,是做大事的料!”
史工程师没有接嘴,他大概正在为如何为儿子回信而伤脑筋呢。请以史工程师的口吻概述这篇微型小说的故事情节。
结合小说对“妻子”言行的描写,具体分析“妻子”这个人物形象。
小说用不少笔墨列出一张张发票,并详细介绍“儿子”如何过独立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说围绕“儿子”独立问题来写。作者借此是想引发读者对什么问题的思考?你如何评价小说中“儿子”的这种独立?
阅读《孔乙己》片断(每小题3分,共9分)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同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对“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一句,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孔乙己虽然贫苦潦倒,却嗜酒如命,不加节制。 |
B.说明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身份与众不同,高人一等。 |
C.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却以读书人自居,迂腐可笑。 |
D.说明孔乙己生活悠闲,喜爱喝酒穿长衫,气质不凡。 |
作者刻画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没有使用的一种修辞方法是( )
A.外貌描写 | B.语言描写 | C.动作描写 | D.心理描写 |
对孔乙己给酒客所带来的欢笑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孔乙己性格随和,人们喜欢和他开欢笑。 |
B.孔乙己迂腐不堪,是人们生活中的笑料。 |
C.孔乙己言谈举止,引人瞩目,令人感到新奇。 |
D.孔乙己有幽默感,总能给大家带来欢乐。 |
火车上的相遇
邓迎雪
(1)大二的时候,他的生活就像一幅乱七八糟的调色板——逃课、喝酒、玩网游、谈恋爱。很忙,但都与学业无关。
(2)颓废、不求上进,他自己并不是没有警醒,只是计划容易,执行好难。他还是会隔三岔五地玩个通宵。
(3)暑假,他原打算在学校补补功课,再打份工,可是朋友又邀他参加同学们的假期游。无奈,他只好再次搁置计划,登上了开往西安的列车。
(4)正值暑运,车上人满为患,他们只买到两张卧铺票。大家只好轮换去休息,余下的就在硬座车厢里打扑克,玩得不亦乐乎。
(5)列车在他家乡停靠的时候,看着窗外熟悉的风景,听着浓重的乡音,有那么一刹那,他想起了在家务农的父母。每次打电话,他们都说一切都好,让他放心。他于是也就真的放下心来,不再惦记……想到这里,他有些走神,直到有人催促他发牌,他才又沉浸到游戏中。
(6)凌晨三点,他带着浓重的困意去卧铺车厢休息,人太多,走道里挤满了困倦不堪的人们,有好多农民工模样的人头枕在编织袋上。昏昏沉沉地进入梦乡。
(7)在一节车厢的连接处,小小的空间里,人们横七竖八地或坐或躺。他忽然像针扎一样,大声叫起来,只见他的父亲蜷在角落里,背倚着包裹,微仰着脸睡着。
(8)世界很大,有时却又很小,他竟会在这里和父亲相遇。
(9)父亲看见他也大吃一惊。父亲说,他是去郑州的建筑队干活,农活忙完了,正好出去转转。望着父亲皱巴巴的汗衫,乱蓬蓬的头发,黝黑苍老的脸,他知道父亲故作轻松的话语,是不想让他担心。
(10)父亲问他去哪里,他嗫嚅着说出行程。父亲却鼓励他,年轻人就该这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想到亮红灯的功课,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11)他劝说父亲不要再出去做工,父亲说,劳动惯了,闲不下来。父亲从不在他面前诉说生活的苦,他也很少想过父亲的付出。现在,在这个拥挤不堪的列车上,看着年老的他背着行李外出做工,他心里涌起一种难言的酸涩。
(12)那晚,父亲在他的卧铺位上睡得很香。送父亲下车后,他发现自己的口袋里多了200元钱,两张皱皱巴巴、浸着汗渍的钞票,让他觉着沉重、烫手。
(13)他忽然就没有了出游的兴致,那场旅行,他的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满是皱纹的面容。
(14)从风景区回来时,他在父亲打工的城市下了车。天闷热得像个大蒸笼,暑气滚滚,空气里冒着干渴的味道。
(15)在郊外的建筑工地,他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父亲。工地刚施工不久,楼房才建起一层多高。在机器的轰鸣声里,父亲正踩着用木板搭起的脚手架,叮叮当当地捆扎钢筋。看见他,父亲急忙从脚手架上下来,心疼地责备他大热天里来工地做什么。看着父亲湿透的汗衫,被暑热熏得黑红的脸膛,他直觉着嗓子发堵,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从他脸上滑下,流进嘴里,咸涩的苦。
(16)正说着话,有工友从身边走过。父亲自豪地介绍:“这是俺上大学的儿子。”那工友又问在学校学的啥。“念的是计算机,开学就大三了。”父亲大声回答,又侧头看看他,一脸欣慰的幸福的笑。
(17)他心里五味杂陈,想想那两门挂科的功课,无地自容。
(18)他在工地呆了两天,才知道,那天父亲在火车上把仅有的钱都留给了他,现在的生活费是拿工钱代扣的。天气那么热,每天强体力的劳动,简单、粗糙的饭菜就是父亲全部的生活内容,他苦劝父亲回家,他留下来做工。父亲有些生气:“俺是干庄稼活的,这点累算啥,这哪是你读书人呆的地方,你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比啥都强。”
(19)这些年,他变得浮躁无比,忘记了自己的来处。如今,父亲烈日下的汗水,一滴一滴溅在他心里,唤醒了他沉睡的心。
(20)那个暑假是他最难忘的一个假期,他感觉突然长大、成熟了许多。从此。他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路,和从前顽劣的他判若两人。
(21)多年后,当他和父亲聊天,还常常会提到那年夏天。只是,他没有告诉父亲,如果没有那次火车上的相遇,他不知还要挥霍多久的时光。
(选自《青年文摘》2013年第3期)请简要概括在“火车上的相遇”前后各写了什么内容。
赏析划线句子。
天闷热得像个大蒸笼,暑气滚滚,空气里冒着干渴的味道。请结合短文内容,说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通读全文,理解“父亲烈日下的汗水,一滴一滴溅在他心里,唤醒了他沉睡的心”一句的含义。
结合本文,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谈谈你对父爱的理解。(100字左右)(7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忽略
夕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在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孩子跪坐在椅子里,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淋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的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憧憬。
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
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小西瓜给我吃的。”
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傻瓜,那些瓜苗不要过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来西瓜。”
孩子咬了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着眼睛,“会的,小瓜苗会长成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它们的。”
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身后是孩子表现出的坚定和信心。
一天下午,孩子从学前班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盆。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地炫耀着。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之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
“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哭的,那些瓜苗长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你也是,就知道哭。乖,别哭了。”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拔。这也是个生命呀,孩子想。
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中有一枝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个生命。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啊,真厉害,得了个满分。妈妈待会儿带你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孩子呆呆地望着花,觉得心里空空的。母亲和孩子对小瓜苗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文中哪些句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忽略”?
揣摩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或短语,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作用。
a)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憧憬。
b)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着眼睛…… 老师为什么要给孩子满分?母亲又是怎样看待孩子的满分的?她们的区别在哪里?
文章最后一句话表现了孩子怎样的心情?
联系全文的内容说说标题“忽略”有什么含义?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在50岁过后,头发已是日渐地白了。先是两鬓斑白,后来是额前白了一绺绺,再后来是脑后远看如沾满了雪花,白了一大半。
②母亲是辛劳的。她生养了我们兄弟7人。在乡下,她没日没夜地劳作,与父亲一道捧出了心血来抚育我们。我们前面6弟兄都成家分散出去了,家中还剩七弟在上高中。父亲呢,被医院诊断患有一种可怕的病,属不治之症,在家里养病。奇怪的是,父亲养了两年病后竟奇迹般地活过来了,如今已过10年,老人家的身体倒是越来越硬朗了。
③就是在父亲养病七弟上高中的那两三年,母亲的头发完全地白了,白得使我们做儿女的心疼。但没有办法,父母都不愿离开乡下的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还有七弟要人照顾。父亲暂时不能劳动,家里内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那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④记得那是4月份的一个晚上,同事有便车经过我们乡下,我请了假搭便车回老家看父母和七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把我熟悉的铜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还没完全转暖,夜风吹过,我觉得身上有阵阵寒意了。我朝远处的田野看了一眼,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在闪烁,且有阵阵敲击钢铁器的声音传来。进不了屋,我就信步朝田野走去,我想看看那些灯火和敲击是怎么回事,我还想看看我家的责任田种了些什么。
⑤到了我家的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般地立在夜色里发呆。我看见母亲一只手提着铜脸盆,一只手捏根棒子敲击着,围着田塍蹒跚地转悠,铜脸盆发出当当的声响。田塍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闪着红红的光。田里是平整的秧圃,秧圃上可以见到撒下的谷种已经发出嫩芽。母亲手里在敲击着,身上披了件父亲穿过的破棉袄。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手里的敲击,脸上是我熟悉的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敲击的当儿,黑影里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发现了,立刻又敲击起来,那黑乎乎的一群立即奔逃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谷籽一个晚上都可让老鼠吃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三妹接去了,明天早上回来替换她。七弟在学校里住读,星期天才回。母亲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⑥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击着铜脸盆,沿着田塍蹒跚而行。我跟在母亲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这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一享儿女们的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四野,我们兄妹劝了多少回,她都摇头。她说:你们不要管了,我跟你父亲做一天算一天,这田是不能退的,等我们死了再退吧!
⑦这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脸盆赶老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塍上晃动着。黑暗里,唯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四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的泪花,飘拂出我的又一段回忆。⑧父亲病倒的那一年,正是乡下双抢大忙季节,母亲忍受住我父亲被诊断为不治之症的巨大悲痛,半夜里起来扯好了秧,运到要插二季稻的水田里。早晨回家服侍父亲吃了东西,母亲就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的孤单身影在移动。母亲干农活是一把好手,她一行行地插着秧苗。在母亲移动过的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竖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位高明的织工,在织着绿色;母亲像个伟大的蚕,在吐着绿丝。
⑨我原来就打算好回家帮母亲插秧的,待我赶到田边时,一块大田已被母亲插完了一多半。母亲太累了,体力不支,我看到母亲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泥水汗渍。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秧,就往后移动一点,又插一行。母亲是在用她的血汗来染绿白晃晃的大田。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我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⑩母亲见是我下田来,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了母亲,我感觉到母亲已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了。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母亲的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母亲的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早收一成。我没说话,我把母亲送回家,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很累,我腰酸,但我看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我看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我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了大田的秧,然后我哭了。
⑾我的母亲是位普通的农妇,她的一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她是平凡人。今年的5月17日,是她老人家的三周年祭日。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母亲的青丝变作了白发,是辛劳所致是岁月所染。母亲是我故乡田野上的一株普通的庄禾,她把一生奉献给了故乡的土地。母亲的白发,装点我故乡的田野,使得我故乡的四野变得苍茫而温暖。母亲的白发飘拂在我的眼前,变作了我前进的一面旗帜。
⑿啊,我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章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情?
结合语境,自选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⑴ 在母亲移动过的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竖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⑵母亲太累了,体力不支,我看到母亲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文章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的作用?
母亲的白发温暖了作者的心灵,你母亲的某些言行也一定触动了你的魂灵,请你写下来
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问题。
风是很重很重的
/陈亦权
⑴夏末秋初是山林探险的好季节,我和几位驴友一起,来到了贵川交界处的一个偏僻深山里探险旅游。
⑵走进山林后的第三天,我们发现了一个小村子,在村外的空地上,几只羊儿正在吃草,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坐在一块石头上,翻看着一本破旧的数学书,他的衣服沾满灰尘和污屑,却长得圆头圆脑,非常可爱机灵。他睁着一双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我们。
⑶经过交谈得知,小男孩开学读二年级。我给他出了几道简单的算术题,还有几个拼音测试和组词造句的语文题,小男孩全都回答了出来,看来学习成绩还不错。
⑷见这些都没法难住他,我就给了他几道比较玄的问题:“你知道什么东西最轻吗?”
⑸“鸡毛!不,羊毛!”小男孩歪着头说,“还有蒲公英!”
⑹我笑笑告诉他,这些东西的确很轻,但却并不是最轻的,例如空气、烟雾,还有风,这些东西才是最轻的。
⑺小男孩睁着一双大眼想了想后,有些不赞同地说:“空气很轻,但风却很重很重的!”
⑻ “风只是流动的空气,和空气是一样的!”
⑼小男孩显然对我的话非常不屑,他用极不信任的眼光看了我一眼,然后站起来坐到了另一边的大石头上,再不理睬我,嘴巴里还轻轻地重复了两遍那句话:“风是很重很重的!”
⑽休息够了,我就和驴友们接着赶路。离开村口三四里路之后,我们突然发现身上已经没有水了,最要命的是,我们走进了一片干燥的秃岩山,别说山涧泉眼了,就连一棵小树都看不到。我们决定往回走,到那座小村里去取水。
⑾翻过一座小坡,终于看见有一座泥房子还开着门,门口有一间矮草棚,关着十来只羊,而在大门里侧的地上,则铺着一张竹席,上面躺着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和一位小男孩,竟然就是我们之前在村口遇见的那位小男孩,他睡得很香甜,老人用一把麦秆扇为他扇着风。
⑿见有陌生人到来,老人连忙站了起来。我们说明来意以后,他非常热心地把我们带到厨房,给我们的水壶灌水,灌到第三只的时候,水壶突然从他的手中滑落到了地上,老人连忙弯腰捡起来,面带愧色地接着灌水。
⒀老人则回到竹席上,一边轻轻地对我们介绍附近的地形山势,一边继续用麦秆扇给小男孩扇着风。没多久,他手中的扇子又突然滑落了下来,掉在小男孩的肚子上,小男孩被惊醒了,他先是惊讶地看了我们一眼,然后心疼地对老人说:“爷爷,我说了我不热,你不要为我扇扇子了!”
⒁“好,好,爷爷不扇了,你接着睡吧!”老人慈祥地微笑着说。
⒂小男孩逐渐睡去,虽然他说自己不热,但睡去后,额头就冒出了细微的汗珠,老人又拿起麦秆扇,轻轻地给他扇着风。老人边搧着风边对我说起了自己的孙子:孩子命苦,父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滚落的山石砸中,双双离开了人世,留下他们祖孙俩相依为命。家里穷,买不起电风扇,所以热天里都要给孩子扇扇子,可从今年开始,老人的双手有些不对劲,经常莫名其妙地抖动,握不牢东西,以前一只手可以拎起50斤稻谷,现在连给孩子扇点风都觉得特别费力,使不上劲。不过小孙子特别懂事,再热的天也不让爷爷给他扇扇子,怕累着了爷爷。
⒃老人说到这里,眼眶变得潮湿起来,但脸上却浮现出一种欣慰的微笑!他的脸黝黑黝黑的,爬满皱纹,他那双粗糙而且布满青筋老茧的大手,因为怕扇子掉落而使劲地攥着扇柄。此情此景,我不禁再次回想起了小男孩的话:“空气很轻,风却很重很重的!”我猛然间意识到,他说的是对的,风确实很重很重,甚至比50斤稻谷还要重,重得连他的爷爷都不太拿得动!
⒄在起身离开的时候,老人走到门口替我们指路,我趁这时间从口袋里掏出三百元钱,悄悄地塞到了小男孩睡觉的那张竹席下——这足够他们买一把电风扇了!
⒅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在做慈善,我只是觉得,风不应该有那么重,而我所做的,只是力所能及地让风轻一点,再轻一点……(选自《读者》有删改)文章以“我”为线索人物,按照地点的转换叙述故事,请根据提示填写。
地点 |
事件 |
小男孩性格 |
村外空地上 |
偶遇小男孩,和小男孩交谈并出题考他。 |
聪明,机灵 |
选文第⒃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爷爷的手生病了,文中之前设了两处明显的伏笔,,请从文中找出并写下来。
结合上下文,体会⒃段中两个句子中“风很重很重”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1)此情此景,我不禁再次回想起了小男孩的话:“空气很轻,风却很重很重的!
(2)我猛然间意识到,他说的是对的,风确实很重很重,甚至比50斤稻谷还要重,重得连他的爷爷都不太拿得动! 试分析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