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赵方,字彦直,衡山人。淳熙八年举进士,调蒲圻尉,疑狱多所委决。授大宁监教授,俗陋甚,方择可教者亲训诱之,人皆感励,自是始有进士。知青阳县,告其守史弥远曰:“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刑罚无差,是刑罚中教化。”人以为名言。
进秘阁修撰、知江陵府、主管湖北安抚司事兼权荆湖置司。时金逼于兵,计其必南徙,日夜为备。荆门有东西两山险要,方筑堡其上,增戍兵以遏其冲。金樊快明谋归宋,追兵至襄阳,方遣孟宗政、扈再兴以百骑邀之,杀千余人,金人遁去。金人围枣阳急方遣宗政再兴等援枣阳仍增戍光化信阳均州以联声势已而枣阳守赵观败金人于城外再兴宗政至与观夹击又败之枣阳围解。方申饬诸将,当遏于境上,不可使之入而后拒之于城下。时麦正熟,方遣兵护民刈之,令清野以俟。再疏力陈不可和者七,战议遂定。
方料金人数不得志于枣阳,必将同时并攻诸城,当先发以制之。命宗政出师向唐,再兴向邓,戒之曰:“毋深入,毋攻城,第溃其保甲,毁其城砦,空其赀粮而已。”宗政进破湖阳县,擒其千户赵兴儿;再兴破高头城,大败金兵,遂薄邓州。唐州兵来援,迎败之,降者踵至。已而金兵至樊城,方命再兴阵以待之,方视其师;金人三日不敢动,遂遁。
俄得疾,进徽猷阁学士、京湖制置大使。归还,力疾犒师,第其功上之。病革[注],曰:“未死一日,当立一日纪纲。”引再兴卧内,勉以协心报国。贻书宰相,论疆场大计。寻卒。赠银青光禄大夫,累赠太师,谥忠肃。
[注]革:通“亟”,指病重。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还,力疾犒师,第其功上之第:排列等级
B.增戍兵以遏其冲遏:扼守
C.扈再兴以百骑邀之邀:拦截、截击
D.方命再兴阵以待之,方视其师视:监视

对文中划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金人围枣阳/急方遣宗政/再兴等援枣阳/仍增戍光化/信阳/均州/以联声势/已而枣阳守赵观败金人于城外/再兴/宗政至/与观夹击又败之/枣阳围解。
B.金人围枣阳急/方遣宗政/再兴等援枣阳/仍增戍光化/信阳/均州/以联声势/已而枣阳守赵观败金人于城外/再兴/宗政至/与观夹击/又败之/枣阳围解。
C.金人围枣阳急/方遣宗政/再兴等/援枣阳/仍增戍光化/信阳/均州/以联声势/已而枣阳守赵观败金人/于城外/再兴/宗政至/与观夹击/又败之/枣阳围解。
D.金人围枣阳/急方遣宗政/再兴等/援枣阳/仍增戍光化/信阳/均州/以联声势/已而枣阳守/赵观败金人于城外/再兴/宗政至/与观夹击/又败之/枣阳围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金人南侵时,赵方一方面派兵在荆门东西两山险要处修筑堡垒,增兵把守,另一方面派遣孟宗政、扈再兴率骑兵截击,杀敌千余人,金兵败走。
B.赵方在做蒲圻县尉期间,解决了许多有疑问的案件,并在此期间针对大宁风俗鄙陋的情况,重视教化,挑选可教的学生亲自教导,人们都受到了感励,从此才有进士。
C.在宋与金的交战中,除了赵方深谋远虑,运筹帷幄,亲临指挥外,其部下孟宗政、扈再兴等人的通力合作、英勇善战也功不可没。
D.赵方是南宋主战派的代表,他曾上疏极力陈述不能和金人讲和的理由,即使得病以后,他仍然勉励扈再兴忠心报国,写信给宰相论述边疆大计,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请将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时麦正熟,方遣兵护民刈之,令清野以俟。
(2)方料金人数不得志于枣阳,必将同时并攻诸城。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 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云气,负青天绝:直上穿过 B.此亦飞之也至:到达
C.故夫知一官效:胜任 D.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此小大辩也审容膝易安
B.且举世誉之不加劝门虽设常关
C.彼其世,未数数然也州司临门,急星火
D.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何年

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荣子嗤笑那才智、品行、道德、能力俱佳的人,这是不对的。
B.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有懈怠。
C.列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树立至德。
D.逍遥游是摆脱现实生活中各种桎梏之后的精神上达到的绝对自由。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5分)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共15分)
郭解,轵(zhǐ)人也,字翁伯。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
解姊子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釂。非其任,强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道,弗葬,欲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问其姓名,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每至直更,数过,吏弗求。怪,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和,闻其声,争交欢解。已(解兄子)又杀杨季主。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下吏捕解。解亡。久,乃得解。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翁伯。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戏惜哉
(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注】①阴贼:内心残忍。②釂:饮尽杯中酒。③践更:秦汉时的一种徭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节 B.既已振人之命,不其功矜:夸耀
C.解姊子解之势负:倚仗 D.诸公闻之,皆解之义多:赞扬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辱解睚眦杀人
B.弃其尸道此罪甚解杀之
C.上闻,下吏捕解箕踞者肉袒谢罪
D.怪,问其故久,乃得解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成年后的郭解洗心革面,不再心狠手辣。
B.郭解秉公执法,大义灭亲,赢得了人们的仰慕。
C.太史公认为对于侠者来说,相较于容貌,人的美好名声更重要。
D.太史公对朝廷以大逆无道之罪诛杀郭解表示强烈愤慨。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戏惜哉!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共9分)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B.项伯乃夜驰沛公军之:到,往
C.吾得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谢:感谢

下列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臣韩王送沛公 B.窃大王不取也
C.谁大王为此计者 D.君我呼入

下列各句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项伯曾在秦时与张良一起出行游玩过,所以两人交情很深。
B.刘邦听闻紧急军情后,积极拉拢项伯,可见他胸有城府,颇有心机,其实是在利用项伯。
C.项伯回至军中,竭力为刘邦说情,项羽对其丝毫不疑,当即“许诺”,紧张气氛暂时趋于缓和。
D.项王从一开始听闻“沛公欲王关中”时的大怒,到此时听信项伯的劝谏并当场“许诺”,这充分显示了他简单暴躁而又刚愎自用的性格。

文言文阅读
屈伸,字引之,任丘人。成化末进士。选庶吉士,授礼科给事中。弘治九年,京师民讹言寇近边,兵部请榜谕。伸言:“若榜示,人心愈惊。昔汉建始中,都人讹言大水至,议令吏民上城避之。王商不从,顷之果定。今当以为。”事遂寝。寇犯大同,游击王杲匿败绩状。伸率同官发之,并劾罪总兵官王玺等。屡迁兵科都给事中。泰宁卫部长大掠辽阳,部①议令守臣遗书,称朝廷宽大不究已往,若还所掠,则予重赏。伸等言:“在我示怯弱之形,在彼无创艾之意,非王者威攘②之道。前日犯边不以为罪,今日归俘反以为功,以为盗之利,启无赖心,又非王者怀柔之道。”帝悟,书不果遣。已,劾镇守中官孙振、总兵官蒋骥、巡抚陈瑶偾事③罪,帝不问。广宁复失事,瑶等以捷闻。伸及御史耿明等交章劾其欺罔,乃按治之。太监苗逵、成国公朱晖等捣巢获三,及寇大入固原,不敢救,既而斩获十二级。先后以捷闻。伸等数劾之。及班师,又极论曰:“晖等西讨无功,班师命甫下,将士已入国门,不知奉何诏书。且此一役糜京帑及边储共一百六十余万两,而首功止三级。是以五十万金易一无名之首也,乃所上有功将士至万余人。假使斩级至千百,将竭天下财不足供费,而报功者不知几万万也。晖、逵及都御史史琳、监军御史王用宜悉置重典。”帝不听。云南有镇守中官,复遣监丞孙叙镇金腾,伸极言不可。锦衣指挥孙銮坐罪闲住,中旨复之,令掌南镇抚事。伸等力争,乃命止带俸。中旨令指挥胡震分守天津,伸力争,不听。镇守河南中官刘瑯乞皂隶④,帝命予五十人。故事,尚书仅十二人,伸等力争,诏止减二十人。自后中官咸援例陈乞,祖制遂坏。伸居谏垣久,持议侃侃不挠,未及迁而卒。(节选自《明史·屈伸传》)
【注】①部:兵部。②威攘:以威力攘除。③偾事:败事,把事情搞坏。④皂隶:衙门里的差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当以为法:法令。
B.太监苗逵、成国公朱晖等捣巢获三级:首级。
C.以为盗之利诲:教唆。
D.伸等力争,乃命止带俸止:只是。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屈伸“持议侃侃不挠”的一组是 ( )
①王商不从,顷之果定
②诲以为盗之利,启无赖心,又非王者怀柔之道
③劾镇守中官孙振、总兵官蒋骥、巡抚陈瑶偾事罪
④晖、逵及都御史史琳、监军御史王用宜悉置重典
⑤复遣监丞孙叙镇金腾,伸等极言不可
⑥诏止减二十人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屈伸富有预见,分析能引用古事。他以汉朝时有人谣传大水至,决定让官民上城避水,王商不听从,谣言终于平定为例很好地处理了“讹言寇近边”这件事。
B.屈伸考虑周全,能尊崇王者之道。泰宁卫部长劫掠辽阳,兵部以宽大之法对之,屈伸等从敌我双方分析,认为这不是王者威攘和怀柔之道,信最终没有送出。
C.屈伸能洞察真相,处事坚持正义。游击王杲隐瞒战败的情况,屈伸等揭发了他;朱晖等虚报战功,屈伸用算账的方式指出危害,主张对朱晖等人应用以重典。
D.屈伸久居谏官,为人刚正不阿。他先后弹劾了中官孙振、总兵官蒋骥、巡抚陈瑶、太监苗逵、成国公朱晖等多人,终因得罪人太多,没有等到升迁就去世了。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京师民讹言寇近边,兵部请榜谕。
(2)晖等西讨无功,班师命甫下,将士已入国门,不知奉何诏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浣花溪记
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
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选自《隐秀轩集》)
【注】①钟惺(1547—1625),字伯敬,号退谷,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明代散文家。浣花溪,在成都西郊,一名濯锦江,又名百花潭。溪畔有杜甫故居浣花草堂。②青羊宫:亦名青羊观,相传老子曾牵青羊到此,故得名。③舁(yú):抬。④严公:严武(726—765),字季鹰,官至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封郑国公。镇蜀时善遇杜甫,杜甫《八哀》诗曾悼念之。⑤磬折:弯腰如磬,表示恭敬。磬,一种形状如矩的乐器。
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浣花溪也委:下游
B.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之周:周围
C.东屯险奥,各不相袭:重复,重叠
D.迫暮归趣:通“促”,急,赶快

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现作者写景细致如画的一组是()
①纤秀长曲;窈然深碧
②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③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
④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
⑤浣花清远;浣溪可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下列对本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三段以空间位置为线索,交代了作者的游览路线,条理清晰分明。
B.文章第四段通过对杜甫当年生活境遇的描写,充分颂扬了杜甫在窘迫之时,还能够选择景色秀美之处定居的不慌不忙,安闲从容的处世哲学。
C.文章结尾写出了“使客游者”游浣花溪杜甫草堂的情景,表现了人们对杜甫的崇敬。
D.钟惺此文,显示了竟陵派特有的造语冷隽,用字简省、节奏峭拔、用字铺叙的笔法,不失为明代游记散文中的上乘之作。

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2)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
(3)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诸阮皆能饮酒,阮 咸 至 宗 人 间 共 集 不 复 用 常 杯 斟 酌 以 大 瓮 盛 酒 围 坐 相向 大 酌 时 有 群 猪 来 饮 直 接 去 其 上 便 共 饮 之
(选自《世说新语》)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