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古诗与生物学原理不符的是( )
|
古诗 |
生物学原理 |
A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低温叶绿素不稳定,易降解 |
B |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描述植物向光生长的现象 |
C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描述青蛙与水稻间传递的物理信息 |
D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描述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
下图表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3和4过程产生的[H]都能与氧结合产生水 |
B.各种生物体(病毒除外)都能进行的过程是3 |
C.能提供给绿色植物除暗反应外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多的过程是5 |
D.2过程需多种酶参与,且需ATP供能 |
某生物实验小组为“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设计了如右实验装置。实验中,先向气球中加入10mL酵母菌葡萄糖培养液,再向气球中注入一定量的氧气,扎紧气球,置于装有20℃温水的烧杯中。再将整个装置置于20℃的恒温水浴中,记录实验开始30min后烧杯中液面变化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还应设置一个气球中加入等量煮沸过的酵母菌培养液的相同装置作为对照 |
B.若30min后液面没有变化是因为酵母菌只进行了有氧呼吸 |
C.若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则液面应该下降 |
D.该装置还可以用来“探究酵母菌进行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 |
下图是探究酵母菌以葡萄糖为呼吸底物进行细胞呼吸方式的装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假设装置1中的液滴左移,装置2中的液滴不动,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
B.假设装置1中的液滴不移动,装置2中的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
C.假设装置1中的液滴左移,装置2中的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
D.假设装置1、2中的液滴均不移动,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或只进行无氧呼吸 |
下列关于影响酶反应速率(v)因素的研究中,条件控制和预期结果的关系合理的是( )
A.有足够的底物,温度、pH等条件适宜且恒定——v与酶浓度基本成正比 |
B.酶浓度恒定,温度、pH等条件适宜且恒定——v与底物浓度基本成反比 |
C.酶浓度和底物一定,在pH适宜的条件下——v与温度基本成反比 |
D.酶浓度和底物一定,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v与pH基本成正比 |
如图是含有淀粉琼脂的实验装置。将该装置经表中的方法处理后,放在37℃下培养24h后,再用碘液冲洗圆点。琼脂块各圆点的处理方法和结果如下,依据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圆点 |
处理方法 |
实验结果 |
A |
滴加淀粉酶溶液 |
红棕色 |
B |
接种面包霉 |
红棕色 |
C |
滴加煮沸的淀粉酶溶液 |
蓝黑色 |
D |
滴加蔗糖酶溶液 |
? |
E |
滴加淀粉酶溶液,并加适量盐酸 |
蓝黑色 |
A.面包霉能分泌淀粉酶,酶可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B.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并随温度的升高其催化活性逐渐增强
C.圆点E实验可说明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的特点
D.酶的催化需适宜的温度,据此可推断表中“?”处应是蓝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