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小明和同学利用桌上两个玻璃凸透镜(A、B)实验,A、B两凸透镜的焦距分别为10cm和20cm:
(1)小明将其中一块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当凸透镜及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图可知他选择的凸透镜为 (选填“A”或“B”) ;

(2)实验前,要调整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 ,你认为下面几种调整方法中最方便合理的是 ;
A.眼睛平视,视线与光具座平行,利用“三点一线”把“三心”调整到同一高度
B.用刻度尺一个一个的测量,可以很准确地控制“三心”在同一高度
C.把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移到一起,调整“三心”在同一高度,然后再分开
(3)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越烧越短,将会发现光屏上的像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
(4)为了探究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小明和同学课后利用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等器材制成凹、凸形状可改变的液体透镜.当蜡烛、光屏和液体透镜如图放置,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此烛焰像应是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用注射器向橡皮膜注水,改变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发现光屏上的烛焰像模糊了,若把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时,光屏上的像又清晰了,说明液体透镜注水后,成的像将 (选填“靠近”、“远离”)凸透镜,此实验说明了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的成因;

探究物体的重力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甲、乙、丙三物体的质量关系为:m甲=m乙<m丙,木桩起始位置高度相同)
(1)比较图中A、B两木桩扎入沙坑的深度,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质量一定时,物体的高度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就 _______ .
(2)如果在图中所示B、C两木桩扎入沙坑的深度相同, _____ (选填“能”、“不能”)说明乙、丙的重力势能相同,你的理由是 .
小文和小轩今天分别买了一件厚度相同的毛料衣服和棉料衣服,两人在争论哪一件衣服更保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决定设计一个实验,他们用这两种布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密闭烧瓶,让它们自然冷却,利用温度计和手表测量两烧瓶水温变化相同时所花的时间情况。
⑴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两烧瓶相同,水的初温相同,环境因素相同和烧瓶中水的质量也相同,实验时所选取的两种不同布料的大小及 也一定要相同。
⑵按计划操作,小文和小轩同学得到了如下的温度变化及时间的数据填在下列表格中:
| 两烧瓶中水的温度变化T/℃ |
90 |
80 |
70 |
60 |
50 |
40 |
30 |
20 |
20 |
| 毛料所包的烧瓶花的时间t/min |
0 |
6 |
15 |
25 |
37 |
54 |
74 |
99 |
150 |
| 棉料所包的烧瓶花的时间t/min |
0 |
10 |
25 |
40 |
57 |
77 |
102 |
130 |
150 |
由上述数据可知:当时实验室温度是: ℃,一切条件相同时, 的传热性较好,由此可以猜想:当有两件完全相同的毛料衣服与棉料衣服可选择时,在寒冷的冬天,你该选择哪一件衣服? 。
⑶除了采用降低相同的温度所花的时间长短来比较两种布料的保温性能外,根据上述数据,你还可以采用 方法来比较两种布料的保温性能。
我市某中学有一个“温度计探究”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开展了有关温度计的专题探究。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得知17世纪时,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曾设计过一种温度计,其结构为:一根麦秆粗细的玻璃管,一端与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竖直插在水槽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根据管内水柱的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相应的环境温度。为了探究“伽利略温度计”的工作过程,课题小组的同学按照资料中描述,自制了如图示的测温装置,图中A为一给小塑料瓶,B为饮料吸管,通过一个软木塞与A连通,管的下端竖直插在一个大水槽中,使吸管内外的水面有一高度差h。经过讨论,课题组精心设计了一份实验方案,并认真地进行实验探究:
(1)在不同温度下,课题组分别测出了对应的水柱高度h,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2)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空格M内的相邻高度的高度差数值为 m,通过表中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
①水柱高度h随温度的升高而(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②若在不同的高度,吸管上刻有对应的温度值,则吸管上温度的数值从上往下看,依次是由(选填:“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
| 温度(℃) |
17 |
19 |
21 |
23 |
25 |
27 |
| 高度h(cm) |
30.0 |
24.9 |
19.7 |
14.6 |
9.4 |
4.2 |
| 相邻高度的高度差△h(cm) |
5.1 |
5.2 |
5.1 |
M |
5.2 |
(3)通过实验探究,课题组同学还发现,若用此“伽利略温度计”来测温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中主要的不足之处是(至少写出一点)。
某同学在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有关时,做了以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 ,这说明音调是由 决定的
(2)如图乙所示,用一只手将锯条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听其响度;在用力拨锯条,这时锯条的振幅 (选填“变大”或“变小”),声音的响度 (选填“变大”或“变 小”),这说明响度与 有关.当锯条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
小凡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 有关.
(2)通过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小凡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于是继续进行探究:在相同环境下,把相同温度的水,分别装入两只相同的玻璃杯,一杯水多,一杯水少,如图2甲、乙所示,实验发现甲杯中没有水时,乙杯中还残留有一些水.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多少有关,水越少,蒸发越快.从得出结论环节看,“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是不正确的,因为他没有控制开始实验时杯中水的(多少/表面积/温度)相同.经过多次实验和精确测量,小凡发现当乙杯无水时,甲杯中减少的水和原来B杯中的水相等.由此可知:水蒸发的快慢和水的多少 (有关/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