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
周飞亚
《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趋式微。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更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因而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确,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能穿“国服”,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国服”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它不仅仅是在设计上加入中国元素那么简单,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
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魏晋风流,士人爱穿敞襟宽袍,以显自由不羁;大唐盛世,开放自信,服饰因之雍容华贵;在国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国范儿,看来真不是一件小事。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3日 第24 版,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武灵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遇到巨大阻力,因为王公大臣认为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是一种罪过。
B.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因此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C.在当代中国,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好像逐渐衰弱了。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中式礼服。
D.民族服饰,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尤其是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与赵武灵王“革衣服之制”的内容相反,魏孝文帝“禁胡服,改汉服”,但他们都由此达到了融入汉族的目的。
B.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历经流变可谓博大精深。汉服、唐装、旗袍、中山装,都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C.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比起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尤其是阿拉伯国家,我们的重视程度好像还不够。
D.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是“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的一种体现。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外交官用穿西服取代不太符合当下审美观的中山装,但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这种穿着可能会被视为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B.“探讨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现象可以证明,当下有不少人正在试图弥补我们没有“国服”的缺憾。
C.我们只有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穿具有中国范儿的“国服”,才能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D.大唐盛世雍容华贵之服,彰显开放自信。服饰反映社会,因此在国家崛起之今日,我们都应该把“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当成一件大事。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解读北京奥运会会徽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从8月3日起,正式成为第29届奥运会会徽。
据北京奥组委介绍,“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有四项含义:其一是中国特点、北京特点与奥林匹克运动元素的巧妙结合。以印章为主题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
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肖形印),作为标志主体图案的表现形式,主体图案基准颜色选择红色,传达和代表了中国文化喜庆、热烈的气氛。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并且至今仍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社会诚信表现形式,寓意北京将实现“举办历史上最出色一届奥运会的庄严承诺”。另外,红色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的代表性颜色。具有代表国家、喜庆、文化传统的特点。
这个标志代表着北京正以改革开放的姿态,欢迎世界各地运动员和人民欢聚北京,生动地表达出北京张开双臂,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和真诚,传递着奥林匹克的理念与精神。印章中的运动人形刚柔相济,形象友善,在蕴含中国文化的同时,充满了动感,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以及以运动员为核心的奥林匹克运动原则。
其二是城市加年份的标准字体设计别出心裁、独树一帜。“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字体部分采用了汉代竹简文字的风格,将这一字体的笔划和韵味有机地融入到“Beijing2008”字体之中,自然,简洁,流畅,与会徽图形和奥运五环浑然一体。字体符合市场开发目的,与标志主体图案的风格相协调,避免了未来在整体标志注册中因使用现成字体而可能出现的仿冒侵仅法律纠纷。
其三是总体结构与独立结构比例协调。“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的中国印“Beijing2008”
和奥运五环三部分之间在布局及比例关系方面近乎完善。每一部分独立使用时比例更合理,不失协调。
其四是有利于形象景观应用和市场开发。国际奥委会知识产权注册机构认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之主体图案具有作为独立商标注册的条件,在城市景观布置,场馆环境布置等方面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选自《中国青年报》)
对“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含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巧妙结合了中国、北京和奥林匹克三个标志性地区名词。
B.别出心裁、独树一帜地设计出了城市加年份的标准字体。
C.三个部分的独立结构与整体结构的比例合理协调。
D.对形象景观的应用和市场的开发都是很有利的。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印”的神韵,是借助于印章书法这一艺术形式和运动特征来体现的,也是通过由艺术变形而幻化成的奔跑舞动的“京”字人形来表现的。
B.“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将汉代竹简文字有机地融入到“Beijing2008”字体中,简洁,自然,流畅,与图案和奥运五环浑然一体。
C.红色是中国的传统色,有其文化特定背景,具有代表国家、喜庆、文化传统的特点,
而“中国印”之色则传达了喜庆、热烈的文化气氛。
D.运动的人形、奔跑舞动的开放姿态,艺术夸张的变形“京”字,以及鲜艳的红色共

同表明中国热情真诚地张开双臂欢迎世界各地运动员和人民欢聚北京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体的设计主要出于市场开发的目的和为了避免仿冒侵权法律纠纷。
B.“中国印”中变形的“京”字,是一个运动员的造型,其核心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原则。
C.从知识产权注册的角度看,“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可独立注册商标,其形象景观应用和市场开发前景乐观。
D.“中国印”中的运动人形,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友善、刚柔相济的特点,十足的动感充分展示了北京奥运会的主体风格——“更快、更高、更强”。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题。(共7分)
再有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古代小说,其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任何神话都产生于现实,由于现实问题的触发而幻想出来的。幻想一旦脱离了现实,神话也就不易广泛流传。小说创作也是如此。
举《西游记》为例,书中写的虽多是神怪奇幻的境界,但唐僧“八十一难”中遇到的所有魔怪、各种磨难都是现实生活中有的。明代没有宰相,大臣地位很低,主要的政治权力落在太监手里。太监大多没有文化,只要权力与财物;而他们作为皇帝的代表,驻守全国各地收税纳捐,权力极大。福建有一个太监高宋,权倾一时。他身边的卫生顾问说,如果吃一千个小孩脑子,他的生理就能恢复正常,吓得民间小孩心惊胆战。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写要吃小儿心肝的“小子国”,便不是没有现实根据的。再如明代危害最大的政治势力之一锦衣卫,也遍布全国,朝野恐怖。《西游记》中所写的魔怪总是从神佛那里来,而在被孙悟空打得快死时又总被神佛收去使用,都不是没有现实根据的。一部《西游记》,孙悟空先是大闹天宫,而后陪唐僧取经,降魔伏怪,实际仍是继续同统治势力作斗争。孙悟空的胜利总是大快人心,正是辛辣地挖苦与讽刺了神佛即现实统治势力。昊承恩在他的志怪小说《禹鼎志》序中说:“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正是因为《西游记》这样立足于现实,才引起当时的轰动并得到广泛流传。再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表现了民族感情,正是立足于现实的民族矛盾的表现。书中以汉、宋为正统,这不是历史观,而是现实的反映,不能以历史的标准来要求。正是作者立足于现实的创作精神,才使得作品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文中加点的“如此”、“这样”具体所指的内容是什么?(2分)
(1)如此:
(2)这样:
解释“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在文中的意思。(3分)
文章以《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为例,证明了一个什么观点?(2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题。
饿死肿瘤
青云
最近,美国和英国科学家分别发现了能够饿死肿瘤的药物。美国科学家合成了可饿死肿瘤的新药阿瓦斯丁,而英国科学家则发现天然中草药半枝莲的提炼物也可以用来饿死肿瘤。
阿瓦斯丁是一种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制成的单克隆抗体药物,通过抑制能够刺激新血管形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使肿瘤组织无法获得所需的血液、氧和其它养分而最终“饿死”,达到抗癌功效。2004年2月6日,阿瓦斯丁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批准,这是美国批准上市的第一种采用“饿死肿瘤”技术的抗癌新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局长马克·麦克莱伦在一份声明中称,阿瓦斯丁获得批准是多年研究开发工作的结晶,它和其它一些抗癌新药展示了生物医药领域创新成果给癌症患者带来的新希望。临床测试证明,阿瓦斯丁可用来治疗结肠直肠癌晚期的患者,令其生存率增加50%,平均寿命延长5个月。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0年的报告统计,结直肠癌在世界最常发现的癌症中位居第三,同时也是发展中国最多见的癌症,新病例数达92.5万。美国批准阿瓦斯丁主要依据来源于一个超过900名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研究。该临床研究的数据证明了使用阿瓦斯丁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可继续生活6.3个月,比单纯化疗的患者获得了多达5个月的生存期。《纽约时报》的记者评论说,若一种新抗癌药能延长患者寿命两三个月便等于成功,阿瓦斯丁能延长患者5个月的寿命,已超出期望值。不少临床试验也发现,该药物会导致高血压等副作用,极少数情况下还会引发比较严重的结肠穿孔。阿瓦斯丁已显示对乳癌效果不佳,研究人员正研究它对胰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和肾癌的效果。目前,多家生物技术公司共同研发出近10种类似药物,阿瓦斯丁被视为样板而倍受研究人员的关注。
英国的研究人员发现,中草药半枝莲的提炼物可以用来对付癌组织。半枝莲是一种类似薄荷的唇型科植物,在传统中药方面用来治疗肿瘤。专家发现,半枝莲的提炼物制成的一种药可以破坏为癌组织供应血液的血管。研究人员说,这种药比一般的常用抗癌药好,因为,一般的药物对健康细胞和癌细胞同样起作用。
英国索尔福德大学的麦高恩教授希望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在癌症病人身上使用这种新开发的药物。到目前为止,有关的实验都在实验室中进行。专家在实验室中所使用的是来自人体的乳腺癌和肺癌组织。研究发现,半枝莲提炼物主要针对癌症组织的血管。使癌症组织因为得不到氧气和养分供应而坏死。参加研究的达奇博士说,他们开发的新药物有独特的选择性,只对付为癌组织提供血液的血管,并不危害到那些连接到正常组织的血管。
达奇博士说,传统药物除了对付癌组织外也对健康细胞构成影响,因此有不少副作用。她认为,新药物不会令病人出现从前那么多的不良反应。研究小组希望可以得到更多资金,以便在未来数年内在病人身上进行试验。负责研究工作的麦高恩教授说,在病人身上做试验之前,他们仍然有不少工作需要做,但是这方面的研究是令人感到兴奋的。
下列对“饿死肿瘤技术”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饿死肿瘤技术就是通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制成的抗体药物,抑制癌症肿瘤组织新血管的形成,使肿瘤无法获得养分而最终饿死的技术。
B.饿死肿瘤技术就是通过药物破坏为癌组织供应血液的血管,使癌组织因得不到氧气和养分供应而坏死的技术。
C.饿死肿瘤技术就是通过药物废去癌症肿瘤制造血管的能力,或破坏为癌组织供应血液的血管,使癌组织因得不到氧气和养分供应而减慢或停止扩散的技术。
D.饿死肿瘤技术就是通过药物刺激新血管的形成,使肿瘤无法获得所需的血液、氧和其它氧分而最终坏死的技术。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同为饿死肿瘤的抗癌新药,阿瓦斯丁与半枝莲的提炼药制成的药物药理也不完全相:阿尔斯丁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废去癌症肿瘤制造血管的能力,使肿瘤组织无法获得所需的血液、氧和其它养分而最终“饿死”;半枝莲提炼物制成的药物则通过破坏为癌组织供应血液的血管达到“饿死肿瘤”的功效。
B.用半枝莲的提炼物制成的抗癌新药,最大的优点是有独特的选择性,只对付为癌组织提供血液和血管,并不危害到那些连接到正常组织的血管,因而不会令病人出现从前那么多的不良反应。
C.目前利用半枝莲的提炼物制成的抗癌药物用于人体试验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但只要有充足的资金,在不久的将来,就一定能用于临床实践。
D.到目前为止,有关半枝莲提炼物的抗癌实验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专家在实验室中所使用的也仅限于来自人体的乳腺癌和肺癌组织。尽管如此,研究前景仍然是令人兴奋的。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癌症肿瘤之所以不断扩散,是因为它能在人体内自制血管,供其吸收氧气和养分。
B.英国科学家的发现表明,利用天然中草药治疗癌症,其效果优于人工合成的药物,中医治癌前景广阔。
C.在“饿死肿瘤”技术的指导下,还将有许多抗癌新药问世;“饿死肿瘤”的技术对如何对付良性肿瘤有重要的启示。
D.一旦进入临床试验,半枝莲的提炼物制成的抗癌新药将在许多方面优于人工合成的阿瓦斯丁。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人品文品与欣赏心态
深受欧美现代思潮影响的现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雨堂先生在《艺术与消遣》中说:“人格伟大的艺术家产生了伟大的艺术,人格渺小的艺术家产生了渺小的艺术;心地卑劣的艺术家,纵使生命发生危险,也不能产生伟大的艺术,心胸伟大的艺术家,纵使生命发生危险,也不能产生下劣的艺术。”
纵观我国历代众多的文学作品,为文与为人,文品与人品,一般说是一致的,“著作以人品为先”“人高则诗高,人俗则诗俗”。因为一切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写情造文”的产物,而诗歌则更是“情动于衷而行于言”的结晶。
然而由于人的感情颇为复杂,有些作家的作品并非“为情造文”,而是刘勰所谓“为文造情”。这类作家的作品必然出现为人与为文、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我以为这主要是由于作者在文章中有意地掩饰了其思想意识中的阴暗面,代之以与其品德情操迥然不同的格调之故。
欧美人欣赏文学作品,往往是就文论文,很少顾及作者人品的高下。在中国这样一个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国度里,人们欣赏文学作品,却首先要想起作者的人格背景。
由此可见,在我们中国,无论任何时代,提倡作家加强品德修养,确实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作者的品德修养如若低下,即使他能够写出有一定价值的作品,但它是绝对不会传之不朽的。
对文章开头引用林雨堂的这一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文艺观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B.林雨堂的欣赏心态没有受到欧美人的影响。
C.林雨堂很赞赏传统的儒家的欣赏观。
D.儒家对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是否定的。

对欧美人的欣赏心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美人对欧美作品的欣赏主要是看作品的本身。
B.欧美人对文艺作品的欣赏主要是看作品的本身。
C.欧美人对中国作家作品的欣赏持同样的心态。
D.中国人欣赏文艺作品首先看作家的人格背景。

对本文结尾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不是很多,其作品的“价值”是有限的。
B.所有人品低下的作家,其作品绝对不会传之不朽。
C.提高文品的关键,在于提高作家的人品——思想修养和境界。
D.从中国人的欣赏心态的角度,强调提高作家的思想修养。

根据本文的观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无名氏的作品的欣赏,只能是就文论文。
B.中国人对无名氏的作品,评价不会太高。
C.中国人对欧美文学作品的欣赏,同样看重人品。
D.欧美人对中国作品的欣赏,同样就文论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泰山日出(节选)
徐志摩
(1)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在航过海的人,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而且我个人是曾饱饮过江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顶上,我们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与平原或海上不同的。果然,我们初起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微有些白,宇宙只是莽莽苍苍的。但这时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
(2)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长发在风里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3)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4)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
(5)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6)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7)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去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8)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9)云海也活了;眠熟了兽形的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馒形的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送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莅……
(10)再看东方——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的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超……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的跃出了平地,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11)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送走光明的胜利……
(12)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体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霞彩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13)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第二段中“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这个句子该如何理解?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把抒情主人公“我”幻想成一个立在大地顶尖的巨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中有一个很有力的句子,即日出时“我”发出的欢呼:“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三个短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在这篇散文中,对日出的壮丽景象作了大量的描绘。
(1)文中为什么用“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来形容色彩?
(2)文中又用“鱼龙” “神驹”“雀屏”等各种动物形象来比喻,其好处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