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白姑娘
我家乡的小镇上,有一座小小的耶稣堂,还有一座小小的天主堂。乡人自由地去做礼拜或望弥撒,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当然两处都不去。但对于天主堂的白姑娘,母亲却有一分好感,因为她会讲一口地道的家乡土话,每回来都和母亲有说有笑,一边帮母亲剥豆子,择青菜,一边用家乡土音教母亲说英语:“口”就是“牛”,“糖糕”就是“狗”,“拾得糖”就是“坐下”。母亲说:“番人话也不难讲嘛。”
我一见她来,就说:“妈妈,番女来了。”母亲总说:“不要叫她番女,喊她‘白姑娘’嘛。”原来白姑娘还是一声尊称呢。因她皮肤白,夏天披戴一身雪白的袍子,真像仙女下凡呢。
母亲问她是哪国人,她说是英国人。问她为什么要出家当修女,又漂洋过海到这样的小地方来,她摸着念珠说:“我在圣母面前许下心愿,要把一生奉献给她,为她传播广大无边的爱,世上没有一件事比这更重要了。”我听不大懂,母亲显出很敬佩的神情,因此逢年过节,母亲总是尽量地捐献食物或金钱,供天主堂购买衣被等物资救济贫寒的异乡人。母亲说:“不管是什么教,做慈善做好事总是对的。”
阿荣伯就只信佛,他把基督教与天主教统统叫作“洋教”,说中国人不信“洋教”。尽管白姑娘对他和和气气,他总不大理她,说她是代教会骗钱的,总是叫她“番女番女”的,不肯喊她一声“白姑娘”。
但有一回,阿荣伯病了,无缘无故地发烧不退,服了郎中的草药一点都没用,茶饭不思很多天,人愈来愈瘦。母亲没了主意,告诉白姑娘,白姑娘先给他服了几包药粉,然后去城里请来一位天主教医院的医生,给他打针吃药,阿荣伯的病很快就好了。顽固的阿荣伯这才说:“番人真有一手,我这场病好了,就像脱掉一件破棉袄一般,好舒服。”以后他对白姑娘就客气多了。
白姑娘在我们镇上好几年,几乎家家都跟她很熟。她并不勉强拉人去教堂,只耐心又和蔼地挨家拜访,还时常分给大家一点外国产的炼乳、糖果、饼干等,所以孩子们个个喜欢她。她常教我们许多游戏,有几样魔术我至今还记得。用手帕折的小老鼠会蹦跳;折断的火柴一晃眼又变成完整的;左手心握紧铜钱,会跑到右手心来。如今每回变这些魔术哄小孩子时,我就会想起白姑娘的美丽笑容,和母亲全神贯注欣赏她的快乐神情。
尽管我们一家都不信天主教,但白姑娘的友善亲切给了我们母女不少快乐。有一天,她流着眼泪告诉我们,她要回国了,以后会有另一位白姑娘再来,但不会讲跟她一样好的家乡土话,我们心里好难过。
母亲送了她一条亲手绣的桌巾,我送她一个自己缝的布娃娃。她说她会永远怀念我们的。临行的前几天,母亲请她来家里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她摸出一条珠链,挂在我颈上,说:“你妈妈拜佛时用念珠念佛。我们也用念珠念经。这条念珠送给你,愿天主保佑你平安。”我的眼泪流下来了。她说:“不要哭,在我们心里,并没有分离。这里就是我的家乡了。有一天,我会再回来的。”
我哭得说不出话来。她悄悄地说:“我好喜欢你。记住,要做一个好孩子,孝顺父母亲。”我忽然捏住她的手问她:“白姑娘,你的父母亲呢?”她笑了一下说:“我从小是孤儿,没有父母亲。但我承受了更多的爱,仰望圣母,我要回报这份爱,我有着满心的感激。”
这是她第一次对我讲这么深奥严肃的话,却使我当时非常感动,也牢牢记得。因此我长大以后,对天主教的修女总有一份好感。
连阿荣伯这个反对“洋教”的人,白姑娘的离开也使他泪眼汪汪的,他对她说:“白姑娘,你这一走,我们今生恐怕不会再见面了,不过我相信,你的天国,同我们菩萨的极乐世界是一样的。我们会再碰面的。”
固执的阿荣伯会说这样的话,白姑娘听了好高兴。她用很亲昵的声音喊了他一声:“阿荣伯,天主保佑你,菩萨也保佑你。”
我们陪白姑娘到船埠头,目送她上船,只见她一身白袍,飘飘然远去了。
以后,我没有再见到这位白姑娘,但直到现在,只要跟小朋友们表演那几套魔术时,我总要说一声:“是白姑娘教我的。”
白姑娘教我的,不只是有趣的游戏,还有她临别时的几句话:“要做个好孩子,好好孝顺父母……我要回报这份爱,我有着满心的感激。”
(选自琦君《青灯有味似儿时》)
(1)文中首尾两次出现“白袍”,又多次出现“念珠”,用意何在?请简要分析。
(2)文章在刻画白姑娘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阿荣伯对待白姑娘的态度慢慢地发生着改变,请简要概括这一变化的过程。
(4)母亲说:“不管是什么教,做慈善做好事总是对的。”母亲和白姑娘信仰不同却能和睦相处,那么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宗教能否和平共处、避免冲突呢?请结合全文进行具体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散文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有一种进取的状态叫做“疯”
忆 君
谢娜出生在一个文艺家庭,父母都是当地的文艺骨干。六岁那年,谢娜跟随父母演出,她第一次在舞台上扮演媒婆居然引得全场爆笑,让人们第一次见识了她的舞台魅力。1994年,谢娜在一次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这次得奖让谢娜大受鼓舞,她壮着胆子,一个人离开家人来到北京参加全国推新人大赛,但因为普通话不标准,初赛就被淘汰了,宣布结果那一刻,她当场大哭起来……
出师不利后,谢娜从中江来到成都表姐那里散心。一次和表姐的同学吃饭时,表姐劝说谢娜去报考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童年时期的表演欲望再次被激发了,谢娜想试一试。于是,表姐通过熟人找到了院长,让谢娜先到学校做一年的旁听生,第二年再考,院长答应了,留下了她。
谢娜的普通话里带着四川话,四川话中又带着中江话,只要她一说话,同学们就会笑她。但谢娜这丫头一点不害臊。每天拿着一本书在教室的走廊上练口齿,坐在那儿大声念着顺口溜:“八百标兵奔北坡……”“O”“P”不分的发言,引来同学们不耐烦地喝斥:“你别在这儿发疯丢人啦。”她心里难过得不行,却依旧不挪身子,在那儿摇头晃脑:“八百标兵奔北坡……”旁听了一年之后,谢娜以第一名的专业成绩考入了本校表演系,令所有的老师和同学对她刮目相看。
三年后,当谢娜第二次站在全国推新人大赛上时,和第一次的茫然失措相比,此时的谢娜成熟得像是换了一个人。她在比赛设定的短剧中饰演一名充满爱心的盲女,逼真的表演感动了每位评委,获得了那一年的推新人大赛影视表演十佳金奖。
得了冠军,马上就有人找谢娜拍戏。有一个正在三亚拍戏的导演说戏里正缺一个角色,要她过去演这个角色。接到邀请后,谢娜又激动又兴奋,打起行装直奔三亚。可是,一到那里,她整个人都沉入了谷底,剧组因为她是个新人,又没读过北电什么的,根本就没她的戏。一个月时间里,她就在剧组里给“腕儿”们梳头,帮他们用吸油纸在脸上吸油。后来,在她的恳求下,导演才勉强让她演了一个小角色。因为自己什么都不是,演的角色根本没有她挑选的余地。这让她看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好强的她决定去考学。从三亚回来,谢娜又“疯”了个够,令家人瞠目结舌:她竟然一口气报考了北电、中戏、军艺三个学校!
失败,失败,还是失败!三战皆输的谢娜无颜也不愿回四川,决定继续留在北京寻找机会。
2004年,是她最难忘的一年,她第一次脱下戏装,拿起了话筒站在主持人的舞台上,从没有主持经验的她,从头到尾都在笑在闹。一二期节目下来,观众的反应很不好,她走进网吧打开网页,网上骂声连天,句句如刀似枪!她泪流满面地走出网吧,回到住处。她给搭档何炅打电话说:“我不想做了,做主持人可能不适合我,还是安安心心去演个小角色挣点小钱。”何炅劝她:“你在台上这么闹腾,这么开心,我觉得挺好的。不如这样吧!你干脆一‘疯’到底……你再坚持几期,哪怕每期多一个人喜欢你,都是一种成功。”她答应何炅再坚持几期,继续用自己的疯劲儿去驱散观众心头的不快和沉闷。从那时到现在的四年时间里,谢娜在节目中给大家带来的快乐总是“突发”式的,让人忍俊不禁。每次只要她一出场、一开口,就会笑倒一大片,乐翻一大堆。
“疯”是一门技术活。《快乐大本营》比原来更火了,谢娜也火了!人们对谢娜的评价是:“她的主持轻快、活泼,非常有亲和力,只有快乐的人,才能传递快乐!”
人生不可能没有困难和挫折。当人生遭遇不顺的时候,我们能做什么呢?像谢娜一样“疯一疯”吧,直到日子慢慢变好,直到雾散云开,直到自己在群星中闪耀。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因为有第一次在舞台上扮演媒婆即获成功的经历,谢娜不甘于在演讲比赛中仅获二等奖,因此决定进京参赛。
B.报考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除了谢娜本人从童年起就有表演欲望外,她表姐的劝说因素更是不可忽视。
C.在念顺口溜招致同学喝斥后,谢娜依然摇头晃脑地念着“八百标兵奔北坡”,这是她在抗议同学对她的不尊重。
D.获得“影视表演十佳金奖”后,当谢娜接到拍戏邀请,她以为自己已正式进入演艺生涯,因此“又激动又兴奋”。

E.从“骂声连天”到“乐翻一大堆”,“闹腾”“开心”的主持风格不仅成就了谢娜本人,也成就了《快乐大本营》栏目。
在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主持人之前,文中提到谢娜曾经遭遇的挫折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4分)
答:

在作者看来,当人生遭遇不顺的时候,应该“像谢娜一样‘疯一疯’”,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疯”的含义的理解。 (6分)
答: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5题。
这么近,那么远
刘璐
我坐在窗前写东西,拎着纸和笔走过城市的每个角落,不停地写。因为我知道,城市就要完全变样,这种改变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一点一点地侵蚀原本该有的宁静和安详,以此获得最大的效益。
眼前一切熟悉的陌生着,离我这么近,却又那么远。
房间后面的一片旧民房在不久前市政府的“消灭城中村”活动中终于全部被拆掉了,此时我坐在窗台前看到的只是一片废墟。不过,过不了多久,一定会有一群又一群的勘察人员来到这里,然后是一队又一队的建筑工人,最后就是一排又一排的高楼大厦。高楼的下面会开起各种各样的商店,从酒吧到舞厅。夜晚,这里会亮起炫目的霓虹,那是一种和纯朴无关的奢华夜景。街上会走来许多形形色色的男女,他们在深夜疯狂的嘶吼将搅乱我原本安然的梦境。
我感到有什么东西从我的生活中突然地抽离了,或者什么东西突然地袭入了我的生活。我感到深深的恐惧。
窗口吹来的风弄乱了原本安静地躺在耳角的发丝,我腾出左手在前额整理。微抬起头的那一瞬间,一团黑影透过我不甚浓密的睫毛间的空隙,侵入我的眼球。黑影渐渐走近了,我看见一把又一把的标尺。显然,这跟我预想的毫无差池。我再也听不见窗台后面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声音,还有天黑了,他们的母亲焦急却又慈爱的呼唤声。
总有一天,一切都会面目全非,我知道。
学校门口的河水,已经由浅绿变成了深绿色,水藻如同学校里学生们课桌上的试卷般疯长,刺鼻的气味也由校门口蔓延至整个学校。而城西的造纸厂依旧日夜不停地生产出洁白的纸张。
城市缄默的往昔,沉入斑驳的流光中,化做一缕青烟。
拥挤的街道上“爬”满了如同蚂蚁般的汽车,从轿车到大卡,从大众到宝马。倚在车窗宽大的玻璃上,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会想起小时候那些坐在爸爸的“凤凰大卡”上的日子。那时候的天似乎总是很蓝,空气也好得让人感动,就连那叮叮的车铃声也异常的清脆动听。而我总是快乐地唱着歌,或者幸福地听着爸爸讲故事。可是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都回不去了。我只能一脸茫然地继续倚在车窗宽大的玻璃上,在这个到处都是立交的城市“爬”上去又“爬”下来,机械而又无味。
我不禁在想,是否真的有一天,这个城市会变成由几百层的高楼和无数的立交组成的钢筋水泥森林?到那个时候,是否会有许多“可怜”的人“可怜”到从来到这个世界到告别这个世界都未曾见过阳春三月漫山遍野的红杜鹃?不得而知。
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历史的脚步不会因为怜悯而驻足。除了面对,我们别无选择。
只是,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你依然会柔软地想起那个曾经温暖过你的小城,只是,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你依然会柔软地想起那个曾经温暖过你的小城,熟悉而又陌生……
(选自《读写月刊》2009.1-2合刊)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虽然,作者对在“消灭城中村”活动中被拆成废墟的旧民房感到惋惜,但对将会建成的排排高楼大厦又充满了深深期待。 B.在“‘爬’满了汽车”的情境中追忆坐在“凤凰大卡”上的快乐日子,表现了作者对过去那种简朴而又幸福的生活的眷恋。
C.文中最后一段“熟悉而又陌生”,既与第二段的“熟悉的陌生着”相互照应,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D.面对现代文明对人们生活的侵袭,作者感到“恐惧”,写下此文,意在表达能够回到宁静、安详、纯朴的过去生活的希望。

E.文章标题“这么近,那么远”言简意丰,虽然只有短短六字,却丰富地表现了在现代文明侵袭下人们生活产生的变化。
文中画横线处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答:

不断发展的现代文明,虽然带给人们诸多的便捷和舒适,但同时也让人们产生了不少的困惑与迷惘,请结合文本,探究现代文明有哪些负面影响?(6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生命的节奏与教育的节奏
冯秀军
①学校生活是一段生命的旅程,教育则是一场深入生命的探险。那些对生命充满好奇的探险者,如蒙台梭利、怀特海、维果茨基,分别在不同的领域中发现了学校旅程中最重要的秘密:生命是有节奏的,睿智的教育期待着与生命的和鸣共振。
②自然拥有自身的节奏,如日月盈昃,寒来暑往;生命拥有自身的节奏,如呼吸吐纳、生老病死。依据自然节奏的启示和生命自身的律动,人类创造了新的节奏,如音乐、诗歌、美术、数字。作为一项面向生命的事业,教育也是一种依据生命的律动而创造的节奏。教育面向生命,就必须探寻生命的节奏,合于生命的节奏,强化生命的节奏,并创造生命的节奏。
③教育的节奏要求教育者对生命节奏的敏感。蒙台梭利从生命的节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教育的敏感期。“当某种特殊的敏感性在儿童身上被激起时,它就像一道光线照射到某处而不是其他什么地方,使得那个被光线笼罩的地方成了他的整个世界。”“如果儿童不能根据他的敏感期所发出的一些指令行事,那么,一种自然征服的机会就永远地丧失了。”因此,教育需要观察和发现,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
④教育又必须等待,必须耐心等待生命的生长。维果茨基从生命的节奏中发现了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和教育最佳期。他用心理学的实验告诉人们,只有当儿童在自己的发展中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时,一定的教育才能有可能进行,这是教育的最低界限。除了最低教育界限外,还存在着最高教育界限,两者之间就是“教育最佳期”。早于或晚于最佳期的教育,或因超出最近发展区而无法对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施加影响,或因停留于现有发展水平而不能有效促进心理机能发展。当我们急于造就神童和天才时,当我们因孩子面对“奥数”一脸茫然而怒火中烧时,当我们心灰意冷,要为孩子贴上不可救药的标签时,或许我们应该提醒自己:再等等看……
⑤基于对生命节奏的哲学解读,怀特海为教育者绘制了一份生命的智力周期图:浪漫——精确——重归浪漫的综合。童年的浪漫为精确阶段积累素材。没有浪漫的冒险,要么是儿童被僵死的知识淹没,并因过早耗尽“内存”而“死机”;要么是教育者面对一个空洞的大脑——从本质上说,教育必须是将已存在于大脑中的活跃而纷乱的思想进行有序的排列,你不能教一个空洞的头脑。所以,当我们听到一个儿童喃喃自语:山坡上开满了妈妈……且慢发出我们的嘲笑——这是一份多么美丽而珍贵的浪漫啊!因此,或许我们更应该这么做:以童年和成年共同的名义,归还童年的浪漫,保卫童年探险的权利。儿童是成人之母,童年的生命体验至少与成年体验同等重要。
(《北京教育(普教版)》2009年第6期,有删节)
下列关于“最佳期的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最低教育界限和最高教育界限依据儿童发展的成熟程度区分,在它们二者之间实施的教育,“最佳期的教育”。
B.教育如果超出教育对象的最近发展区,就无法对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施加影响,因而不是“最佳期的教育”。
C.“最佳期的教育”要求教育不能停留于教育对象的现有发展水平,因为那样就不能促进他们心理机能的发展。
D.急于造就神童和天才的教育,因孩子无法理解“奥数”而“怒火中烧”的教育,都不能称为“最佳期的教育”。

下列对“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
项是                         ( ) (3分)

A.生命的节奏中存在着教育敏感期,如果能抓住这个敏感期,就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B.“某种特殊的敏感性”有助于教育效果的提高,但它又不可能长久地存在于儿童的整个世界中。
C.如果儿童能根据他的敏感期所发出的一些指令行事,就有可能获得一种“自然征服”的机会。
D.教育需要观察和发现,而观察和发现的机会是稍纵即逝的,因此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

A.只要对生命充满好奇,即使身处不同领域,人们还是可以同样发现“生命是有节奏”的这一学校旅程中的最重要的秘密的。
B.教育面向的对象是生命,与音乐、诗歌、美术、数字等一样,它也是人类根据生命自身的律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节奏。
C.浪漫——精确——重归浪漫的综合,这是怀特海基于对生命节奏的哲学解读为教育者绘制的一份生命的智力周期图。
D.作者认为,童年生命体验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成年体验,因此,人们或许更应该归还童年的浪漫,保卫童年探险的权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醉意的境界
单士兵
他又被贬了。临近不惑之年,命途却还如此多舛,这让他有些压抑不住内心的忧伤。在汴京的大殿前,他兀立良久,对着周遭静默的雕梁玉砌,喃喃悲叹:欧阳修呀,欧阳修,你还能回得来吗?
滁州在哪里?离汴京有多远?欧阳修不知道。此刻,他内心溢满落魄失意,正如水一样,一次一次漫过。透过岁月依稀斑驳的影子,他看到了自己的身世浮沉。四岁时父亲就病死了,是母亲用荻草秆儿在泥地上教他认字,才有了袍笏加身的荣耀,才有了“文章名冠天下”的美誉。然而,现在却又以言获罪了,不是快不惑了吗?难道是自己越活越糊涂了?
心里感觉还是很委屈。委屈到想大醉一场,不再醒来。人有时很奇怪,瘦削的肩头能扛起盛名与地位,却撑不起污名与委屈。忘记委屈,也许不难。不就有许多隐逸之士,或是亲近自然,或是沽酒买醉,忘却烦忧吗?就像陶潜,悠然饮于南山,还有阮籍、刘伶,常于竹林下,酣歌纵洒,忘怀避世。特别是那个李白,失意地离开长安后,游山玩水,饮酒作诗,不亦乐哉?
天更显阴沉了,大风乍起,皇家的亭台楼阁,在北宋的风沙中若隐似无。终于,欧阳修还是抬起了头,是该走了。这时,他反倒有了些坚定,略带解嘲意味地自语道,范仲淹不是早已走了吗?他决定不再去想什么寒窗十年、悬梁刺股了。反正,学成文武艺,是要售与帝王家的。这普天之下,哪里又不是皇土呢?
畔,传来了一声雁唳。振振长衫,撩抚一下长须,欧阳修骑上了那匹瘦马。东京渐远,滁州在望,一片青山绿水,比汴京要美多了。在溪边喝一口泉水,水很清洌,山很秀丽。这让他更清醒了,处江湖之远,摆脱宦海纠葛,在这里,更要经邦济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做不好这地方父母官,岂不枉负了这一方山青水绿?
处理政务之余,欧阳太守常与官员们去看婀娜多姿的山水。歇脚时,会在亭中品茶。有一次,当他看到老百姓喝不起热茶,只能喝溪涧泉水,便将品香茶改为饮泉水,召集幕僚们议事,也用泉水招待。与民同乐方为乐。能做到这样,这太守让“滁人爱公若父母”,也就不足为奇了。最后连出家人智仙也被感动了,专门修建个亭子,作为太守闲看山水之所。这亭子,太守谓之醉翁亭。
历史漫漫风尘湮灭了太多陈年遗踪。当初,又有谁会想到,就是这一方亭台,竟然会成为后人公认的“天下第一亭”呢。的确,太守文章写得好,使“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不过,千古醉翁亭,恐怕还在于其笼罩着一种不朽的醉意,千年来,从未飘散,历久弥浓。这醉意,不会诱人避世沉沦,反而催人醒世勃发;这醉意,让人明白,这世间真正值得沉醉的,不是美酒,不是仕途,而是山水,而是民众。带着这份独特的“醉意”,此后,他在扬州,施行“宽简之政”,那“文章太守”做得更是没话说。
一个人,有再多的委屈,历史是不会陪你哭泣的,它只会记得你的贡献。往事越千年,如今欧阳修从历史幽暗的一隅走出来,闪光的,不只是锦绣诗文,还有为官善治。著文倡道,见心明志,说到底,不是在纸上,还是用于现实。就像欧阳太守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这里的“文”,说的可不只是诗酒文章,更大的指归是:以生命入世,推动历史的车轮。
现在,我们还真得感谢北宋庆历五年的贬谪事件。要不然,庆历六年,中国文坛上又怎么可能同时诞生《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这样的千古雄文呢?这边厢,欧阳太守醉于山水,与民同乐;那边厢,范仲淹吁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可谓,生死一知己。欧阳太守在人生的起伏颠折中,自责自求,亲历亲为,其实不就是将范氏“忧乐”蕴含的至高境界,收归于“醉意”二字之上吗?这样充溢着入世精神的醉意,不就是世间最高境界的醉意吗?
请在前三段文字中找出描写欧阳修心情的三个词语,并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文章开头描写欧阳修的心情有什么作用。
答:

请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答:

作者为什么说“我们还真得感谢北宋庆历五年的贬谪事件”?
答:

文题是“醉意的境界”,综合文中信息,概括欧阳修的“醉意”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2分,每小题3分)
锦绣的森林
十三世纪中,教皇权势强盛,文化中心由罗马移向北欧,一种象征全盛的教权的教堂建筑样式——哥特式在那里产生。
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出现,使宗教艺术别开生面。其特色一言以蔽之,曰“高”。然而这与现代商业大都市的高层建筑的高不同,前者向天,后者着地。教堂建筑高而尖,有向上超升之妙;商业建筑高而平,有着地堆积之感。故百几十层的摩天阁虽然比哥特式的教堂高得多,但沉重地叠置在基地上并无崇高之美感。反之,哥特式的教堂形似一簇怒放的春花,彷佛拼命地想从地上抽发出来,向天空生长;又如一簇火焰,势将上冲霄汉:所谓“锦绣的森林”是也。
形成这种样式崇高而秀丽特色的要素是柱头和尖头拱门。为求增加垂直的效果,哥特式不用一根根的粗柱,改用一束束的细柱。又在屋顶上加尖高塔,使柱束上的许多垂直线因尖高塔的引伸而向天延长,至于无穷无尽之境。柱束之间,不用壁而用尖头拱门形的窗。壁有板滞之感,足以减却向上之势,尖头窗则增加了秀丽与崇高。教堂的内部,无数的尖头拱门交互错综于上,仰望时似觉身在大森林中,而毫无屋顶压迫之感。总之,哥特式建筑全无墙壁,只有细柱、尖窗和尖塔,几乎没有水平线,全体由垂直线构成。这种建筑形式萌芽后,很快风行全欧,不但教堂建筑上用之,一般的建筑也都受这种样式的影响。
“锦绣的森林”般的哥特式教堂诞生,宗教建筑的发展就达于极点。这种式样的杰作,多在北欧,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为哥特式中的典范。这教堂工程历六世纪之久,其工作之困难盖可想见。为了表现宗教的神秘相,建筑师把宗教的精神翻译成视觉的形态,用形体来表现抽象的观念,于是否定了石材的力学的性质,极度地使用结构的技法。哥特式冒险尝试而成功的另一例是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这教堂的形式,虽与科隆大教堂大同小异,但是北欧的大势与意大利的传统的合并式样,可为建筑史上的一件特殊的纪念物。这教堂全部用白色大理石为材料,据说,是意大利人欲与北方的阿尔卑斯山争高而建造的。
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无视建筑构成的约束一味冒险求高,终于陷入自灭的运命。此时基督教势力也由于极度地扩张,达到了衰沉的时期。世间一切文化相关联,政治、宗教、艺术,互相牵制而展进着,不可分离,哥特式建筑与中世纪的封建制和教会权同时没落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
(选自《丰子恺谈建筑》,有删改)
下列有关“锦绣的森林”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建筑的整体外形高而尖,向上超升,仿佛从地上抽发出来向天空生长的一簇春花。
B.置身教堂仰望,无数的尖头拱门交互错综于上,毫无屋顶压迫之感。
C.建筑全体由垂直线构成,全无墙壁,只有细柱、尖窗和尖塔,没有水平线。
D.用具体的视觉形象表现抽象的宗教观念与精神,体现宗教的神秘相。

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教皇权势强盛,欧洲文化中心北移,使宗教建筑艺术发展到极点,别开生面的哥特式教堂应运而生。
B.哥特式教堂屋顶的尖高塔,使柱束的垂直线得以引伸而向天延长,至于无穷,切合了向上超升的宗教观念。
C.否定石材的力学的性质,极度地使用结构的技法,最终哥特式建筑在一味冒险求高中获得成功。
D.据说,为与阿尔卑斯山争高,意大利人兼容并蓄建造的米兰大教堂,成了建筑史上的一件特殊的纪念物。

下列对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表达的观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与基督教势力同时达到衰沉期,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
B.基督教势力的极度扩张促使教堂建筑一味求高,是哥特式建筑自灭的外因。
C.无视建筑构成的约束,违背客观规律,是哥特式建筑走向衰亡的自身原因。
D.世间一切文化相互关联,不可分离,哥特式建筑与教权的同兴同衰就是明证。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被誉为“锦绣的森林”的哥特式教堂,即使不是基督徒,也会赞叹其秀美与崇高。
B.普通的民用建筑受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影响,窗户往往采用尖头拱门的形式。
C.商业建筑大量采用板滞的墙壁,减却向上之势,即使高可摩天,也不能给人崇高的美感。
D.哥特式教堂的建筑样式,不仅影响了民用建筑,而且也会影响到其他的艺术形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