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合物可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1)上述所示的物质分类方法名称是 。
(2)以Na、K、H、O、S、N中任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合适的物质,分别填在下表中②、③和⑥后面。(每空填写一个化学式即可)
物质类别 |
酸 |
碱 |
盐 |
氧化物 |
化学式 |
①HCl ② |
③ ④Ba(OH)2 |
⑤Na2CO3 ⑥ |
⑦CO2 ⑧Na2O2 |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4)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原因是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下图中电极a、b分别为Ag电极和Pt电极,电极c、d都是石墨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在c、d两极上共收集到336mL(标准状态)气体。回答:
(1)直流电源中,M为极。
(2)写出c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
(3)Pt电极上生成的物质是,其质量为g。
(4)AgNO3溶液的浓度(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H2SO4溶液的浓度。(同上)
(5)若H2SO4溶液的质量分数由5.00%变为5.02%,则原有5.00%的H2SO4溶液为g。
某有机化合物D,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66,取8.3g该物质完全燃烧得到CO2与H2O的物质的量之比是9:5。回答下列问题:
(1)D的分子式为:;
(2)已知其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苯环,苯环的两个邻位有取代基。进一步实验可知:
①D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无色无味气体。②8.3gD物质与足量金属钠反应可生成氢气1.12L(标准状况)。③D不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④D不能发生消去反应。请写出符合上述条件的D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3)已知D的一种同分异构体有以下转化关系。取C在NaOH水溶液中反应后的混合液,加入足量硝酸酸化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E分子中有两个六元环结构。
①A的结构简式为;
②上述转化过程中涉及到的反应类型有(填选项);
A.氧化反应 | B.加成反应 | C.取代反应 | D.聚合反应 |
③写出由A→B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由D→E的化学方程式:。
有A、、B、C、D四种元素,其中A元素和B元素的原子都有1个未成对电子,比
少一个电子层,B原子得一个电子后3p轨道全满;C原子的p轨道中有3个未成对电子,其气态氢化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在同族元素所形成的氢化物中最大;D的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的代数和为4,其最高价氧化物中含D的质量分数为40%,且其核内质子数等于中子数。R是由A、D两元素形成的离子化合物,其中A与D离子数之比为2:1。请回答下列问题:
(1)A单质、B单质、化合物R的熔点大小顺序为下列的(填序号)。
①A 单质>B单质>R②R>A单质>B单质
③B 单质>R>A单质④A单质>R>B单质
(2)在CB3分子中C元素原子的原子轨道发生的是________杂化,其固体时的晶体类型为。
(3)写出D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_,C的氢化物比D的氢化物在水中溶解度大得多的可能原因。
(4)右图是D和Fe形成的晶体FeD2最小单元“晶胞”,FeD2晶体中阴、阳离子数之比为,FeD2物质中具有的化学键类型为。
纯碱(Na2CO3)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其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如下:
【实验室制备纯碱】
(1)将饱和NaCl溶液倒入烧杯中加热,控制温度为30—35℃
(2)搅拌下分批加入研细的NH4HCO3固体,加料完毕,保温30分钟
(3)静置、过滤得NaHCO3晶体
(4)用少量蒸馏水洗涤、抽干
(5)将所得固体转入蒸发皿中灼烧得Na2CO3固体
问题:
①反应将温度需控制在30—35℃,通常采取的加热方法为;控制该温度的原因是;
②静置后只析出NaHCO3晶体的原因是。
【工业制备纯碱】
③沉淀池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④循环(I)、 循环(Ⅱ)中物质的化学式分别为 。
两种制备纯碱的方法中,共同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工业上常用铁质容器盛装冷浓硫酸。为研究铁质材料与热浓硫酸的反应,某学习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探究一]
(1)将已除去表面氧化物的铁钉(碳素钢)放入冷浓硫酸中,10分钟后移入硫酸铜溶液中,片刻后取出观察,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其原因是。
(2)另称取铁钉6.0g放入15.0ml浓硫酸中,加热,充分应后得到溶液X并收集到气体Y。
①甲同学认为X中除Fe3+外还可能含有Fe2+。若要确认其中的Fe2+,应选用 (填序号)。
a.KSCN溶液和氯水 b.铁粉和KSCN溶液 c.浓氨水 d.酸性KMnO4溶液
②乙同学取336ml(标准状况)气体Y通入足量溴水中,发生反应,然后加入足量BaCl2溶液,经适当操作后得干燥固体2.33g。由于此推知气体Y中SO2的体积分数为。
[探究二]
分析上述实验中SO2体积分数的结果,丙同学认为气体Y中还可能含有H2和Q气体。为此设计了下列探究实验装置(图中夹持仪器省略)。
(3)装置B中试剂的作用是。
(4)为确认Q的存在,需在装置中添加M于(填序号)。
a. A之前 b.A-B间 c.B-C间 d.C-D间
(5)如果气体Y中含有H2,预计实验现象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