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不仅生成氧化镁、氮化镁,还有少量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另一种黑色固体单质和镁的氧化物。
(1)已知氮化镁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价,请你写出氮化镁的化学式 。
(2)写出镁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KNO3和K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t3℃时,KNO3的溶解度为 。
(2)将t3℃时KCl的饱和溶液70.0g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0%的KCl溶液,需加水 g(精确到0.1g)。查阅相关物质的密度后,在实验室完成该实验通常需要的仪器有烧杯、量筒、 (填字母标号)。
A.托盘天平 B.药匙 C.胶头滴管 D.玻璃棒
(3)现有t2℃时KNO3的饱和溶液m1g和KCl的饱和溶液m2g.不考虑水的蒸发,下列关系一定成立的是 (填字母标号)。
A.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B.分别降温到t1℃,析出KNO3的质量大于析出KCl的质量
C.分别升温至t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保持t2℃不变,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水,混匀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多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能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物质世界。
(1)图1为空气成分的示意图,物质B的化学式为 。
(2)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里物质B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红磷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1)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课外活动小组对课本上的实验做了如下改进:如图1所示,在一个注射器和装有较多铜丝的硬质玻璃管内共封闭80mL空气,然后给硬质玻璃管加热,并缓慢向右推动注射器的活塞,至硬质玻璃管内铜丝变黑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热,待剩余气体冷却至室温,请回答:
①实验前,检查本装置气密性的一种方法是:先固定注射器的活塞,再用酒精灯加热硬质玻璃管,可观察到 ,说明气密性良好。
②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减少了约 mL,这是因为 。
①甲方案的玻璃管中实验现象是 。乙方案的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甲方案实验过程中,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实验开始时,先通入CO,再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入CO
B.实验开始时,先加热,再通入CO;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入CO
C.实验开始时,先通入CO,再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入CO,再停止加热
D.实验开始时,先加热,再通入CO;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入CO,再停止加热
③两种方案相比,乙方案更好,其原因是 。
碳铵是一种常用的化肥,它在常温下易分解,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碳铵的成分存在疑问,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氨气不与碱石灰反应。
Ⅰ、检验溶液中的阴、阳离子。
取少量碳铵放入试管中,加入盐酸,把生成的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另取少量碳铵放入试管中,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生成的气体,石蕊试纸变蓝色。
(1)根据实验现象,推测碳铵中所含有的阴离子可能是 和 (填离子符号)。
(2)根据实验现象,碳铵与浓NaOH溶液加热反应生成了 (填化学式)气体。
Ⅱ.测定碳铵中C元素和N元素质量比。在此过程中,用到如图1所示装置,请回答:
(3)给碳铵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
(4)从安全和环保的角度考虑,本实验可以用如图1所示的气球来收集尾气,还可以选用如图2所示的 (填序号)装置来处理尾气。
请根据如图回答相关问题:
(1)写出两种仪器的名称:a ,d 。
(2)收集干燥的CO2气体,可选用 (填“C”或“D”)装置:若改用G、H和I这个组合装置收集,H装置的作用是 。
(3)制氢气时,用B装置代替A装置的优点是 ;若用E装置收集氢气,气体应从 (填“b”或“c”)端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