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列统计数据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1975年版)
年代 |
科技发明(件) |
中国 |
世界其他国家 |
||
(件) |
(百分比) |
(件) |
(百分比) |
||
公元1-400年 |
45 |
28 |
62% |
17 |
38% |
公元401-1000年 |
45 |
32 |
71% |
13 |
29% |
公元1001-1500年 |
67 |
38 |
57% |
29 |
43% |
公元1501-1840年 |
472 |
19 |
4% |
453 |
96% |
材料二 16—17世纪近代自然科学成就表(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编制)
时间 |
自然科学成就 |
1543年 |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宗教神学的理论支柱。 |
1609年 |
开普勒提出行星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等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
1609年 |
伽利略创制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球运动,否定了地球由上帝创造的观点。 |
1620年 |
培根发表《新工具》,提出科学研究的归纳法,初创近代实验科学。 |
1628年 |
哈维创造了完整的血液循环理论,冲击了传统的解剖学、生理学观念。 |
1644年 |
笛卡尔发表《哲学原理》,将观察和思考作为科学方法的两大原则。 |
1687年 |
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用引力法则解释地球为何绕太阳运行。 |
材料三 世纪之交,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已展现的科技机遇,西方国家出台了种种举措。90年代,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争取使美国保持科技领先地位。欧盟制定了从2002年到2006年的第六个科技框架计划,以推动成员国研究活动一体化,其最高目标是建设“知识欧洲”。美国2002年全国科技研发经费已达2916亿美元。欧盟第六个框架计划的投入为175亿欧元,比第五个框架计划多17%。
在过去50年里,基础研究为计算机、信息技术、遗传工程等诸多领域做出了突破性贡献。美国联邦政府支持了全美约60%的基础研究,英国政府也将其60%的科研经费支持基础研究。同时,各国都瞄准科技前沿开展工作,信息通信技术、生命科学、纳米科技、环境科技、航天科技等均被各主要国家列为优先领域。
——摘编自《西方发达国家科技发展政策概观》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特点,并举出在前三阶段中中国取得的杰出科技成就各一例。
(2)根据材料二,概括16、17世纪欧洲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对欧洲思想进步产生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西方国家发展科技的政策举措,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其时代背景。
英国对现代世界的先导作用是无可否定的,现代社会的许多特征都从英国开始,是英国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状况(部分)一览表
成 员 |
占全国人口 |
占国民收入 |
年 代 |
穷人数目 |
工业、金融 资产阶级等 |
2% |
36.5% |
1855年 |
85(万) |
1856年 |
87(万) |
|||
普通群众 |
80% |
40% |
1863年 |
109(万) |
1866年 |
130(万) |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叶在英格兰是一个盗匪肆虐的黄金时代,是一个因无法控制犯罪及暴力事件而威胁到现政权的时代。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15年,7898起;1825年,14437起;1835年,20731起;1842年达到31309起。在短短的37后中,犯罪数字竟增加了6倍多。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的工匠、农业工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平均寿命只有17岁。……这些人大部分因可以医治的疾病而死,只是由于贫困而无法得到治疗。国民体质下降,在19世纪已成为关系到全民族命运的大事。布尔战争爆发后,人们突然发现堂堂英国居然难以征集到足够的合格士兵。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在“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法案,对失法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法国1892年的法律为所有工人确定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10小时;1893年的法律为工人繁荣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同时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的权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了哪些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内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有利影响。
(14分)二战后在美苏两极格局笼罩之下,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1951年法德等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开始探索一体化道路。而法德和解被誉为欧洲一体化的发动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德的国家精英一般承认,原则上应赔偿纳粹暴政的受害者的物质损失、身体和精神损害以及无尽的伤害。……在过去的20年中,“负面记忆”促进了德国与其欧洲邻国的日益全面的和解。由于国际关系更替和冷战的结束,欧洲人已经承认他们对于纳粹和法西斯统治的责任,以及对占领时期的罪行和1945年之后的歧视的责任。
——《民族记忆与欧洲记忆文化的诞生:二战后德国人与其邻人和解的曲折道路》
材料二阿登纳(曾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认为,“即使在处在民族国家
的年代里,这个欧洲的政治和精神的生活基础也是共同一致的”。他还厌恶军国主义的“普鲁士精神”,反对极权,认为是极权把国家和人民引向灾难。……认为解决德法争端的途径是“在经济领域中建立起共同的利害关系”。
——《论二战后阿莹纳德法和解思想的产生及意义》
(1) 依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和邻国最终实现全面和解的历史原因(6分)
(2) 根据材料二提炼阿登纳关于德法和解的观点并分析其作用。(8分)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祖开国之初,惩元季贪冒,重绳赃吏。揭诸司犯法者于申明亭,以示戒。”
——摘自《明史刑法志》
“凡官吏受财者,计赃科断。”“风宪官吏受财及于所按治去处求索借贷人财物,若卖买多取价利及受馈送之类,各加其余官吏罪二等。”
——摘自《明律·职制律》
“凡牧民之官失于抚字,非法行事,激变良民,因而聚众反叛,失陷城池者,斩。”
——摘自《明律·兵律》
“山东布政使储蜒、张海,按察使刘本等坐纵盗诛。”
——摘自《明史·成祖本纪》
材料二:朱元璋说:“从前我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里恨透了。如今要严立法禁,凡遇官吏贪污蠢害百姓的,决不宽恕。”
——摘自《明太祖实录》
(1).材料一反映出明初吏治有何特点?其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一、二反映了朱元璋的思想认识是什么?其吏治措施有何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根据1801年首次普查,该郡(英国的约克郡)只有15个城镇,其人口总共2万多人;而到1891年,已经有63个城镇。从1820年到1830年,利兹、曼彻斯特以及伯明翰的人口增长率达40%,这是增长最快的10年。——[英国]A·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材料2: “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喧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和电视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3: 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产品博览会。在博览会期间,最受参观者瞩目的展品是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等技术型产品。
材料4:为了纪念独立100周年,1876年美国在费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在博览会会址美国建了一个火车站,并建有通往各地的有轨电车线,这突出了交通设施建设成果。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世博会,向观众介绍了飞机和无线电。
材料5: 没有什么在表达工业时代的恶果时比这幅照片更令人震惊的了。早期的工业社会已变成疯狂的食人机器,浓烟蔽日的工厂和血淋淋的断指,是对19世纪兴起的所谓“人类的进步”最为直接的控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回答利兹、曼彻斯特以及伯明翰等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城市人口的变化,对英国的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2)材料2中提及的“经济统治”和“分享”,意味着世界连成一体,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两个时期,这种联系是怎样体现的?(10分)
(3)材料3和材料4中,世博会展品的变化说明了什么?(8分)
(4)依据以上材料概括工业革命的影响。(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2: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3: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
(1)材料1体现了什么经济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2)依据材料2,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泛起‘微澜’”的表现。(8分)
(3)根据材料2,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变化?并请你据此谈谈你对材料3观点的理解。(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