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根据1801年首次普查,该郡(英国的约克郡)只有15个城镇,其人口总共2万多人;而到1891年,已经有63个城镇。从1820年到1830年,利兹、曼彻斯特以及伯明翰的人口增长率达40%,这是增长最快的10年。  ——[英国]A·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材料2: “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喧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和电视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3:  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产品博览会。在博览会期间,最受参观者瞩目的展品是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等技术型产品。
材料4: 为了纪念独立100周年,1876年美国在费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在博览会会址美国建了一个火车站,并建有通往各地的有轨电车线,这突出了交通设施建设成果。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世博会,向观众介绍了飞机和无线电。
材料5: 没有什么在表达工业时代的恶果时比这幅照片更令人震惊的了。早期的工业社会已变成疯狂的食人机器,浓烟蔽日的工厂和血淋淋的断指,是对19世纪兴起的所谓“人类的进步”最为直接的控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回答利兹、曼彻斯特以及伯明翰等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城市人口的变化,对英国的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2)材料2中提及的“经济统治”和“分享”,意味着世界连成一体,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两个时期,这种联系是怎样体现的?(10分)
(3)材料3和材料4中,世博会展品的变化说明了什么?(8分)
(4)依据以上材料概括工业革命的影响。(6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材料一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该主张代表了中国哪一学派的观点?
(2)材料二中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学派别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
(3)材料三的“两位先生”是指什么?依据材料三和教材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内容。
(4)据上述材料,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中西方圣人的对话
对话主题一 东西方的古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孔子说:“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知”(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它们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命题是“美德即知识”。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他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对话主题二 东西方的启蒙思想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的相同点。
(2)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不同,分析两国思想家关注问题的不同角度。
(3)17世纪中国和18世纪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家们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老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而同一时期,中国社会虽也有发展,但与欧洲相比传统观念变化不大。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时期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试从经济、政治思想和自然方面加以说明。
(2)同一时期中国社会在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各举一例说明。
(3)概括分析说明同一时期欧洲变化巨大、中国变化较小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析)

阅读下面一组图片: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图一的机器是谁发明的?这项发明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图二的发明者是谁?这项发明有何意义?
(3)图二的发明能够运行是依靠什么动力?它能够取代图一的蒸汽动力的原因有哪些?
(4)上述两项发明分别出现在第几次工业革命中?由此你对科学技术有什么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