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
中国古代某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闪耀着南方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可能是
A.《诗经》 | B.《老子》 |
C.《庄子》 | D.《离骚》 |
孔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曰:“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由此可知,三者都
A.体现了蔑视天地的无畏精神 |
B.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
C.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认识的 |
D.认为自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对于上述毛泽东著作中“两类矛盾”学说理解正确的是
A.分清敌我与是非问题是中国建设道路的核心内容 |
B.该学说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起了指导作用 |
C.该学说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
D.该学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有益的 |
1915年陈独秀在《法兰西与近世文明》中说:“自竞争人权之说兴,机械资本之用广,其害遂演而日深。政治之不平等,一变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为资本家之压制,此近世文明之缺点,毋庸讳言者也。”这表明陈独秀
A.对资本主义深刻揭露,坚决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
B.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表明了其无产阶级立场 |
C.其思想已受到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
D.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有所怀疑 |
王阳明批评理性主义“致知”的偏失,他强调人的尊贵品质在于他的“良知良能”,主张人应该从“致知”升华为“致良知”,康德强调:不是上帝制造了像他自己一样自由、平等、博爱的人,而是信奉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需要一个上帝作为其信奉的理性依据,并且这个理性具有超人的上帝属性。在这里,王阳明和康德实际上都
A.反对上帝,自觉理性 | B.强调博爱与平等 |
C.认识自我的纯粹理性 | D.强调理在先气在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