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围际舞台 |
|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
2012年6月25日求是理论网著文披露,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开始使中国走向衰落 | B.使中国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
|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 D.促使中国认清了所处的国际地位 |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
|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
|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
| D.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
唐代安史之乱时,长安和洛阳俱失,地方州郡还是有办法可以各自为战,并最终平叛;北宋时金兵内侵,只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你认为造成这两种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唐朝经济繁荣远胜北宋 | B.北宋军事实力弱于唐朝 |
| C.金兵力量强于唐朝叛军 | D.北宋地方财权全归中央 |
宋志明《现代新儒学的可能走向》一文指出:“儒学有效地组织社会、安顿人生,已形成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具有强盛的生命力。”下列儒学主张中最能体现儒学“组织社会、安顿人生”这一特点的是
| A.天人感应 | B.格物致知 |
| C.经世致用 | D.民贵君轻 |
有史学家评论说:“郡县制在一定程度突破了政治治理中传统的血缘宗族因素。……(郡县制)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这说明了郡县制的实行
| A.彻底废除了传统宗法制 | B.直接加强了皇帝的集权统治 |
| 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 D.从根本上确立了新型的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