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老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既能变通则成长久之业。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经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范伸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l)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的背景是什么?
材料二“臣观《书》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此言圣人之德惟在善政,善政之要惟在养民,养民之政必先务农。农政既修则衣食足,衣食足则爱肤体,爱肤体则畏刑罚,畏刑罚则寇盗自息,祸乱不兴。是圣人之德发于善政,天下之化起于农亩。”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2)在材料二中,范仲淹特别强调了什么内容?为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项事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的思想。“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特别提醒全党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他向全党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上刘少奇指出:“……在今后,我们还必须经常从思想上和组织上进行反对腐化堕落现象的斗争,经常把不可救药的腐化堕落分子清除出党。”会后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
材料二中国发展的绝对概念可以由下列事实表示,她现在是世界第二大产煤国;机床产量已超过英德;钢铁即将超过美苏之外的所有国家。新政府进行的水利、植树巨大综合工程,加上铁路和公路的扩充,减轻了水旱灾的危害;到1953年,粮食总产量为16700万吨,1958年达到25000万吨。到1960年底,全国的文盲占总人口的比例,由解放前的80%以上下降到30%,高等院校的入学人数由11万增加到81万,增长了7.36倍。
——格林(英)《觉醒了的中国》
材料三尽管在改革的后期由于要求过急、工作过粗以致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但是,有两个基本事实必须肯定: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完成消灭私有制这样一个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变更,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是在国民经济基本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实现的;二是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而是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 13年前,首钢人做梦也没想到:改革能给年届花甲、老态龙钟的企业带来返老还童、生机勃勃的巨大变化-----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平均每年递增17.22%,超过世界500家大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
—— 《人民日报》(1992年8月)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党的地位变化说明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2)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后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
(3)材料三中的“社会变革”是怎样实现的?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这次社会变革有什么特点?
(4)材料四中首钢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首钢发生变化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我国历朝盛世如上述者(汉高祖、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与康熙、雍正、乾隆)之出现,几乎都是一字号的雄才大略、君权神授、独裁专制的英明之主也。在我国历史上,往往也是皇权愈大,政治愈清明,大小官吏,愈不敢贪赃枉法。……我们的皇帝陛下愈凶,愈厉害,权力愈大,直接管咱黎民百姓的地方官,愈不敢为非作歹。所以在传统中国里,黎民百姓对权力最大的皇帝,像汉武帝、唐太宗、明成祖,清圣祖(康熙),不但没有恶感,反而由衷崇拜呢!其原因亦在此。
当然我们这四百多位皇帝,不能个个都做汉武帝、唐太宗,一般才具平平或贪恋酒色不喜早朝的懒皇帝,甚或像‘扶不起的阿斗’,那就要靠宰相辅政了。宰相和皇帝一样,也有好坏嘛。像王莽,他就要乘机弄权,由宰相晋升作假皇帝,然后篡位作真皇帝了。像姬旦(周公)、萧何、曹参、魏征、王安石、张居正,那就如钱穆所说的副皇帝(见钱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基本卫道之士,他认为传统中国的相权,是制衡君权的法宝,比现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制还要完美。……中国相权哪能制衡君权?它只是君权的直线延伸和代理。皇帝如是秦皇汉武,宰相就是皇帝的爪牙;皇帝如是阿斗,那么以重典治国的诸葛丞相,就是代理皇帝,他们之间没什么制衡关系。
——唐德刚《袁氏当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古代中国君主制度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析;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共产党和苏联政府在同人民民主国家的关系中严格遵守不干涉其内政的原则。苏联承认这些国家的人民政府,在政治上支持他们。苏联忠于自己的国际义务,从战时大大减少了的储备中拿出粮食、种子和原料提供给人民民主国家……苏联的武装力量驻扎在人民民主国家,苏联使得外国帝国主义者干涉民主国家内政的企图不能得逞……
——(前苏联)波诺马辽夫《苏联共产党史》
材料二在目前的世界历史中,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这种选择往往是不自由的。……我认为,我们必须帮助渴望自由的人民以自己的方式主宰他们的命运。我认为,我们应该首先在经济和财政方面予以援助,这对经济稳定和政治的有序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美国前总统杜鲁门
材料三西方正在、并将继续试图通过将自己的利益确定为“世界共同体”的利益来保持其主导地位和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个词已成为一个委婉的集合名词(代替了“自由世界”),它赋予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为维护其利益而采取的行动以全球合法性。例如,西方正试图把非西方国家的经济纳入一个由自己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中的观点立场,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质和影响。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二战后“西方所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让我们想一下那些在本书所阐述的60年时间里发明出来,或者是在这个时期获得其现代意义的词汇。比如“工业”、“工业家”、“工厂”、“中产阶级”、“工人阶级”、“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比如“贵族阶级”、“铁路”,作为政治术语的“自由”和“保守”、“民族”……如果没有这些词汇,如何去估量发生在1789 -1848年之间这种革命的深远意义?虽然这场“双元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这样的看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在此需要评述的仅仅是,这种变革所需要的社会和经济力量、政治和理论工具,无论如何已经在欧洲的一部分地区做好了准备,并足以让世界其他地方都革命化。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
材料二本书叙述的历史是一边倒的历史,主要是世界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大发展的历史,是这个经济所代表的社会秩序大踏步的前进的历史:理性、科学、进步和自由主义。这是资产阶级大获全胜的时代,虽然欧洲资产阶级对全力夺取公共政治统治权力方面还羞羞答答。在这一点上,也许只有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革命的年代还没有结束。……这时期最激动人心的大事,显然是经济和技术方面的成就,全世界浇筑了几百万吨的铁,穿越各大洲的绵延铁路,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苏伊士运河的开凿,芝加哥等美国中西部处女地上拔地而起的大城市,汹涌的移民潮等等,这是一出欧洲和北美强权主演的戏剧,世界被踩在他们足下。……这段历史也是一场进步的戏曲(进步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波澜壮阔、开明进步、对自己充满信心、也感到满足。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必然的。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1848—1875.导言》
(1)材料一中的“双元革命”指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为此做了哪些准备。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资本的年代”的主要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材料二中为什么说“这一切都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