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实验与对应示意图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 NaAlO2溶液中逐滴滴加盐酸至过量 |
AlCl3溶液中逐滴滴加氨水至过量 |
明矾[KAl(SO4)2·12H2O]溶液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至过量 |
澄清石灰水中缓慢通入CO2至过量 |
![]() |
![]() |
![]() |
![]() |
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
| A |
向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振荡、静置 |
溶液中出现白色混浊 |
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 |
| B |
向某溶液中先滴加少量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 |
先无明显现象,后溶液变成血红色 |
原溶液中含有Fe2+ |
| C |
将铜片放入浓硝酸中 |
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蓝绿色 |
浓硝酸有强氧化性和酸性 |
| D |
向Na2SiO3溶液中滴加1滴酚酞,然后逐滴加入稀硫酸至红色褪去 |
2 min后,试管里出现凝胶 |
非金属性:S>Si |
短周期元素X、Y、Z、W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图,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最内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 Y> Z > X |
| B.含Y元素的盐溶液有的显酸性,有的显碱性 |
| C.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 Z > W |
| D.X与R的核电荷数相差24 |
常温下,用0.1000 mol·L-1 HCl溶液滴定20.00 mL 0.1000 mol·L-1 NH3·H2O溶液,滴定曲线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的PH=13 |
| B.②溶液: c(NH4+) > c(Cl-)>c(OH-)=c(H+) |
| C.③溶液:此时溶液中的水电离的c(H+)比原氨水中水电离的c(H+)小 |
| D.滴定过程中可能出现:c(NH3·H2O)>c(NH4+)>c(OH-)> c(Cl-)> c(H+) |
关于下列各装置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用装置①精炼铜,则b极为精铜,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 |
| B.装置②的总反应是Cu+2Fe3+=Cu2++2Fe2+ |
| C.装置③中钢闸门应与外接电源的负极相连 |
| D.装置④中的铁钉浸入浓硫酸中几乎没被腐蚀 |
下列叙述Ⅰ和Ⅱ均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 叙述I |
叙述II |
|
| A |
水玻璃具有黏性 |
盛装烧碱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 |
| B |
往氯化钙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沉淀溶解 |
CaCO3不溶于水,Ca(HCO3)2可溶于水 |
| C |
NH4Cl受热易分解 |
可用加热法除去I2中的NH4Cl |
| D |
利用丁达尔现象区分氢氧化铁胶体和浓的氯化铁溶液 |
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加热至红褐色制得胶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