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是记录历史事件的有力证据。一位日本兵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不清楚为什么杀掉这么多的俘虏。但是总觉得太不人道,太残酷了。……七千人的生命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位当事人的回忆最可能指证的历史是( )
A.日军攻陷上海 | B.日军实施细菌战 |
C.日军屠城南京 | D.日军占领台儿庄 |
明清(鸦片战争前)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转型”的表现是
A.工业文明逐渐确立 |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
C.内阁制具备了近代政体的基本特征 |
D.批判性进步思潮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思想解放 |
某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与下列何者有关?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的家庭地位因而提高 |
B.商品经济的发展,颠覆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
C.棉纺织业兴起,以女性为主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 |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
东汉政论家仲长统在《昌言》中指出:“汉之初兴,分王子弟,委之以士民之命,假之以杀生之权。”这一记载可以说明西汉初期
A.加强了中央集权 | B.实现了选贤任能 |
C.实行了分封制 | D.强化了郡县制度 |
从一项统计数据来看,(德国)全国食糖消费量从1876年的平均人均6公斤增加到1913年的21.4公斤,棉花消费量从1871年的平均每人不到3公斤增加到1913年的7.6公斤,储蓄存款从1870年的约15亿马克增加到1914年的约200亿马克。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从侵略中国中受益 | B.俾斯麦的铁血政策 |
C.德国统一的完成 | D.普法战争的赔款 |
刘瑜在《民主的细节》中说道:“如果我是美国人,很可能不会去给大大小小的选举投票。这倒不是说我这人政治冷漠,没有公民责任心,而是我觉得,……其实选谁都差不多。”他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是基于美国()
A.两党的政见趋于一致 | B.分权与制衡的运行机制 |
C.国民的民主素质较高 | D.所谓选举,不过就是做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