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转自历史风云网
材料三(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四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
(2)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3)结合三四材料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及原因。
(4)分析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这种态度的真实意图。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政权架构与运行机制是古今中外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分官阶为九品??中书令门下侍中及尚书令皆为三品官。若论此三省之来历,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内廷掌理文件之意。侍中则是在宫中奉侍皇帝。故就官职名义言,这三个官原本都是内廷官。中书主发令,门下省所掌是一种副署权,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它是在一个大国对雅典民主原则的再现,“雅典人小规模实行过的,美国将大规模推行。”
——周琪《美国对西方近代民主制的贡献》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三省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唐朝这样设置官职的目的。
(2)结合雅典民主制的特点,对材料二中的观点进行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人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在近代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之间就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请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此观点。
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合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欧9-13世纪是封建庄园兴盛时期,到11世纪中叶以后新城市和集市涌现,最大的集市数香槟集市(从西欧、北欧和东方运来的货物都在法国香槟伯爵领地六座城市交易,成为全欧性的商业中心)。一些城市商人势力显赫,操纵市政,形成为城市贵族。教会虽然在文化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但教会并不能完全扼杀人们的思想和对生活的渴望。大学生抒发个人情怀的校园诗歌流行,被称做“世俗的拉丁诗”。
——摘编自《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材料二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1)结合所学,概括11-13世纪的西欧和中国宋元时期的共同之处。
(2)依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说明变化的原因。20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体制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探究题:
材料一“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那么,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
材料三“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2)材料二中的“他”指谁?他的“新政”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中“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具体指什么经济体制?并指出该目标确立于党的哪次代表大会?
(4)纵观上述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八大”根据综合平衡的原则,明确提出,在今后的经济建设中,必须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根据原料资金的可能和城市的需要,积极发展重工业,并且大力发展农业,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商业……
——摘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1965年中央明确指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渐改变工业布局。”
——1965年9月,国家计委《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
材料三 1978年、2007年我国产业结构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50~70年代末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措施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三中的图说明我国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并指出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