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在投入现代的机械动力和化肥以前)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作最适度运用的人。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效率很高……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西奥多·舒尔茨《传统农业的改造》
材料二 根据口述资料证明,十六世纪90年代,山东一些地区有相当数量的“经营地主”,用雇佣劳动力经营农场。随后,十七、八世纪中,伴随商业性农业的发展,许多小农因“力农致富”而成为“庶民地主”。最近,一些学者更用明清档案馆所收藏的清代刑科题本中的资料,进一步充实了农业中雇佣关系发展的证据。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材料三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浚削(剥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料”。“行货有税矣,而算及舟车;居货有税矣,而算及房舍”。
材料四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种经济形态?什么时候出现的? “对资源作最适度运用”指的是这一经济形态的哪一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农村中出现了怎样的生产现象?导致它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材料二中出现的新的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两伊战争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直到今天,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
材料一:明大臣四拜或五拜,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明大臣可以侍坐,清大臣则奏对无不跪。明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称“尔”。清大臣对皇帝奏折,皆自称“奴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材料二: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在政治领域有突出表现。以自由、民主、法制为特色的新的政治观念、制度和实践给现代文明以崭新的形象。其基本走向是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国家权力的有效化。……后者的主要标志是中央集权制的加强或联邦制的发展,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协调,国家机器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干预等。
——许序雅《世界文明简史》
(2)材料二的“其基本走向是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国家权力的有效化”,以美国独立后初期最为典型,请举例说明(4分)
材料三: 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规划了美好的未来。报告用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阐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论断,凸显了民主政治的重要地位。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建国后,为避免雅典式的直接民主,采取哪一重要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十五大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何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说:“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在历史运动中,事物的本质,照我的理解,一是时势发展的大趋势,一是大众心理。把握到这两条,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
材料二民族主义是用暴力手段推翻以满清贵族为首的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民权主义是经由平民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民生主义是解决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民生的办法是核定地价。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历史材料与解析》
材料三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阶段)。第一步(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四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三民主义是如何体现材料一中的“抓住事物的本质”的?(3分)
(2)依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趋势,将中国革命分为两个阶段
的依据。并说明第一阶段的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3分)
(3)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如何把握我国新时期的“时势发展的大趋势”的。(3分)
(4)依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理论所产生的“物质力量”。(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文主义者阿尔伯(1404~1472年)说:“大多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
——一摘自马克尧《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材料二:诗人但丁(1265~1321年)很早就说过,“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族,而落在个人身上”。人文主义的鼻祖彼特拉克同样说过:“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
——摘自马克尧《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材料三:卢梭在他的小说《新爱洛绮丝》中,借一位开明贵族之口说:在一个国家里,贵族只不过是有害而无用的特权。你们如此夸耀的贵族头衔有什么令人尊敬的?你们贵族对祖国的光荣、人类的幸福有什么贡献?你们是法律和自由的死敌。凡是在贵族阶级显赫不可一世的国家里,除去专制的暴力和对人民的压迫以外,还有什么?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然而,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这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可是我却听到从四面八方都发出这样的叫喊:不许争辩!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只许信仰!举世只有一位君主说:可以争辩,随便争多少;随便争什么,但是要听话!到处都有对自由的限制。 然则,哪些限制是有碍启蒙的,哪些不是,反而是足以促进它的呢?——我回答说: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这些观点产生的相同原因是什么?(2分)
(2)概括材料三、材料四的主要思想,与材料一、二相比,有哪些新发展?(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相传孟子受业于子思,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鲁国、滕国、薛国等。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
——译自《孟子》
材料二:苏格拉底坐牢时,听见隔壁牢房里有个新来的犯人在哼歌,那是一首新歌,他以前从未听过。苏格拉底急忙请求唱歌的狱友教他那首新歌。
监牢里的人都知道苏格拉底是死囚,行刑日期迫近。听了他的请求,唱歌的囚犯很吃惊:“您不知道自己马上就要被处决了吗?”
“我当然知道。”苏格拉底轻松地回答。
“那您为什么还要学新歌呢?”狱友不解地问。
这位伟人回答说:“这样我死的时候就多会一首歌。”
——《环球时报》2005年09月12日 第二十版( [美]安东尼·曼罗王悦 编译)
材料三:“因为法律的规定是任意的(人为的),而自然的指示则是必然的。”“根据自然,我们大家在各方面都是平等的,并且无论是蛮族人,还是希腊人,都是如此。”“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普罗塔哥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孟子的“仁政”学说为什么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2)材料二中苏格拉底临近死期还要学唱新歌包含了他怎样的信念?
(3)孟子和苏格拉底的遭遇反映出当时中国和希腊的学术研究面临的共同难题是什么?
(4)归纳材料三的主要观点,并予以简要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等
  材料三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的“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
  
(3)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