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 )
A.禅让制 | B.嫡长子继承制 |
C.郡县制 | D.察举制 |
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这段话表明
A.新政一直遭到资产阶级强烈反对 | B.美国30年代的大危机具有偶然性 |
C.新政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 | D.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
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 B.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
C.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 D.潜伏着经济危机的巨大风险 |
对于中国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专家预测未来两年每年将拉动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4万亿元投资主要投向三农、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等,这可以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增加就业。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过程中,美国采取的类似措施是
A.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机会 | B.整顿银行,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
C.奖励农民,调整生产机构 |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
有一张汽车上的出卖说明,内容大致是:“100美元即可买走这辆车,我所有的钱都已在股市中化为乌有了。”与这种现象最相对应的体验是
A.“牛奶面包供不应求” | B.“找工作如登天一般” |
C.“为共渡难关各国亲密无间” | D.“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这种思考和议论主要是基于
A.经济危机的影响 | B.对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怀疑 |
C.苏联实力壮大带来的威胁 |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度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