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丘《十日谈》中有个《裁判官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了句:“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该故事主要意在( )
| A.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 B.倡导人生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 |
| C.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 | D.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 |
南怀瑾说“历史的记载,不外人与事。从人的方面来讲,大概又分两个方向来立论,拿旧的观念说:一个是经,一个是权。经是大原则,不能变动,权又叫作权变,就是运用的方法。”就中国近代而言,下列属于“经”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 B.百日维新 | C.辛亥革命 | D.民主革命 |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大撤退”,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 B.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
| C.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 D.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
北平部分国民党员于1931年9月19日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请息内争,共抗外敌”;11月4日,北平大学教授也提出“立泯派系之见,共赴国难”。这说明
| A.国难当头使民族矛盾激化 | B.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 |
| C.中共统一战线政策被接受 | D.国共内战受到一定遏制 |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
|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
1733年,荷兰在中国购买价值336881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510荷盾,获利651629荷盾。对上述现象的正确分析是
| A.中国清王朝时期东西方贸易仍旧频繁 |
| B.荷兰商人应该是在广州买到的茶叶 |
| C.农业的商品化水平在清朝不断提高 |
| D.荷兰保持着重海上马车夫的优势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