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在今后3—5年内从发达国家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就是所谓的“四三方案”。这—方案推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对外引进高潮的出现,不少项目都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建成投产。该方案出台表明( )
A.西方爆发经济危机寻找新的市场 | B.中国开始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C.中国与西方关系有了实质性缓和 | D.中国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
15世纪学者奇诺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这反映了在该地
A.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兴起 | B.人文精神得到传承 |
C.宗教改革思想开始转播 | D.启蒙思想影响巨大 |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古希腊人文主义相比,其主要不同是
①强调人性
②以资本主义萌芽为基础
③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④倡导人的发现和“解放”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A.李贽 | B.黄宗羲 | C.顾炎武 | D.王夫之 |
下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
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
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
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