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门户网站以“他们改变了中国”为主题制作了一期特辑,以下是部分节选改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写出A、B两处对应的人物。
(2)①、②、③涉及的事件共同反映了哪一历史主题?结合该主题,补充一个历史事件及相应代表人物。
(3)请分别写出④、⑤对应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意义?
(4)结合上述人物,谈谈他们在改变中国过程中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发扬?
主题“老照片的反思”
在中国历史上,国共两有过两次重大合作也有过两次重大对抗。请根据下面的老照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毛泽东——《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历史回眸:写出历史上国共两党两次重大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这两次国共合作产生的结果分别是什么?
(2)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何要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3)材料反映了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请你举例说明。长征途中哪次会议成为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理由什么?
(4)在国共两党的历史上既有合作也有过摩擦和冲突。谈一谈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给予我们哪些启示?
(本题共10分)主题“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步骤一:读图片——回顾屈辱的历史
(1)上述图片分别反映了哪几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步骤二:听歌曲——体会不屈的抗争
材料一: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四万万同胞齐武装,不分党,不分派,大家都来抵抗我们越打越坚强,日本强盗正在走向灭亡,待到最后胜利日,世界的和平见曙光。
材料一是《游击队之歌》,它唱出了人民共同抗敌的情景,请写出抗战中中国军队英勇抗敌的两个著名战役。你认为抗战胜利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步骤三:看新闻——把握中日关系现状
材料二:2007年3月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专访日本。回国后在央视《东方时空》谈访日感受时说,在日本参观靖国神社的人每年大约有500万人次,且大部分是青年人,而参观日本的和平展馆每年却只有50万人次左右。
材料三:200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新闻联播报道,12月27日至30日日本新任首相福田康夫访华,在访问期间,胡锦涛、吴邦国和温家宝分别与他举行了会见和会谈,双方就构筑和发展中日两国战略互惠关系达成广泛共识,并规划了两国关系未来发展。
(3)根据材料二,日本有一部分青年人如此热衷地参观靖国神社说明了什么问题?这对中日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三反映了当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流是什么?你认为中日关系要保持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两国应该作出哪些努力?
问答题(共10分,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
(2)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哪些重大事件(至少写两个)?
(3)你从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过程中,你理解的什么是长征精神?
材料题(共20分,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材料一: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材料三: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区内居住;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运动。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是哪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2)与材料一相关的条约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造成了什么影响?
秦汉时期,匈奴族一直是活跃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
(1)秦朝时,哪一项重大建筑工程与匈奴有关?修建的目的是什么?
(2)匈奴的最高首领称为什么?说出你所知道的两位匈奴首领的名字。
(3)汉武帝时,派两位大将出击匈奴,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抗衡。你能说出这两位英雄的名字吗?
(4)下图描述的故事家喻户晓,你能为图画命个名吗?图中描述的事件发生在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图中的主人公的历史贡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