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13年6月20日,在中国迄今为止最高的“讲台”天宫一号上,3名航天员向地面的千万名师生演示讲解了许多物理原理,让高端神秘的航天工程走近了普通民众。
材料二:2013年,中国企业频繁在海外举行高铁展,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大力推介中国高铁。泰国愿以“大米换高铁”;中国与匈牙利、塞尔维亚三国宣布合作建设匈塞铁路;国外政要相继在华实地乘坐体验高铁……“高铁外交”,一方面推动着“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成为促进合作共赢的外交新“名片”。
材料三:2014年1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我们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提升经济的整体质量;才能更多培育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才能有效克服资源环境制约,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1)以上材料共同表明我国坚持实施哪些战略与基本国策?
(2)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星期天,妈妈发现周超将头发染成了三种颜色,便对他说:“你是一个学生,怎么能打扮得如此古怪。”周超不以为然地说:“你真老土!好多同学都羡慕我这种新潮打扮,只不过他
们没有勇气做而已。”妈妈又说了几句,周超生气地说:“我已经长大了,怎样打扮是我自己的事情,不用你管!”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你羡慕这种打扮吗?说说你的理由。
(2)你认为我们上初中后还要听从父母的意见吗?为什么?
进入初中,学习的科目增多了,难度加大了,老师讲课的方法也变了,学校、家长对同学的要求也高了,有的同学不适应这种变化,于是逐渐变得厌学,甚至旷课、逃学,经常违反校纪校规,为了引导同学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班主任决定召开一次以“学先贤事迹,做学习主人”的主题班会。
假如你是该班的一名同学:
(1)古人有“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的感人事例,这对我们有什么有益的启示?
(2)请你再收集一些劝学的格言或勤奋苦读的事例与你的同学进行交流。(至少两条)
(3)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要缩小差距,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
如果你想每天得到快乐,那么抱怨的次数不能超过三次;相反,你的赞美要超过三次,这样,你就会快乐。
沉默并不永远是美德,它有时会在你周围筑起一圈篱笆,并让别人无法走近你,有时会造成他人对你的误解。
不要给自己下这样那样的结论,比如:我是个内向害羞的人,或者,我是个不讲究衣着的人,这会限制你的生活的许多乐趣与交往。相反,做些与你的结论相反的事情,这会使你的生活获得 许多意外惊喜。
(1)结合以上几条“人际润滑油”,思考一下,我们走进初中,应如何尽快融入这个新的班集体中?
(2)你希望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集体中?
(3)怎样才能建立起一个你期望的集体?
材料一:金秋十月,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治中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我们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法治中国的建设将展开新的蓝图、迈向更高境界。
材料二:谣言止于“治者”。2014年3月1日,昆明火车站发生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有关本次事件的谣言也四处滋生。一些社交网络上甚至流传“江苏省某市发现类似昆明恐怖袭击一样的刀具,而且搜出二三十把,已经进入二级戒备……”。3月13日,某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对此进行辟谣,并提醒市民不信谣、不传谣。对于造谣和恶意传谣者,一经查实,公安部门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材料三:谣言止于“智者”。古人云:“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网络谣言虚拟隐藏,网民要坚持理性思考,主动承担起净化网络环境的责任。
(1)请运用课本相关知识分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为何“把法治中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请用《崇尚法律》一课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让谣言止于“治者”?
(3)对于谣言止于“智者”,有同学认为:“净化网络环境、建设法治中国,与我无关。”请评析这一观点。
正月十六,是每年一度的“安阳桥庙会”。某校九年级同学开展了“庙会民俗文化”社会调查活动。下面是同学们调查收集的两则原始材料。
材料一:随着历史的变迁,原来庙会上众多的民间艺术,如评书、大鼓、拉洋片、木偶戏、跑马上杆杂技、武高跷等表演逐渐退去,但是增加了电视广播、文艺演出、特异表演、政策咨询等现代形式,还保留了捏面人、吹糖稀、花灯、泥哨、泥咕咕等民间传统工艺品。
材料二:庙会结束后,北关区环卫处共出动300余名环卫工人、3辆铲车、5辆垃圾清运车进行道路清扫和垃圾清运。经过3个小时的艰苦奋战,环卫工人共清理各类垃圾100余吨。
请你参与活动并完善下面的调查任务:
(1)对材料一进行分析,请你撰写调查报告的结论、建议部分。(建议要求至少两个方面)
(2)针对材料二你想说什么?(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