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习小组为研究铜与浓、稀HNO3反应的差异,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如下:
Ⅰ.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Ⅱ.向装置A中通入过量的CO2气体,关闭弹簧夹;
Ⅲ.滴加浓硝酸;
……
(1)步骤Ⅲ中滴加浓硝酸的具体操作是 。
(2)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B中溶液慢慢变成蓝色,能解释此现象的化学方程式是 。
(4)证明B中有NO生成的实验操作是 。
(5)步骤Ⅱ向装置A中通入过量CO2气体的目的是 。
(6)上述实验结束后,观察到A装置中的溶液呈绿色,B装置中的溶液呈蓝色。在分析溶液为绿色的原因时,甲同学用加水稀释的方法,乙同学认为不合理,因在稀释时,也会引起Cu2+浓度变化。请设计实验证明绿色是由溶有NO2引起的 。
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以乙烯为原料衍生出部分化工产品的反应如下(部分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名称是 。
(2)B和A反应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类型为 。
(3)D为环状化合物,其结构简式为 。
(4)F的结构简式为 。
(5)D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
()卤代烃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回答下列问题:
(1)多卤代甲烷常作为有机溶剂,其中分子结构为正四面体的是 _________ .工业上分离这些多氯代甲烷的方法是 _________ .
(2)三氟氯溴乙烷(CF3CHClBr)是一种麻醉剂,写出其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 (不考虑立体异构).
(3)聚氯乙烯是生活中常用的塑料.工业生产聚氯乙烯的一种工艺路线如下:
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 ,反应类型为 _________ ;反应②的反应类型为 _________ .
图中A~G均为有机化合物,根据图中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略去),回答下列问题:
(1)环状化合物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2,其中含碳87.80%,含氢12.2%。B的一氯代物仅有一种,B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是B的一种同分异构体,M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分子中所有的碳原子共平面,则M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由C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由G生成A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由G生成F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G发生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F的核磁共振氢谱图有__________个吸收峰,峰面积之比为__________。
(2014)顺丁橡胶、制备醇酸树脂的原料M以及杀菌剂N的合成路线如下:
(1)CH2=CH—CH=CH2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I 的反应类型是(选填字母)_________。
a.加聚反应 b.缩聚反应
(3)顺式聚合物P的结构式是(选填字母)________。
(4)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8。
①反应II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1 molB完全转化成M所消耗的H2的质量是_______g。
(5)反应III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的某些同分异构体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也能生成B和C,写出其中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A~G均为有机化合物,根据图中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略去),回答下列问题:
(1)环状化合物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2,其中含碳87.80%,含氢12.2%。B的一氯代物仅有一种,B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是B的一种同分异构体,M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分子中所有的碳原子共平面,则M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由C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由G生成A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由G生成F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G发生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F的核磁共振氢谱图有__________个吸收峰,峰面积之比为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