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某日两地太阳高度变化,甲地位于30°N。据此完成下列问题。甲地位于乙地
A.西北方 | B.东北方 |
C.西南方 | D.东南方 |
一年中关于甲、乙二地描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地仅有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
B.甲、乙两地仅有一天日出地方时相同 |
C.乙地一年中正午日影朝南时间比朝北时间长 |
D.甲地较乙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小 |
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来自中间障碍因素。同时人口的迁移过度可能会给迁入地带来巨大的压力,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人口流动行为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张教授到北京参加为期一周的学术研讨活动 |
B.李老师暑假期间到桂林旅游 |
C.刘同学湖南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工作、定居 |
D.王先生今年五月到香港出差 |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而有很多科技工作人员迁往西部地区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④⑥ |
近些年来,伊拉克居民大量外迁的主要原因是
A.① | B.② | C.④ | D.⑤ |
如图,当一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容纳多少水,主要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桶板究竟有多长。如果各块桶板的长度并不相等,那么,木桶容纳水量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桶板,这就是“木桶效应”。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诸因素中,首要是
A.资源状况 | B.科技发展水平 |
C.人口素质 | D.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
木桶的“短板”决定
A.环境人口容量 | B.环境合理人口容量 | C.环境最适宜人口容量 | D.环境承载力 |
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④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 | D.③④ |
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信息反映出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是上升趋势 |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
C.1982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
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
D.表明25~2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
根据各洲某年人口状况和下表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区 |
亚洲 |
非洲 |
欧洲 |
北美 |
拉丁美洲 |
大洋洲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1.9% |
2.8% |
0.3% |
0.7% |
2.2% |
1.2% |
人口总数(亿) |
39 |
9 |
7 |
3.3 |
5.5 |
0.3 |
下面结论错误的是
A.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 B.欧洲的新增人口数量最少 |
C.新增人口主要分布在亚洲 | D.发达国家的自然增长率较低 |
下列可能使人口出生率降低的因素有
①婚姻关系稳定②有宗教信仰③初婚年龄高④离婚率高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②③ |
欧洲某国法律规定:对独身者收取高达自身收入5%至10%的税率。其初衷是
A.鼓励生育 | B.抑制人口快速增长 |
C.以税养老 | D.平衡人口性别差异 |
甲图是中国二战后经济发展时期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动示意图,乙图是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读甲图回答下列问题。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高—高—低模式 | B.高—低—高模式 |
C.低—低—低模式 | D.无法判断 |
根据图中所示的人口变化趋势判断,今后我国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鼓励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
B.继续保持较低的人口生育水平 |
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势头,鼓励生育 |
D.减少劳务输出人员的数量 |
读乙图回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14岁人口百分比②比④大 |
B.0~14岁人口百分比最小的是③ |
C.15~65岁人口百分比最小的是② |
D.65岁以上人口百分比最大的是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