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实际上他(汉武帝)和他的近臣们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致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史论“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 “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
材料三 史观(梁漱溟)假使中国的东西仅只同西方化一样便算可贵,则仍不及人家,毫无可贵!中国文化如有可贵,必在其特别之点,必须有特别之点才能见长!宋以后所谓礼教名教者又变本加厉,此亦不能为之曲讳。数千年以来,使吾人不能从种种在上的权威解放出来而得自由,个性不得伸展,社会性亦不得发达,这是我们人生上一个最大的不及西洋之处。(张岱年)“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现在应科学地研究孔子、评价孔子。”
(1)汉武帝时代,他的近臣是怎样将儒术扩展到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中去的?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归纳指出材料二中康有为、梁启超对儒学看法的不同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说明康梁看待儒学的本质目的?
(3)材料三中梁漱溟先生的观点是运用什么史学方法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梁漱溟的观点?据材料三中张岱年的观点。谈谈我们今天应如何看待历史上孔子及其儒学思想的地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主(南唐烈祖李昇)即位,江淮比年丰稔,兵食有余,群臣争言:“陛下中兴,今北方多难,宜出兵恢复旧疆。”唐主曰:“吾少长军旅,见兵之为民害深矣,不忍复言。使彼民安则吾民亦安矣,又何求焉!”——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烈祖昇元三年春,诏曰)乃者(以往)干戈相寻,地茀(荒芜)而不艺(种植),桑陨而弗蚕,衣食日耗,朕甚闵(悯)之。民有向风来归者,受之土田,仍给复三年(免徭役三年)。……(其年夏,又下令)民三年艺桑及三千本(棵)者,赐帛五十匹,每丁垦田及八十亩者,赐钱二万,皆五年勿收租税。——摘自《十国春秋》
材料三 (昇元五年)分遗使者按行(巡视)民田,以肥瘠定其税,民间称其平允。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四 (李昇统治末年,南唐)内外寝兵,耕织岁滋,文物彬焕,渐有中朝之风采。
——摘自《钓矶立谈》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李昇的治国方针、措施和后果。
要求:表述应当成文。限150字左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生产运动)包括公私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而以农业为主体。
——摘自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垦荒、耕地面枳和谷物、皮棉产量
年份 |
开垦荒地(万亩) |
耕地面积(万亩) |
谷物产量(万担) |
皮棉产量(万斤) |
1941 |
39.0 |
1210.5 |
147 |
58 |
1944 |
128.8 |
1467.5 |
175 |
300 |
——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报告(1939—1941)》、《陕甘宁边区建设概要》提供的资料
材料三 可以给人这样一个印象,即边区政府在发展它的领域内的生产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在1940—1941年间国民党加紧封锁以后更是如此……在农业上,粮食作物的产量可能至少是有所增长的,这主要是由于为了增加谷物种植而大规模垦荒的结果。纺织品原料的生产由于棉花种植的恢复和振兴肯定也大大增加了……政府发展生产的努力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因为有了这样的进步,边区政府能在1943——1945年间很好地达到了在衣、食、住等方面自给自足的目标。当然,这些目标也反映了极端俭朴的消费水平。
——摘自(美)施兰《陕甘宁边区生产的发展》
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在当时有何特殊意义?
②据材料二,比较1941和1944年的几组统计数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③材料三是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段评论。请结合材料二和你的认识对它加以鉴别并简述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
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
高收入国家中三种类型 |
||||
全世界 |
高收入国家 |
低收入国家 |
美国 |
欧共体 |
日本 |
1965年2003700 |
1413280 |
163040 |
698900 |
317570 |
91290 |
所占% 100 |
70.53 |
8.14 |
34.88 |
15.85 |
4.56 |
1993年23112566 |
18247536 |
990262 |
6259899 |
6279762 |
4214204 |
所占% 100 |
78.95 |
4.28 |
27.08 |
27.17 |
18.23 |
——根据世界银行1991年和1995年的发展报告提供的统计数字
回答:
①说明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经济状况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它们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②分别说明美国、欧共体、日本的经济实力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出这种变化对三者之间的经济格局有何影响。
不同时期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概括,反映着当代学人对历史发展方向的认识不断深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往,很多学者把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原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多数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这是对1840年以来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新概括。
现代化理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国外引进的。现代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就中国近代而言,现代化所要解决的主要是三大问题,即①政治现代化,即政治民主化,包括民主独立;②经济现代化;③社会生活现代化。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回答中国近代史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2)如果按照材料一的观点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至少列出3件)
(3)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任选中华民国成立后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件重要事件进行评价。
(4)材料二的观点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新观点。说明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个重要的历史课题。
(1)根据下面的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2)有人说儒家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这在上述言论中有无体现,并阐述理由。
(3)结合上述言论及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发展?
(4)根据以上言论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