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H2SO4和Fe2(SO4)3的混合溶液中,测得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40 mol·L-1,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65 mol·L-1。混合液中Fe3+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1)为( )
A.0.10 | B.0.20 | C.0.30 | D.0.40 |
甲、乙、丙、丁四种易溶于水的物质,分别由NH4+、Ba2+、Mg2+、H+、OH-、Cl-、HCO3-、SO42-中的不同阳离子和阴离子各一种组成。已知:
①将甲溶液分别与其他三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均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0.1 mol/L乙溶液中c(H+)>0.1 mol/L;
③向丙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有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生成。
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甲溶液含有Ba2+ | B.乙溶液含有SO42- |
C.丙溶液含有Cl- | D.丁溶液含有Mg2+ |
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热效应:
H+(aq)+ OH-(aq) → H2O (l) +57.3kJ
向1L0.5mol/L的NaOH溶液中加入稀醋酸、浓硫酸、稀硝酸,则恰好完全反应时的热效应Q1、Q2、Q3的关系正确的是
A.Q1 < Q2 < Q3 | B.Q1 > Q3 > Q2 | C.Q2 > Q1 > Q3 | D.Q1 < Q3 < Q2 |
在不同温度下,水溶液中c(H+)与c(OH-)有如图所示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对应的溶液中大量存在:Al3+、Na+、Cl-、NO3- |
B.b点对应的溶液中大量存在:K+、Ba2+、NO3-、I- |
C.c点对应的溶液中大量存在:Fe3+、Na+、Cl-、SO42- |
D.d点对应的溶液中大量存在:Na+、K+、SO32-、Cl- |
在淀粉碘化钾溶液中加入少量次氯酸钠溶液,振荡后溶液变蓝,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氧化性:ClO->SO42->I2 |
B.漂粉精溶液可使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
C.ClO-与I-在碱性条件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D.向新制氯水中加入足量亚硫酸钠溶液,氯水褪色 |
FeS2的结构类似于Na2O2,是一种过硫化物,与酸反应时生成H2S2,H2S2易分解。实验室用稀硫酸与FeS2颗粒混合,则反应完毕后不可能生成的物质是
A.H2S | B.S | C.FeS | D.FeSO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