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材料三、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烦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请回答:
(1)有人认为,材料一说明了唐朝时期的中国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军国大事的决策方式及其造成结果的差异。
(3)上述三则材料说明了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政治制度有何根本差异?产生这一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古希腊的历史遗产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春阳是宁波人,万历(157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明神宗的年号)中弃儒经商,在苏州吴趋坊北口开一小铺,后来规模日大,闻名四方,一直到清中叶,仍很兴旺发达。其店规之严,选制之精,合郡无有也。“它的管理办法,很像州县衙门,亦有六房,曰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它的商业信誉极好,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据清朝小说《豆棚闲话》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四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抑制农民的消费。用斯大林的话来说,这是农民为工业化交纳的“贡税”。据估计,国家通过种种办法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总收获量的400%,而粮食收购的价格又远低于成本,征购的数量逐年增加。“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三分之一。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孙春阳的店铺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的核心观点分别是什么?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50年前的8月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1961年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元旦,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
(1)据材料一,概括台海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000多人次。
(2)据材料归纳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2008年3月22日台湾举行了入联、返联公投,因参与公投的人数,均未达法定成案门槛,遭到否决。华盛顿时间2008年10月3日,美国政府通知国会,决定向台出售总价值64.63亿美元的先进武器装备。2008年10月21日,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以厦门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的身份来台进行学术交流,在参访台南孔庙时,遭到绿营支持者的暴力攻击。
(3)举近代的一例说明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史实。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材料四 2008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举行了会谈。胡锦涛强调,在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这一局面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
(4)结合材料四,分析两党历史性的再度握手充分印证了国共两党当前共同的根本任务是什么?(2分)

19世纪中期,面对西方侵略带来的民族危机,亚洲各国为争取民族独立所作的斗争和
努力中出现了哪两种典型的方式?简要比较这两种方式在斗争手段、目标、领导阶级、结果
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试结合有关史实,分析说明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怎样形成的?并就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对亚洲地区社会发展的影响,谈谈你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作用的认识。

材料一柏利(率美国军舰)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
——引自美国帕尔默.科尔顿《近代世界史》
材料二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巡访了欧英
国……大久保归国后即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调
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以劝业察为中心…·推行
振兴国有化企业,扶持民业的政策.
——引自(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三 (明治维新)改革的动力是西化……日奉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
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
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
——引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四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
方文明奉身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
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
须为自己击掠夺,软弱和胆小者将一无所获.
——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所述,指出1853年在柏利访日后,日本社会出现的明显变化.
(2)引述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明治政府在经济方面实行的重要改革及其学西方的特
点.
(3)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治维新的目标和结果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