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种“争”从根 本上讲是(  )

A.对国家统治权的争夺 B.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
C.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D.学术思想与智慧的创新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A.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确认《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C.制定了《共同纲领》
D.选举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某民国杂志刊登了一则“小品”:法币(中国旧时政府法定货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比较1872年一1892年和1895年一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从中获得的有效信息是

A.商办企业经历了一个低谷
B.官办和官商合办资本主要来自政府
C.外国资本仍占优势地位
D.重工业落后,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则是,为何学了西方仍然失败。”“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精耕细作的传统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人口的压力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