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大意是:秦孝公用商鞅变法,破坏了井田制,广开良田,奖励耕战。这虽然不是古代治理国家的道路,但还是因为抓住了农业这个本业的缘故,使邻国倾覆而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
(4)用材料二中的一句话来说明“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分析与探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三农问题。某校八年级同学以“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的变化”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
【政策回顾】
(1)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了《》,大规模的___________运动在全国开展。(4分)
(2)1953年,党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决定对农业实行________。(2分)
(3)1958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在全国开展了“大跃进”和___________运动。
(4)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实行_______________。(2分)
【分析对比】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1)1952年底,我国彻底废除了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2分)
(2)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化的高潮,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农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2分)
(3)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产生了严重的失误,农业生产遭受到严重破坏。
(4)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历史认识】通过上述“分析对比”,你从中能得到什么结论和启示?(4分)
清朝前期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了哪些努力?
材料1: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中国古代经济史纲》
材料2: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论南洋事宜》
材料3: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回答:(1)据材料1、2指出沿海对外贸易的有益之处。
(2)据材料3的政策归纳其危害,你怎样评价这一政策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完成(1)~(3)题:
(1)材料中的“帝国”指我国的什么朝代?
(2)这个“帝国”当时采用什么政策最终出现这样的危机?
(3)这个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
我国古代经济格局曾出现过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材料二:
图一 宋代针铺商标及铜版 图二 北宋“交子”
请回答:
⑴材料一说明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呈现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6分)
⑵材料二图一中的“铜版”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哪项发明?图二“交子”在货币发展史上有何特殊地位?
⑶如果选用以上图片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确定一个合适的研究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