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昭君和亲以后,“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汉书》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题昭君墓》
请回答:
(1)昭君嫁给了哪个民族的首领?嫁给了谁?
(2)材料一中怎样评价昭君出塞的作用的?
(3)材料二的前两句反映的是什么事情?后两句指的是什么事情?
(4)从材料二来看,翦伯赞对昭君出塞持什么态度?
(5)这两段材料共同表达了一种什么愿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则天进号“天后”,上书建言:“劝农桑,薄赋徭……禁浮巧,省功费,力役……。”——据《新唐书》
材料二:魏晋以来,士族靠门第世代把持高位,武则天修《姓氏录》,以帝、后族及三公等高官为第一姓,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当时军功入五品者,皆升谱限(列入上等士流),晋绅(指世家大族)耻焉。——据《新唐书》
材料三:武则天以女主临朝,大臣未附,要政狱吏,剪除宗枝,制公卿之死,擅王者之威力。——《旧唐书》
材料四:武则天开科举,唐人称其“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据《陆宣公输苑集》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武则天得以掌握政权近半个世纪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杜甫《忆昔》
材料二:韩愈形容长安人口众多,写下“长安百万家”的诗句。——摘自教材
完成(1)~(3)题:
(1)材料一中的“开元全盛”时代是哪个皇帝当政时期?
(2)由材料一可知唐朝主要的粮食品种是什么?
(3)联系材料一、二,结合现实,谈谈古今人口观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3)题:
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贞观政要•论任贤》
(1)说这话的是谁?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2)为什么他感到“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3)“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用过去留下的经验和教训
阅读下面材料:
上(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有人)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1)材料中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政治主张?
(2)唐太宗采取这样的主张,根本目的是什么?
按要求将下图填充完整。
隋朝的大运河
(1)在图中方框内填出隋运河各段的名称。(每一方框填一字)
(2)在图中长方框内填出隋运河的中心及南北端点。
(3)隋朝大运河连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五大河流,成为贯穿_____________交通的大动脉。